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編輯部
【新智元導讀】2024年中關村仿生機器人大賽,今日正式啟動!無論是人形仿生機器人、具身大模型、多足仿生機器人,甚至隻是仿生靈巧手,統統可以報名了。評委由兩院院士坐鎮,獎金池更是高達255萬!這兩位正撸貓和原地彈跳的選手,已經是摩拳擦掌了。
今天,全球數字經濟大會(海澱分會場)——人工智能專題論壇正式揭幕。
活動現場可謂熱鬧非凡,并且還在全球同步線上直播。
在大會現場,北京市政府副秘書長許心超以及海澱區委副書記楊仁全首先進行了緻辭。
随後,360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周鴻祎、百川智能CEO王小川、智譜華章CEO張鵬、面壁智能聯創兼CEO李大海等企業家,也紛紛給出了精彩演講。
活動進行到一半,下面這個活動,更是把全場氣氛推向了高潮——
2024年中關村仿生機器人大賽,從今天起正式啟動!
2024年中關村仿生機器人大賽,正式啟動
仿生機器人,包括人形機器人、四足機器人等,可以說是具身智能的典型「化身」。
現在,海澱區已經釋出了《關于打造全國具身智能創新高地的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重點聚焦具身大模型和機器人整機。
而近200家的機器人企業,讓海澱區擁有無可比拟的産業優勢。。
據悉,這次大賽是國内首次聚焦具身智能的仿生機器人大賽,全球頂尖的具身大模型、仿生機器人創新主體,都将在大賽上亮相!
仿生機器人,聽起來就有很多種類,選手們會怎樣分類呢?
賽制是這樣的——
根據仿生機器人的形态和技術應用分類,大賽共設定了三個主賽道:
- 人形仿生機器人
- 多足仿生機器人
- 具身大模型
以及一個「其他仿生機器人」創新賽道,包括但不限于:
- 水下仿生機器人
- 飛行仿生機器人
- 爬行仿生機器人
- 微納仿生機器人
- 軟體仿生機器人
- 仿生靈巧手等等
在完成報名之後,機器人将開啟第一輪初賽。
進入複賽階段的機器人,會由評委根據技術創新性、實用性、市場前景等方面進行評分選出優勝者進入決賽。
進入決賽的選手,則會經曆更加嚴格的考核,包括現場展示、答辯和競技環節、實際應用場景測試等等。
兩院院士坐鎮
為了保證賽事的權威和公平,組委會還請來了兩院院士坐鎮。
下面這些名字,各個都很重磅。
此次大賽,組委會專門聘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宏為大賽專家委員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丁漢、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耀南、中國工程院院士于海斌和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德國漢堡科學院院士張建偉為專家委員會聯席主席。
以及,還有20位知名專家學者組成大賽專家委員會,負責各賽道規則制定及評審。
255萬獎金池
更為重磅的是,本屆大賽提供了高達255萬的總獎金池!
其中,主賽道共設定24個獎項及全能優勝獎9名,第1名獎金15萬元、第2名獎金10萬元、第3名獎金5萬元;創新賽道共設定5名創新優勝獎,獎金3萬元。
同時,還将由市區鎮三級關聯,并協同銀行機構,給予基金、空間、人才、金融等綜合優惠政策落地支援。
看到這,小編已經預感到,海澱區舉辦的這場仿生機器人大賽,将會集聚最颠覆的科技創新、最核心的關鍵技術、最頂級的創意。
而且,消息靈通的小編已經打聽到,下面這兩位來自星動紀元和理工華彙的選手,已經妥妥準備參賽了。
在這裡,先預祝兩位選手比賽成功了!
并且,除了一大批國内外的機器人企業,小編在現場還發現了不少金融投資機構和技術服務機構。
看來,大家都是慕名而來。
畢竟,這場機器人競賽的基礎科技含量之高、學科跨度之廣,讓它成為最近的機器人賽事中,給人印象格外深刻的一個。
而且,除了機器人的比拼之外,海澱區還邀請了衆多頂尖業界專家學者,在即将舉行的仿生機器人産業論壇上,我們就能聽到這些領域前沿研究成果和産業方向的介紹了。
小編在現場還得知了另一個重磅消息!
