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不斷突破認知邊界,媒體行業如何運用AIGC技術探索發展空間,又将如何應對其可能帶來的倫理風險?
作為第29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對話”電視論壇之一,6月27日,一場“聚焦媒體新質生産力——AIGC使用與治理對話會”在上海廣播電視台舉行。近百位國内外業界、學界專家參與對話,探讨媒體對AIGC的使用及治理方案,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廣電行業的應用和發展。論壇現場使用了AI同傳技術,中外嘉賓可以通過大屏實時看到中英兩種語言的翻譯。
會上,上海廣播電視台與上海大學共建的“國際智能傳播治理與政策研究中心”正式揭牌。現場同時釋出了《全球人工智能媒體發展研究報告(2023-2024)》(搶先版)、《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信度名額體系報告》(搶先版)、第一财經媒體大模型(預釋出版)。
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上海廣播電視台黨委書記方世忠介紹,面對新科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上海廣播電視台加快推動AIGC在媒體領域的應用拓展,布局了“SMG in AI”的主攻方向,緻力于用AI重塑媒體技術底座,推動智能化、超清化、移動化發展。
上海大學黨委副書記段勇認為,AIGC帶來的技術革命為傳媒業發展新質生産力創造了許多新機遇。與此同時,人工智能的結構性缺陷和AIGC的算法偏見,也決定了新聞造假和傳播倫理無法通過純粹的技術問題加以解決。
“AIGC的出現與進化到底是阿拉丁神燈還是潘多拉魔盒,需要熱行動更需要冷思考。”方世忠認為,AIGC可能帶來的新聞真實性、版權保護、資料安全、道德倫理等方面的問題,同樣值得重視,希望借助此次論壇,媒體界和學術界能夠就媒體領域AIGC使用和治理達成廣泛共識。
科技與媒體互相賦能
圍繞AIGC在媒體行業的應用現狀、挑戰與未來趨勢,來自廣電行業、科技公司等不同領域的嘉賓分享了他們的最新觀察和思考。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國家重點實驗室應用推廣平台主任陳江疆現場詳解了《總台人工智能發展白皮書》,介紹了新一代AIGC技術在媒體業務形态和場景當中的探索。在他看來,媒體領域的AI應用應當遵循共創、共享、共建的原則,倡導技術夥伴生态開放,通過競争促進技術産品服務和價格優化,避免壟斷。他認為,AI技術的使用需保持克制和理性,大模型具有雙刃劍的特點,在節目制作使用當中,要嚴守新聞真實性。
上海廣播電視台、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台長、總裁宋炯明介紹了AIGC浪潮下,上海廣播電視台的創新與責任。宋炯明介紹,早在2017年,上海廣播電視台就已經初步成立AI實驗室,經過多年發展,在高清視訊修複、虛拟數字人等應用領域取得良好成效;今年,在全國廣電領域率先成立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媒體融合創新工作室,确立了财經媒體專屬AI大模型、新聞資訊類大模型應用等六個主攻方向,鼓勵跨部門和領域協作,不同工種深度融合。
據介紹,上海廣播電視台在AIGC技術和內建工具的加持下,内容生産的智能化水準不斷更新,截至目前釋出了AIGC系列公益宣傳片;與上海科技大學共同研發了基于手語大模型的互動式數字人手語翻譯公益項目,服務全國2700多萬聽障人士;今年還将結合AI算法比對技術,推出一檔婚戀類節目,探索AIGC與更多節目形式結合的可能。
針對AIGC使用風險和安全治理問題,宋炯明認為,對AIGC既要“善用”也要“善治”,明确人類價值觀在技術系統中的原則和尺度,比如明确使用人工智能進行内容生産時,必須采用安全可信的工具,確定生成的内容産品符合國家法律法規,行業标準及道德倫理要求。建立嚴格的管理措施,確定AIGC技術應用所涉及的資料收集、存儲、處理、使用、共享等環節都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嚴禁未經授權的資料通路、洩露、篡改或濫用行為。
