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正處于汛期,已進入一年中最多雨的時候。作為一名青年黨員,楊宗曉2016年進入北京排水集團搶險大隊,從指揮室到下凹橋,從星夜馳援鄭州到23·7奮戰門頭溝,每場大雨中總有他忙碌的身影。他全力以赴完成每一次搶險任務,用青春守護城市安瀾。
北京排水集團搶險大隊基地/記者拍攝
6月底,北京的雨漸漸多起來。在北京排水集團搶險大隊的基地,應急辦副主任楊宗曉和同僚每天都要檢查搶險裝置,清點搶險物資。每年6月1日到9月15日是北京的汛期,也是他們最忙碌的時候。
北排搶險大隊主要負責北京市排水設施的防汛保障任務,特别是針對城區重點的下凹橋區以及易積水的低窪地區,進行重點的保障。“我們現在一共擁有32組大型防汛單元,汛期一旦遇有突發的應急指令,第一時間能夠出動展開搶險。”楊宗曉說。
楊宗曉檢查搶險裝置/記者拍攝
去年汛期,台風“杜蘇芮”給北京帶來了一場百年罕見的特大暴雨。從7月29日到8月1日,楊宗曉在指揮室備勤了近70個小時,幾乎沒怎麼合眼。作為排程,他當時重點任務是保障城區安全地渡過這場雨。
8月1日看到城區的降雨基本上減弱了之後,指揮室裡大夥剛剛松了口氣,支援門頭溝的指令就來了。“讓我們去支援門頭溝區醫院,聽說是地下室積水很嚴重,我們就集結了70多人的支援隊伍,第一時間趕往了門頭溝區。”
支援門頭溝區醫院/北排搶險大隊供圖
到門頭溝時,雨還在下,地上滿是10多公分厚的淤泥,走起路來都費勁。但更大的挑戰是,抽排地下室積水,跟在以外下凹橋區或道路上搶險完全不一樣。
楊宗曉記得,當時醫院地下室積水已經到樓梯了,馬上到1樓了。由于樓道很窄,能放的裝置有限,搶險大隊隻放了2台水泵,效率很受影響。地下室的雜物很多,包括一些醫用的工具、藥品,甚至有一個地下室還有食堂,很容易造成水泵的糊堵,基本上不到一小時就得拉上來清理一次。
“最困難的是地下室完全是黑暗的狀态,腳下都是水,而且還都是台階,一不小心一打滑就會摔到積水裡去。”楊宗曉和同僚顧不上吃飯和休息,連續14個小時抽排積水,終于順利地完成了搶險任務,為第二天醫院順利開診提供了保障。
楊宗曉(中間)在門頭溝區醫院搶險/北排搶險大隊供圖
搶險隊員在狹窄的樓道間作業/北排搶險大隊供圖
在那之後,北排搶險大隊又先後支援房山和河北涿州,負責後方排程的楊宗曉近半個月沒有回家。從2016年大學畢業進入這個隊伍,每場重大搶險楊宗曉都參與其中。2021年7月,河南鄭州遭遇罕見降雨,他随着搶險突擊隊連夜出發馳援鄭州。
到鄭州以後,現場沒有電也沒有網,為了往北京發回一些資訊,楊宗曉大晚上開着車,就圍着積水現場轉,轉到哪有信号就蹲在車邊上,趕緊把資訊發出去。“而且我們的搶險基本上是24小時連着,是以他白天夜裡邊也都要盯着,有的時候可能也就是在指揮車上靠一會兒。”一同前去的北排搶險大隊黨群工作部宋嶽說。
楊宗曉在指揮車上回傳資訊/北排搶險大隊供圖
支援鄭州的6天裡,北排搶險突擊隊先後轉戰7處積水點。難度最大的是楊橋大道的3處積水點,水面一眼望不到頭,抽了一天一夜水位仍不見下降。楊宗曉帶着兩名隊員詳細摸排,判斷可能是相連的大範圍積水區,這才有了河道連通的抽排方案。
楊宗曉說,隊員們把路面跟河溝中間的擋土牆挖開,讓積水自流到河溝裡面去,同時加強了下遊的疏通打通,保障排水的順暢。在用了這個方案之後,不到20個小時,路面上的水就明顯地下降了。經過測算,楊橋大道積水區域量大概有500萬立方米左右,相當于2500個标準遊泳池的水量。
楊橋大道積水搶險/北排搶險大隊供圖
作為一名“90後”,楊宗曉有想法有點子,總愛琢磨跟專業相關的東西。在下凹橋區搶險時,排水軟管都需要跨過欄杆,把積水排到橋上的排水井裡。軟管跨欄杆之後會有很大的彎折,對流量就有影響。比如一個水泵正常的抽升能力是1000立方米每小時,經過欄杆後大概就隻剩七成了。
他研究設計了“360°旋轉無折疊導水支托”,并獲得專利,小裝置起到大作用,成了防汛“神器”。這種導水支托能夠讓水龍帶不進行很嚴重的彎折,設計成360°,各個方向的排水管線也都可以進行使用,可以節省30%的搶險時間。在來廣營西橋、育知東路等處的積水搶險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60°旋轉無折疊導水支托/北排搶險大隊供圖
工作8年來,楊宗曉從一個懵懂的小夥子,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搶險隊員。他組建3支“青年突擊隊”,助力公司榮獲“北京市青年文明号”。作為青年黨員,他清楚地認識到身上的責任和使命。
“當時在鄭州搶險的時候,附近的好多居民送來了好多食物,我特别地感動。剛一開始畢業來搶險大隊,我簡單地隻認為這是一份工作,支援鄭州之後我感覺這是我以後的使命和我奮鬥的目标。”楊宗曉說,去年汛期北京的雨很大,“今年不管有沒有像去年那種級别的大雨,我們都會全力以赴,確定首都能夠安全度汛。”
楊宗曉(左三)在鄭州支援/北排搶險大隊供圖
記 者 王琛琛 編 輯 王琛琛 主 編 程 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