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既然卷不是錯,比亞迪又何罪之有?

【摘要】比亞迪不是“卷”的源頭,僅僅因為比亞迪在當下的“卷”之中活得還行,就對它口誅筆伐,未免不太公正——聯考也很“卷”,造成卷的是考第一的孩子嗎?

既然卷不是錯,比亞迪又何罪之有?

頭圖

最近的中國車市,很卷,而我們也對于“卷”進行了多次讨論。

有人說,中國車市太“卷”,把車市原有的秩序打亂了,傳統車企與車企新勢力市場争奪戰“白熱化”,新能源汽車不斷擠占燃油車市場佔有率,單車利潤正在持續下滑。更有甚者,“流量”的重要性被過分放大,雇傭水軍、抹黑對手之“卷”,顯得有些烏煙瘴氣。

而另一方面,同樣是在“卷”之中,催生了高成本效益的産品,加速了技術快速疊代,才有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在全球的“一枝獨秀”,才有了中國車企在全球強大的競争力。

在關于“卷”的大讨論中,大家秉持不同的觀點,各抒己見,這原本是很正常的事情。畢竟,真理是越辯越明的。但最近有一篇文章,卻把讨論的焦點直接指向了某個新能源品牌,頗有些讓讨論變為批判的味道。

既然卷不是錯,比亞迪又何罪之有?

這篇文章題為《中國汽車向何處去》,而被針對的正是當下中國銷量高、聲勢最盛的品牌:比亞迪。

盡管該文全篇并沒有一處提到比亞迪的大名,但字裡行間卻處處都透出BYD。比如,“天天呼籲禁止燃油車,結果自己造個插電車,油箱比燃油車還大。确實,當一款新能源汽車的油箱比同級别的純燃油車油箱還大的時候,而其虧電油耗和純燃油車油耗差不多的時候,我們應該思考下,是否必須因為插混帶了10度電,就不僅給它補貼2萬多塊,還可以享受購置稅減免?”——這針對的顯然是新近上市、搭載第五代DM混動的秦L和海豹06。

事實上,比亞迪并非“卷”的始作俑者,更談不上是這些亂相的制造者。僅僅因為比亞迪給插混車型做了一個大油箱,或者因為比亞迪對旗下車型進行了多次降價,就認為比亞迪是“卷”的根源,把比亞迪架在火上烤,并不理性、中立、客觀。

在電氣化、智能化的浪潮中,當下的中國車市走在了全球最先端,而在汽車總銷量基本持平,呈現存量競争的态勢下,“内卷”是自然而生,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必然。沒有比亞迪,同樣有另一個品牌占據新能源汽車銷量的第一名,同樣有其他品牌在價格上發起動作。如果換一個品牌,是否也要同樣承擔這樣的口誅筆伐呢?

既然卷不是錯,比亞迪又何罪之有?

事實上,比亞迪不是第一個發起價格攻勢的品牌,也不是把價格降到最低,甚至賠本也要“賺吆喝”的品牌。去年年初,第一個發起“價格戰”的是神龍汽車,特斯拉也同樣多次降價。現在,“卷”價格最厲害的,是寶馬、是凱迪拉克,甚至大衆、豐田的降價力度都不遜色于比亞迪。毫無疑問,掀起“卷”之風潮的,并非比亞迪。近兩年,比亞迪确實賣得很好,市場佔有率增長很快。恰好遇到新能源轉型的關鍵時期,比亞迪就背上了“原罪”?豈有此理?

值得一提的是,筆者發現,《中國汽車向何處去》這篇文章的作者,早在8年前就與比亞迪結下了梁子。

當時,太原某出租司機因病猝死,作者造謠為被電死,随後被網媒轉載發酵。當時比亞迪特意對此進行釋出了法律聲明,根據檢測結果顯示,未出現漏電現象。随後,比亞迪法務部門介入,向文章作者追究法律責任,這篇文章的作者本人也被迫公開道歉。

既然卷不是錯,比亞迪又何罪之有?

8年後,文章作者再次以一篇《中國汽車向何處去》歪曲解讀比亞迪的市場競争行為,相信大家心中自有判斷了。

此外,《中國汽車向何處去》還對中國品牌出海進行了這樣的評論。這篇文章借用博世中國總裁之口表達了這樣的觀點:“如果說國外是一個有秩序競争的一個市場的話,我們不要打破這個秩序,而是通過技術,通過更好的車,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他(博世中國總裁)對我談到了對于卷的擔心,擔心我們的内卷可能會把自己全球化的道路給堵死。”

既然卷不是錯,比亞迪又何罪之有?

這一觀點,我們更不能苟同。競争就是競争,中國能夠把自己續航更高、配置更好、品質過硬的新能源汽車賣到全世界,這不就是正常的市場競争嗎?所謂國外“有秩序競争的市場”,難道中國品牌搶走了原本屬于歐美日品牌的一部分市場佔有率,就叫做“打破秩序”,就會把“自己全球化的道路給堵死”?那當初跨國品牌進入中國車市,搶走了土生土長的紅旗牌、上海牌小汽車,是不是也算是打破了中國原本“有秩序”的市場?

