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外投資大降溫,騰訊放不下大模型

對外投資大降溫,騰訊放不下大模型

害怕“錯過”。

騰訊補上了大模型C端應用。

不久前“騰訊元寶”App上線,意味着騰訊在混元web端和小程式之後補上了C端應用。相較于更早上線的文心一言、通義千問、豆包等App,騰訊元寶App在使用者數、下載下傳量等層面并不占據先發優勢。資料顯示,文心一言從2023年3月16日首發,到2024年4月使用者數突破了2億;從2023年8月推出至2024年4月,豆包在iOS系統上的下載下傳量近900萬次。

目前階段,大模型行業又進入了一輪價格戰,5月以來,國内多家大模型廠商宣布降價政策。騰訊元寶的推出是不是有點晚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騰訊雲副總裁、混元大模型負責人劉煜宏表示,“除非産品已經成熟,現在大模型to C産品的滲透率不到1%,先發優勢就有點微不足道了,騰訊做大模型不争一時之先”。

騰訊在AI上的對外表态一向不太着急。在2023年股東大會上,騰訊CEO馬化騰曾提到,網際網路企業在AI領域都有很多的積累,騰訊也一樣在埋頭研發,但是并不急于早早做完,把半成品拿出來展示。“我感覺現在有很多公司太急了,感覺是為了提振股價,我們一貫不是這種風格。”

内部自研大模型不緊不慢,騰訊對外卻是頻頻出手。IT桔子資料顯示,2023年國内誕生的5家AIGC及大模型相關獨角獸中,騰訊投了4家,這一高出手率的背景是騰訊當年投資總次數達到近十年最低點。

日前,有消息傳出騰訊參與了月之暗面最新一輪融資,值得注意的是,此前阿裡已在月之暗面重倉持股近40%。若消息屬實,将是騰訊在大模型領域與阿裡的又一次相遇,也顯示了其在AI賽道渴望盡快有所斬獲。

對外投資大降溫,騰訊放不下大模型

網際網路公司湧入大模型

阿裡巴巴在2024财務年度報告中披露,在2024财年投資約8億美元(約合59億元)購入月之暗面約36%股權。在阿裡公開投資月之暗面後,市場傳來消息,月之暗面最新一輪的融資已經敲定,新入局的投資者就包括騰訊,這輪融資後月之暗面估值達到30億美元。

早在阿裡确認投資月之暗面前,有關該輪融資的投資方名單有過多個版本的報道。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網際網路巨頭們在大模型領域的布局,受到外界高度關注。如果此次騰訊投資月之暗面的消息屬實,将是騰訊首次參投月之暗面,且騰訊與阿裡在AI領域的投資項目将進一步重合。此前,二者都投過MiniMax、百川智能、智譜AI等公司。

拿到融資的月之暗面,是國内大模型領域的又一匹黑馬。企查查顯示,月之暗面分别在2023年6月、2024年2月,完成了天使輪、A輪融資。2024年3月,月之暗面旗下主攻C端的産品Kimi将無損上下文長度提升到200萬字。作為對比,彼時有消息稱OpenAI未上線的 GPT-4.5 Turbo能同時能處理約20萬個單詞。比新版GPT更長的文本處理能力,令Kimi火速出圈。除了阿裡,月之暗面過往投資方還包括美團、小紅書等網際網路公司。

不光月之暗面,目前大模型獨角獸\初創企業背後或多或少都站着幾家網際網路公司,比如生數科技曾獲得螞蟻集團、百度的投資。而在一衆網際網路大廠中,又以阿裡和騰訊投資的大模型獨角獸最多。網際網路巨頭是否選擇投資大模型的另一點考量在于雲計算。阿裡雲創始人王堅曾将雲計算和GPT的關系形容為,電和電動機的關系。“在全球,電動機消耗的電占了約50%。設想一下:未來雲計算的算力會被這些智能時代的‘電動機’消耗掉。”

展現在合作方式上,除了對大模型企業真金白銀的砸錢,網際網路大廠會以算力支付部分投資。該模式下,大模型企業獲得算力,網際網路大廠獲得收入。在海外,微軟投資OpenAI、亞馬遜投資Anthropic的部分投資均以提供算力的形式完成。在對MiniMax的投資上,騰訊雲也為MiniMax搭建了從資源層、資料層到業務層的雲架構。

