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考曆史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未已标注相關文獻來源。
漢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綿延近一年的七國之亂被徹底平定,為了安定人心,漢景帝于當年四月二十三日立栗姬所生的長子劉榮為太子,立王娡的兒子劉徹為膠東王。
劉榮是未來的儲君,漢景帝的姐姐館陶長公主想讓自己女兒當未來的皇後,就想和劉榮聯姻,但栗姬生性好妒,厭惡館陶長公主屢次進獻美女給漢景帝,因而反對聯姻,引起館陶長公主的不滿,最終選擇和劉徹聯姻。
漢景帝劉啟
館陶長公主一直想讓女兒當皇後,可如今劉榮霸占太子之位,隻能扳倒他。
為了讓劉徹成為太子,館陶長公主出力頗多,多次在漢景帝面前诋毀栗姬,而後又趁着漢景帝不滿的時候,鼓動大臣奏請立栗姬為皇後,促使漢景帝生起了廢立之心。
當然,如果僅僅靠館陶長公主的讒言就廢太子,也太兒戲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劉榮背後的勢力,真的太強大了,漢景帝也早有廢太子之心。
自七國之亂後,劉氏宗室力量極大的削弱了,而平定叛亂的周亞夫為代表的軍功集團和支援漢景帝削藩的窦氏外戚勢力卻極劇膨脹,已經嚴重制約了皇權,而他們現在都是太子劉榮的支援者,想要削弱他們權力,隻能釜底抽薪,廢了劉榮太子之位。
顯然,廢太子遭到周亞夫和窦嬰的反對,但漢景帝還是頂着壓力,又利用栗姬生性好妒,激怒她,持續敗壞栗姬和太子的人品,就是為廢太子做準備。
經過三年的準備,漢景帝于前元七年(前150年)宣布,廢劉榮為臨江王,立劉徹為太子,借劉徹背後的王氏外戚與軍功集團和窦氏外戚抗衡,因而劉榮也成為曆史上第一位廢太子。
說實話,漢景帝沒看錯劉徹這個太子
曆來廢太子的命運似乎都不好,劉榮的命運也為日後廢太子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根據《史記》記載,漢景帝中二年(前148年),劉榮被人告發,說他侵占宗廟牆體以擴建宮室,為了明志而自殺身亡。
從史書記載,他的死似乎毫不起眼,畢竟一個廢太子,死了就死了,但在《資治通鑒》裡,卻記載了這麼一句話:
孝景皇帝下中二年三月,臨江王榮坐侵太宗廟壖垣為宮,征詣中尉府對簿。臨江王欲得刀筆,為書謝上,而中尉郅都禁吏不予;魏其侯使人間與臨江王。臨江王既為書謝上,因自殺。窦太後聞之,怒,後竟以危法中都而殺之——《資治通鑒》
這番話看起來和司馬遷的《史記》沒什麼差別,但是,仔細看後面一段話:“而中尉郅都禁吏不予”,這就讓人疑惑了,為啥郅都不給刀筆劉榮,讓他有上書冤情的機會呢?難道怕劉榮向漢景帝徇私?
《漢武大帝》裡的劉榮
這樣解釋,似乎有點道理,畢竟在史書裡郅都的确是一個鐵面無私的正直形象:
是歲,以太仆劉舍為禦史大夫,濟南太守郅都為中尉......都為人,勇悍公廉,不發私書,問遺無所受,請谒無所聽。及為中尉,先嚴酷,行法不避貴戚,列侯、宗室見都,側目而視,号曰蒼鷹——《資治通鑒》
這麼一看,郅都的确是鐵面無私的人,不徇私追查廢太子劉榮不法之事,合情合理。
但問題是司馬光在之前加了一段話:“是歲,以太仆劉舍為禦史大夫,濟南太守郅都為中尉。”
表面看是正常的升遷,但濟南毗鄰膠東,而現在的太子劉徹就是當年的膠東王,而他也是在劉徹被封為太子的同年被封為中尉的,似乎暗示郅都可能是劉徹的人,因劉徹被封為太子,漢景帝就提拔他身邊人擔任中尉。
如果順着這個思路,大家似乎有點想通了,即劉徹身邊的人,為了能夠讓劉徹太子的位置得到鞏固,哪怕劉榮已經被廢,但依舊有威脅,因而借機陷害劉榮,置劉榮為死地。
郅都
隻是劉榮死的時候,劉徹才八歲,哪怕劉徹天資聰穎,但一個八歲的少年,不足以有這樣的心智和智謀。
換句話說,劉榮被逼死的背後另有其人,是誰呢?還是在“臨江王欲得刀筆,為書謝上,而中尉郅都禁吏不予;魏其侯使人間與臨江王。臨江王既為書謝上,因自殺”這段話裡找資訊。
這段話什麼意思呢?就是劉榮想要給漢景帝上書陳述自己的冤情,但中尉郅都卻不允許獄卒給他筆,還是魏其侯(窦嬰)偷偷送了筆給他,而劉榮寫完後就立即自殺了。
這段文字不長,但讓人疑惑的地方卻相當多:
1、郅都僅僅是一個中尉而已,哪怕鐵面無私,但也沒有權力阻止其他人上書陳怨,而且劉榮還是臨江王,當今天子的皇子,身份高貴;
2、罪名是“侵占宗廟”,但到底有沒有侵占呢?史書并未明确告知。
3、既然郅都不準給刀筆,為何還“疏漏”讓窦嬰有了偷偷給刀筆的機會?