據悉,海澱區會格外留意有意向在海澱落地的優質項目,并且會大力配合召開招商推介會。知名投資機構、銀行機構、屬地街鎮、産業園區屆時都會參會。
「政府扶持」這四個字意味着什麼,就不用多說了。
看來這場商機滿滿的活動上,或許又要誕生不少不久後就要放出成果、驚豔全世界的初創公司了。
AI的下一個浪潮:具身智能機器人
可以看到,不管是賽事本身還是産業論壇,都展現出了海澱區對仿生機器人技術的高度重視。
這背後的原因其實很簡單——AI的下一個浪潮,就是具身智能。
這裡,不僅涉及大模型、人工智能和圖像處理,還有通訊傳感、精密機構,以及自動控制等多個領域的前沿研究和技術內建。
此前,Figure 01、擎天柱、Atlas、Walker S、宇樹H1等「明星」機器人一登場,就會立刻引起全網轟動。
而就在幾天前,曾推出火爆全網的「炒蝦機器人」的斯坦福團隊,就基于宇樹科技的H1做出了一個能通過觀察人類學拳擊、彈鋼琴、打乒乓球,甚至在電腦上碼字的人形機器人HumanPlus。
而這一輪機器人的寒武紀大爆發中,衆多落戶在海澱區的企業,也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
世界首位登上長城的機器人
成立于2023年8月的星動紀元,由清華叉院孵化,聚焦于具身智能的前沿應用,緻力的方向是适應寬領域、多情境、高智能的通用人形機器人。
2024年5月,1.65米的全尺寸人形機器人XBOT破了一項紀錄——它登上了長城,成為世界上首位登上長城的人形機器人。
能夠做到這一點,要得益于星動紀元開發的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全棧技術架構,無論是頭部、腰部還是靈巧手,XBOT的靈活性和準确度都有了大幅提升。
現在,XBOT已經可以在草坪、石子路、雪地上穩定行走,還能完成諸多複雜動作,比如上下樓梯、背負重物、深蹲、跳躍,甚至還能舉重!
其中,極為關鍵的高扭矩密度子產品化關節模組,以及12個主動自由度的靈巧手,全部是星動紀元自研的。并且,已經完成了多輪疊代,完全實作了成本可控。
一年疊代6次産品
公司之是以能在短時間内取得這些突破,背後也離不開身處海澱區的優勢。
首先,公司本身就是清華孵化的,相對于其他任何地方,在海澱的歸屬感是最強的。
其次,在海澱區所擁有的人才優勢和提供的政策扶持力度是非常大的,有助于吸引相關人才加盟,快速開展的研發疊代。
而這也讓星動紀元成功地在一年内疊代了6代機器人。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海外公司(如特斯拉、Figure AI)用到中國的零部件時,運輸的時間和成本可就很高了。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海澱區對于公司非常高的支援力度。
不論是在各種展會上提供露出機會,還是去接待國内外上司的通路,包括支援企業發展的一些福利政策,都讓公司真切感受到了身在海澱區帶來的與其他地方完全不同的優勢。
作為科技領域高地的海澱,十分受關注科研的進展和技術成果的轉化。由此,企業不僅可以申請到專項資金的獎勵,也減輕了企業經營壓力。
對于此次舉辦的中關村仿生機器人大賽,星動紀元認為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它能推動技術的合作和交流,另一方面,它還能推動客戶與場景的一些複用。
機器人領域的同行們,可以藉此機會在技術、場景、客戶等方面取長補短,共同推動行業的發展。
核心部件自主可控打破壟斷
開篇我們看到的另一位選手,來自于由北理工仿生機器人團隊孵化出的企業——理工華彙。
一段「倒着走」的現場示範,一下子就引起了圍觀群衆的陣陣喝彩。(不是倒放)
從2002年推出的第一代起,前五代重點關注運動快速性的平衡控制,第六代、七代重點關注環境适應性的多模态運動,實作了「走跑跳摔滾爬」多模态的運動。
除了腿式機器人之外,理工華彙的輪腿複合式人形機器人,則可以完成最高20公斤重物的快遞運輸。
當然,最值得一提的是,理工華彙的重磅産品——電機關節。
自研伺服電機
在電機關節上,大陸過去一直處于被「卡脖子」的狀态。
據理工華彙介紹,雖然電機關節隻是核心部件的其中之一,但整個成本占到了人形機器人的30%,甚至40%。
并且,核心部件的能力,直接決定了人形機器人最終的能力,包括能跳多高、跑多快,以及操作能力和精度。
直到15年以前,國内用的都是德國、日本的進口産品。
在投入了上千萬資金、聯合國内知名研究所後,理工華彙終于在2018年,在自己的機器人中用上了自研電機關節。
相比國際先進的電機,理工華彙的自研電機在某些關鍵名額上直接提高了30%。
衆所周知,想要讓人形機器人真正落地,除了需要做控制本體運動的小腦外,還需要能了解各種任務和自然語言的大模型大腦。
而海澱,同時擁有着大量做大模型的公司,以及相關人才。
一方面,北理工的老師可以更友善地提供支援,幫助實作成果的轉化。