大模型帶動雲廠商的收入已有現成的例子。2023年初,微軟宣布在Azure雲服務中加入ChatGPT。當年10月,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指出,許多人工智能初創公司正在使用OpenAI來支援其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是以它們也成為Azure的客戶。2024财年第三财季,微軟智能雲部門中,伺服器産品和雲服務營收同比增長24%,主要由于受到Azure和其他雲服務營收同比增長31%的推動。

再着眼于國内雲服務市場,百度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透露,百度智能雲2023年四季度總營收84億元,其中大模型為雲業務帶來約6.6億元增量收入。

具體到騰訊,也需要找到新的增長點,與對手拉開差距。随着華為雲、中國電信、中國移動等資料中心服務商和行業龍頭企業紛紛加強算力布局,騰訊雲的市場佔有率受到擠壓。據IDC釋出的《中國公有雲服務市場(2023下半年)跟蹤》報告,在2023下半年IaaS市場中,騰訊雲排名第四,市場佔有率占比為8.7%,中國移動緊追其後市場佔有率為8.6%;前三名由阿裡巴巴(27.1%)、華為(13.5%)、中國電信(12.9%)占據。

騰訊與阿裡在大模型項目的投資上出現重疊,也側面反映了人工智能行業内蔓延焦慮情緒。目前國内大廠與ChatGPT實力尚存差距,與其他玩家也沒拉開差距,這種情況下,憑借資金實力參與大模型投資,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分攤風險,同時也能為雲計算做好布局。

對外投資大降溫,騰訊放不下大模型

偏重老項目、醫療賽道

從騰訊今年的投資項目看,除了人工智能,其更偏向于醫療賽道。2024年初至6月,騰訊一共對外出手11次,涉及醫療健康的有4次。

這四家企業均為騰訊首次投資項目,已披露的最大融資金額是“信諾維”的7億元E輪融資,該輪融資由騰訊投資和國鑫投資領投,濟南産發、華控投資、粵開資本、辰海資本、浦東創投、卓璞資本等跟投,老股東正心谷持續支援。

官網顯示,信諾維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平台型創新藥公司,信諾維的創新藥管線覆寫惡性良性腫瘤、抗感染和代謝等疾病領域。目前公司已有9個産品處于國内外臨床研發階段,其中兩款産品已進入臨床III期。信諾維與國内外公司已達成多項對外授權合作,總金額合計數十億美元。

醫療是騰訊布局多年的領域。2018年前騰訊主要投資網際網路醫療企業,偏好早期項目,後續持續押注。比如,在天使輪投資了水滴互助,在B輪投資了思派健康,在2014年、2020年先後投了丁香園。後來,騰訊轉向以投資生物技術、醫療科技為主。

IT桔子顯示,2023年,騰訊同樣在醫療領域多次出手,分别投資了手術機器人研發商CMRSurgica,醫藥供應鍊服務商RemedialHealth、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新藥開發商“甯丹新藥”、血管植介入醫療器械“賽禾醫療”、核酸藥物研發企業“聖因生物”5家相關企業。

在遊戲等騰訊的傳統賽道上,以老項目追投為主。今年以來(截至6月),騰訊投資的兩家遊戲企業Remedy Entertainment、網元聖唐,以及廣告營銷公司微盟,均為此前投過的企業。

此外,能獲得騰訊首次投資的項目,要麼公司背景深厚,要麼是處于熱門賽道。在2023年财報中,騰訊提到集團管理投資組合的主要目标是加強在核心業務方面的領先地位,并為在不同行業的“連接配接”政策提供補充,特别是社交及數字内容、零售與金融科技方面。

據路透社報道,泰國知名娛樂公司GMM Music日前宣布,已與騰訊及騰訊音樂娛樂(TME)達成戰略合作。騰訊及騰訊音樂将以70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GMM Music 10%的股份,此次投資使GMM Music的估值達到7億美元。GMM Music曆史悠久,成立于1983年,是泰國最大娛樂集團GMM Grammy旗下的音樂和唱片公司。該公司一年前從母公司GMM Grammy分拆出來單獨上市,目前尚在推進中。