一個正常開放的市場,本就不應該懼怕外來者的競争。反倒是美國、歐盟等針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台特殊的針對性政策,加征高額關稅,這才是違背正常競争秩序的行為。就連寶馬、大衆這些跨國品牌,都反對這樣的貿易壁壘,反倒中國的汽車媒體提前“反思”,認為是以比亞迪為代表的中國汽車品牌太“卷”,似乎是中國有錯在先,這樣的邏輯實在讓人難以了解。

既然卷不是錯,比亞迪又何罪之有?

這篇文章所針對的,還有比亞迪的混動技術。該文寫到:“在電動化的上半場,中國汽車市場上,有些車企靠着電+油、靠着極度内卷獲得了先機,但是,如果這樣的内卷延續下去,沒有等智能化真正開花結果,劣币驅逐良币導緻的結果可能将導緻市場實作一種令人難堪的規模集中。”其隐含的意思,無外乎比亞迪僅僅靠着混動技術就赢得了市場,并且“劣币驅逐良币”。

這樣的想法,不僅對比亞迪不夠公平,也輕視了中國市場、輕視了中國的消費者。

比亞迪在混動技術領域并沒有技術壁壘,也絕非壟斷了混動技術,為什麼偏偏比亞迪能夠靠混動技術大賣呢?這其中,有着比亞迪堅定看好并持續研發插混技術的原因,更重要的在于比亞迪的插混技術能夠在當下符合中國大多數消費者的需求。多年前,比亞迪銷量不算亮眼的時候,王傳福帶領的比亞迪能夠堅守新能源、堅守插電混動,這才厚積薄發,在2024年的今天得到中國消費者的認可,逆勢而上,強勢崛起——并非比亞迪“靠着”插電混動,中國車市如今才能賣出這麼多插電混動車型;而是因為中國消費者需要插電混動,是以在插電混動上有一定優勢的比亞迪才賣得好。設想一下,如果當初比亞迪的眼光不夠好,押寶的不是插電混動,而是押寶了大排量内燃機,那麼批評者們又會怎樣評論呢?其實,《中國汽車向何處去》在這裡是颠倒了因果,并且片面地抹殺了比亞迪在技術、在戰略上的努力和成功。

《中國汽車向何處去》嘲笑并反對第五代DM混動“油箱比燃油車還大”,認為這樣的車型不應該享受購置稅減免。但卻決口不談第五代DM混動僅有2.9L/100公裡的饋電油耗。國家鼓勵的新能源車型,就應該是排放低、能耗低的車型,而不應該片面去看油箱到底是大是小。換句話說,如果第五代DM混動“油箱比燃油車還大”是荒唐離譜的做法,能耗并不夠優秀,那麼中國的消費者也同樣會用購買行為投票。該文帶着主觀看法對此加以批判,實在是有失公允。

“如果通過内卷來争奪,車企将會快速洗牌,市場快速集中,也就會快速産生寡頭,而且這樣的寡頭最終将會損害消費者的利益,導緻行業衰敗”。這是《中國汽車向何處去》的另一個推論。

既然卷不是錯,比亞迪又何罪之有?

這樣的推論,同樣不符合汽車行業發展的曆史,也有悖于邏輯。曆史上,歐美也曾經有過比現在多得多的汽車品牌,以美國為例,過去一百年間湧現過數百家車企,而現在銷量較大的,隻有福特、通用、FCA(已經與PSA合并為Stellantis)和特斯拉“四大巨頭”。英國、法國、德國,這些歐洲的汽車強國的汽車工業發展史也與之類似。汽車行業的發展曆程,本來就是品牌優勝劣汰的曆程,在某個曆史時期由于并購、破産而數量減少,也是正常得不能太正常。隻要是通過正常的市場競争,留下來的就是“精華”、而非寡頭;更談不上必然“損害消費者的利益”“導緻行業衰敗”。試問,大衆長期占歐洲四分之一市場佔有率、豐田在日本的份額更是超過3成,當地消費者的利益就被侵害了嗎?德國、日本的汽車行業就衰敗了嗎?

一言蔽之,比亞迪沒有發明新能源,更沒有發明“卷”。僅僅因為比亞迪在當下的“卷”之中活得還行,就對它口誅筆伐,未免不太公正。打一個比方,人人都知道當下中國的教育非常卷,大多數孩子乃至家長為此苦不堪言。但要教育不那麼“卷”,絕不是把學習最好的孩子拉出來罵一頓,就能迎刃而解。

更不必說,正如我們之前說過的“溫室裡的花朵經不起風雨的”,對于正常的市場競争,其實不需要過分擔心。比亞迪目前不過占據不到20%的市場佔有率,距離“壟斷”還早得很。而價格的競争、技術的競争,有百利而無一害,如果這叫做“卷”,那麼這種“卷”是加速催化出世界級的汽車品牌、實作中國汽車騰飛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