另一方面,學校每年畢業的學生,也會源源不斷地為公司提供人才資源。
對于即将參加的仿生機器人大賽,理工華彙也表示非常興奮。
理工華彙多年專注的,就是機器人的運動能力。也是在核心部件和運動控制算法上耕耘了20多年年,才達到如今。
而通過大賽,他們就可以了解到自己的優勢在哪裡,和其他企業的差距在哪兒,同時還能促成更多合作。
全國AI發展高地
相信大家已經看出來了,海澱區在下的是「一盤大棋」。
比起更偏商業的展會,海澱區更在意如何幫助企業、投資機構,以及高校院所之間建立合作。
這樣就集各方力量于一體,共同推動科研的進步和成果的轉化,并且更進一步地推動整個産業的發展。
此前,在中關村論壇舉辦以來的首個主題日活動「人工智能主題日」上,海澱區就集結了161位嘉賓。
其中,近一半是外籍AI大佬和從業者,直接與世界頂尖水準接軌。而除了諾獎、圖靈獎得主,到場的還有國内外30多名院士,清北港科大等知名高校的校長副校長。
在主題日上,企業、高校等都有充分的時間進行最新的成果展示交流。
比如生數科技聯合清華大學的「Vidu」,全球首個低碳、高性能、低幻覺多語言大模型Tele-FLM,登上Nature的光電智能計算等等。
在這次全球數字經濟大會上,海澱區還布局了資料基礎設施、數字全球治理、雲計算賦能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産業互聯這四個方向。
作為國内人工智能領域創新基礎最好、人才資源最集中、研發創新能力最強、産品疊代最活躍的地區。
如今,不僅是機器人,基于晶片、架構、大模型、資料技術與處理服務等全産業鍊部署也已基本形成,并且還集聚企業占全市70%。
在未來,以海澱為核心建成的人工智能産業高地,無疑将具有輻射全球的影響力。
那麼,打造這些高科技的現代化産業,海澱的優勢在哪裡?
這就不得不提到,海澱區的人才資源和生态資源了。
人才資源
在海澱,彙集了高密度的人才和生态土壤。
要說海澱區的AI人才濃度,說一聲全國TOP 1應該不算過分。
在這裡,彙聚着1.23萬人工智能學者(占全市的80%+),和89位AI2000全球頂尖學者(占全市的70%+)。
全國AI人才看北京,北京AI人才看海澱。
已經「出廠」的人才,密密麻麻地分布在海澱的近千家企業。海澱的AI企業,直接占全北京的2/3,全國的1/5。
還在校的人才,也正緊鑼密鼓地培養中。全海澱的37所高校中,設立AI專業的高校,就高達21所。
而配合全球首個人工智能街區概念,海澱區有着清華、北大等37所頂尖高校、10個新型研發機構、52個全國重點實驗室、106個國家級科研機構,以及1300家人工智能企業。
可以說,在人才布局上,海澱區已經擁有了AI建設創新策源地和産業高地的極大優勢。
生态資源
産業方面,海澱區已經集聚了近千家企業,占全市的2/3、全國的1/6。
100億規模的北京市人工智能産業基金,已經在這裡落地。
中關村、知春路、學院路這些熟悉的地名,周圍已經率先建起了全國的AI大模型産業集聚區。
憑借優越的創新生态和商業環境,海澱區為紮根于此的企業們創造了良好的發展契機。
這也成為衆多企業,落地海澱的心聲。
不僅如此,海澱還出台了很多政策,支援企業勇于創新,尤其是對那些機器人企業的研發和應用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在創新創業政策方面,海澱區出台了涵蓋了支援提供概念驗證、未來産業孵化等「創新平台15條措施」,進一步去破解要素和成本等,阻礙企業成長難題。
目前,海澱坐擁108家國家級衆創空間、24家國家級科技型企業孵化器、各類創業孵化機構總數達179家。其中的9家孵化器,獲評北極首批标杆範例。
針對産業,海澱也推出了一系列政策。
比如《關于加快中關村科學城人工智能大模型創新發展的若幹措施》以及方案,從AI技術、算力供給、應用場景等,給予精準引導和支援。
其中,北京AI算力平台3500P算力已經部署到位,計劃在年底部署10000P算力。
此外,海澱也在推動北京人工智能模型語料中心建設,現已有1100TB高質資料集向具身大模型企業提供。
在更細化的具身智能領域,海澱還釋出了《打造全國具身智能創新高地三年行動方案》,重點聚焦具身大模型和機器人整機技術。
金融方面,海澱聚焦人工智能和大資料、醫藥健康、內建電路設計、新一代資訊技術、智能制造等五大細分領域,通過産業投資、産業服務和創業孵化等手段,為科技企業提供多元度、專業化服務支援。
截至2023年底,直投項目中,涉及人工智能的有39個、醫藥健康為16個、內建電路為15個。
由此可見,海澱正一步步地搭建起支撐産業健康發展的「生态雨林」。
在這片聚集着衆多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的熱土上,讓弄潮兒們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前進,以拓展人類對AI未來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