騰訊還首次參與了ESG服務提供商盟浪的A輪融資。據了解,盟浪以“咨詢”為切入點,通過服務産業龍頭上市公司,為其提供ESG/雙碳的管理咨詢。ESG也是近年來的熱門賽道,2023年,國際組織和各國監管機構紛紛加大了對企業可持續報告披露的監管力度,通過完善監管架構、加強監管措施,推動企業在全球範圍内承擔起可持續發展的責任。

對外投資大降溫,騰訊放不下大模型

扔掉“燙手山芋”,對外投資降溫

雖然新老賽道都有所涉及,但整體而言騰訊的對外出手越來越謹慎。IT桔子資料顯示,2023年騰訊對外投資出手事件數量進一步下跌到37起,同比減少60%,這是騰訊投資最近十年中對外投資次數的最低點。

騰訊對外投資的分水嶺在2021年,對外出手次數達到296起的高點。但同年,騰訊大幅減持了京東股份,引發熱議。騰訊控股釋出公告稱,以中期派息的方式,将其持有約4.57億股京東A類普通股發放給合資格的股東。本次派息後,騰訊對京東持股比例将由17%降至2.3%,不再為第一大股東。

對于減持原因,騰訊在公告中稱,投資政策的其中一方面為投資處于發展階段的公司(投資公司可受益于長期資本以為其發展及擴張提供資金);支援及分享投資公司的增長;并于投資公司可為其未來計劃自行集資金的适當時候退出投資。在外界看來,騰訊對京東的減持也是其面對反壟斷趨勢做出的主動應對舉措。

2021年被認為是網際網路行業發生結構轉折的一年。監管層對網際網路行業的反壟斷監管措施持續加強,阿裡巴巴、美團、騰訊等網際網路企業接連遭到反壟斷處罰。在2021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争再次被提及。同時也強調,要為資本設定“紅綠燈”,依法加強對資本的有效監管,防止資本野蠻生長。

而憑借強大的資金能力,騰訊過去投出了包含美團、滴滴、拼多多、京東、快手等一衆網際網路企業,其也獲得了不菲的投資收益,但在網際網路反壟斷措施加強下,曾經的“香饽饽”或也成了“燙手山芋”。

減持京東後不久,2022年初,騰訊宣布減持“東南亞小騰訊”Sea Limited(以下簡稱“Sea”)的A類股份,使騰訊于Sea的股權從21.3%減少至18.7%。按彼時市值計算,2.6%的Sea股權價值約32億美元。對于此次出售,騰訊表示:“實作了對Sea投資的部分價值,而且其全球業務已經顯著增長和擴張。此次撤資為騰訊提供了其他投資和社會項目的資金。”

大額套現的另一個背景是騰訊正經曆業績陣痛期。2022年前2個季度,騰訊淨利潤均同比下滑。第二季度營收首次出現下滑,這是騰訊曆史上首次出現季度營收同比下滑。面對業績下滑,騰訊主動縮減了開支,在談到“降本增效”時,馬化騰曾表示,“未來我們會繼續聚焦核心業務,而不是面面俱到,想到什麼都去做,這是很困難的。”

兩筆連續的減持動作也被認為騰訊的投資風格的轉變。2022年3月,對于騰訊未來是否會出售更多被投公司的股份,騰訊高管表示,騰訊投資的企業中80%是未上市公司,但投資回報中有50%是由上市公司貢獻。這說明騰訊的投資陪伴很多公司走了很遠,直到它們上市,隻有出售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權,騰訊才能繼續對那些優質未上市公司進行投資。

在相繼出售兩家上市公司股權後,騰訊的對外投資也出現了降溫。2022年對外投資相較于上年斷崖式下降,減少至95起。到了2023年進一步下降至37起,其中,首次投資的新項目為57%,低于2022年的77%。

眼下,人工智能成為最炙手可熱的賽道,騰訊投資也緊追大模型獨角獸,後續如何布局值得期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