天天看點

榜樣的力量 | 抗戰時期顯忠誠 和平年代勇擔當

榜樣的力量 | 抗戰時期顯忠誠 和平年代勇擔當

☆☆☆☆☆☆☆☆☆

在黨的偉大事業中,一批又一批的優秀共産黨員前赴後繼,用無私的付出,獻身民族解放、助力社會發展、守護萬家燈火,他們用實際行動诠釋着我們黨崇高的精神。《榜樣的力量》讓我們走進身邊的榜樣,共同感受他們感人的故事。今天為您講述聖佛鎮東聖佛村建國前老黨員崔守蘭的故事。

榜樣的力量 | 抗戰時期顯忠誠 和平年代勇擔當
榜樣的力量 | 抗戰時期顯忠誠 和平年代勇擔當

抗戰時期顯忠誠 和平年代勇擔當

聖佛鎮東聖佛村建國前老黨員崔守蘭傳承革命精神,永葆革命熱情,她用無私的奉獻诠釋着黨員的信仰與堅守,展現了一名老黨員奮鬥不息、戰鬥不止的風采。

榜樣的力量 | 抗戰時期顯忠誠 和平年代勇擔當

不忘黨的恩情,做沂蒙山區的“支前”模範

崔守蘭,1923年出生在革命老區山東省莒南縣嶺泉鄉崔家溝頭村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從14歲開始,她就相繼參加了抗日先鋒隊、婦救會、農救會等組織,并任婦救會會長,主要負責為部隊當向導、送彈藥、洗軍衣、做軍鞋、照顧八路軍傷員、協助部隊傳遞情報等工作。為保障戰鬥需要,崔守蘭帶領支前人員冒着犧牲的危險,采取身背、肩扛、兩人擡的方法,将彈藥等物質送到前沿陣地。由于工作突出,被評為“支前模範”。1944年2月1日,年僅20歲的崔守蘭,秘密加入了黨組織,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産黨員。入黨後,她對支前工作更加積極主動,她把自己的青春獻給了黨。

榜樣的力量 | 抗戰時期顯忠誠 和平年代勇擔當

不改對黨的熱愛 做優良家風的“傳承人”

崔守蘭的丈夫1937年參軍,多次參加戰鬥,兩次受傷,最後一次不幸被敵人的子彈擊中右臂,造成右臂截肢,1948年提出退役申請,當時組織已給崔守蘭配置設定了工作,但因家庭原因她果斷放棄了工作,義無反顧回到家中務農,擔負起了照顧婆婆和丈夫的責任,這一照顧就是幾十年,任勞任怨、毫無怨言。在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崔守蘭要養育9個子女,為了生計,她起早貪黑,天不亮就起床下地幹活。晚飯後,再去大隊開會、調解鄰裡糾紛;忙完公事等孩子們睡着後,就在昏暗的煤油燈下,織布或縫補破舊衣褲。她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生活的重擔,從來沒有向黨和國家張過一次嘴、伸過一次手。她用實際行動教育着下一代,用良好的品質引導着下一代成長。在她的大家庭中,有9人參過軍、10人入了黨,盡管職業不同,但都以父母為榜樣,在不同的崗位上,為黨盡忠、為民盡職。

榜樣的力量 | 抗戰時期顯忠誠 和平年代勇擔當

不忘黨員初心,做鄉村和諧的“調解員”

崔守蘭在跟随丈夫回到東聖佛村後,被選為婦女主任、村調解委員。由于當時的生活條件艱苦,家庭沖突經常發生,崔守蘭深知化解好群衆這些磕磕碰碰的小事,理順的是民心民意,密切的是黨群關系,她不辭辛苦、進百家門、解千家難,經母親調解,和好的不下十幾家,村裡人都說:“沒有當年崔守蘭的苦口婆心,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兒孫滿堂”。

榜樣的力量 | 抗戰時期顯忠誠 和平年代勇擔當

她就是這樣一位樸實無華、可愛可敬的老黨員,她身上的本色精神,雖穿越歲月,但永不過時。

榜樣的力量 | 抗戰時期顯忠誠 和平年代勇擔當

來源:鹽山縣融媒體中心

釋出權威資訊 關注民生話題歡迎關注【鹽山快報】縣委、縣政府唯一官方公衆微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