數位科技公司的管理者分享了目前在AI領域的探索和應用。他們在演講中皆提到了相似的觀點,科技公司的技術創新與文化傳媒行業的内容創造,在AI的加持下能夠實作更高效的融合發展。
百度智能雲媒體業務部總經理葉航晖介紹,大模型時代,百度智能雲将從創作力、觸達力、感染力、生産力四個次元為傳媒産業注入智能化新動能。商湯科技數字文娛事業部副總裁李星冶介紹了商湯的大模型矩陣與虛拟數字人,此前已與上海廣播電視台合作,在體育賽事轉播時通過AIGC技術識别運動軌迹,給觀衆帶來更好的觀賽體驗,在今年的巴黎奧運會上将與電視台展開更多合作,未來将更關注人機協同的創造類工作。
騰訊雲傳媒與新文創行業總經理舒文琦分享了AIGC在騰訊會議、新聞、視訊、廣告及營運中的應用,在他看來,面向傳媒行業,未來将結合人工智能技術在内容生産與創作、廣告投放和分析等方面提供解決方案。
學界專家則分享了全球範圍内人工智能治理的最新研究成果。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教授埃裡克·波林介紹了《AIGC使用與治理:歐洲的案例和經驗》,并解讀了全球首創的AI法案——歐盟的《人工智能法案》,探讨基于價值和倫理的風險評估方法,分析不同政策選擇和治理措施之間的權衡取舍。南韓高麗大學的金成鐵教授則通過豐富的案例詳細介紹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南韓創意産業生産環節的應用,探讨其在法律、倫理和社會經濟層面存在的問題,并反思未來人類與AI的和諧共生之道。
最新成果釋出
對話會上,來自行業、企業和學界的嘉賓,從不同角度聚焦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媒體應用和倫理問題,結合AIGC對廣電行業的技術賦能,從内容生産、媒體生态、商業應用、安全挑戰、對高等教育和學術研究的影響等多重次元展開讨論。
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挂職副院長、教授王虎釋出了《全球人工智能媒體發展研究報告(2023-2024)》(搶先版),分享了人工智能技術的全球發展與應用狀況,包括加拿大立足産學研推動研究資源與商業化的結合,英國加速向人工智能經濟轉型,德國打造人工智能制造品牌,瑞典專注傳統優勢産業,以色列關注智能交通、健康和智慧城市等。
王虎認為,AIGC的發展存在高需求、低留存和低黏性的現狀:“AIGC缺的不是使用者場景和客戶需求,而是如何開發更多的新場景和新服務,為使用者創造深度價值,讓他們留存下來,轉化為活躍使用者。”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教授禹衛華使用準确性、完整性、時效性、無偏見等十個名額,釋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可信度評估名額體系報告》(搶先版)。他提到,“可用”的人工智能和“可信”的人工智能是兩個概念,未來的AI世界一定是基于可信。在他看來,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治理要回歸科學傳播,而不是被營銷所困惑:“生成式人工智能并不是想象中那樣美好,大模型也沒有想象中強大,資料來源依然還有很多風險,做評估不是限制發展,而是使得它在理性的科學的領域發展。”
上海廣播電視台第一财經總編輯楊宇東介紹了第一财經在AIGC方面的探索和思考。在他看來,基于跨界屬性,AI時代的财經媒體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發展機遇,比如目前在财報專業分析的智能生成和智能解讀等方面的技術已經趨于成熟。在7月6日舉辦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還将正式釋出第一财經媒體大模型。
據介紹,這一大模型是一個在基礎的通用語料之上,注入高品質财經媒體資料和專業領域知識,服務财經融媒體内容生産的AI智能體,它在未來将有望成為一位财經智囊和助手,在全球資本市場瞬息萬變的動态過程中,為投資者提供一流的财經資訊服務。
(本文來自第一财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