4、就算侵占宗廟了,又不是謀反的大罪,隻要向漢景帝陳述一下即可,為何非要選擇自殺這條路?
畢竟當年晁錯為了友善自己和漢景帝密謀削藩之事,私下了鑿穿一堵牆,友善自己可以自由出入皇宮,而這道牆也不是一般的牆,而是漢高帝劉邦的陵墓外牆,實打實的宗廟。
晁錯
但漢景帝最後怎麼說?說破的不是祖廟,而是普通的外牆,而且這是自己讓晁錯幹的,外臣可以包庇,兒子就不行了?
這就是劉榮之死的幾個疑點,然後根據這幾個疑點進行反推。
誰有能力指令中尉不給劉榮筆上書呢?很顯然隻有漢景帝了,想到這裡,其他疑問也豁然開朗了。
既然漢景帝要逼死劉榮,那麼不管劉榮有沒有侵占宗廟,現在已經不重要了,反正都得死。
一開始劉榮還不知道,直到窦嬰送了筆之後,才知道,究竟誰要置自己于死地,畢竟從皇室裡長大,也明白父親的心思,為了成全父親,更避免父親背上殺子的罵名,他選擇了自殺。
是以,想要劉榮死的就是他的父親漢景帝,劉榮作為前太子,一度得到周亞夫和窦嬰等人的支援,萬一自己駕崩後,這幫人擁立劉榮作亂,好不容易穩定的江山又要陷入内亂了,這是他不願意看到的。
七國之亂,内耗太大了
事實上也是如此,劉榮在獄中,窦嬰就偷偷送筆,目的還是要保住劉榮,畢竟日後劉徹登基,王氏外戚必然和窦氏外戚沖突的。
至于郅都,則是看出了漢景帝的想法,也看出幹這事後巨大的回報,畢竟逼死劉榮,可以取悅漢景帝,又鞏固了劉徹的地位,日後劉徹登基,必然會感激他,自己地位也會水漲船高。
如果陽奉陰違,和窦氏眉來眼去,得罪漢景帝不說,日後的劉徹和王氏外戚也饒不了他,孰輕孰重,他思考一下就明白了。
另外,鑒于漢景帝殺晁錯這個血淋淋的例子,郅都也怕事後被拿出來當替罪羊,于是他想到了一個辦法,自己也找一個替罪羊,這個替罪羊就是窦嬰。
話說窦嬰怎麼知道劉榮想要上書給漢景帝呢?又怎麼知道劉榮找不到刀筆呢?要麼窦嬰在獄中有自己的耳目,但要避開郅都送進去顯然不可能,那麼真相就是這個消息就是郅都自己透露給他的。
窦太後
故意讓窦嬰送刀筆,制造出劉榮是因為窦嬰送刀筆而死的假象,讓大家注意力轉移到窦嬰頭上,好一招借刀殺人。
從這裡可以看出,郅都能得到漢景帝的重用,至少是有兩把刷子的。
好了,現在回過頭來看漢景帝的舉動,一個父親,為了穩固一個兒子的地位去親手殺了另一個兒子,讓人看到了皇權下的無情。
也難怪窦太後得知後,非常生氣,一是自己的兒子居然如此冷酷,二來是漢景帝此舉折斷窦氏外戚一個天然的盟友。
然而窦太後能怎麼辦呢?親眼看到兒子逼死孫子,自己卻不能怪罪,隻能将怒火發洩到執行這件事的郅都身上:
窦太後聞之,怒,後竟以危法中都而殺之
不過郅都畢竟替自己辦事,漢景帝豈能坐視不管?隻是将其罷官還鄉,窦太後見不到郅都,以為真的死了。
但幾年後,漢景帝再次啟用郅都,任命他擔任雁門郡守,窦太後得知後,又想起孫子慘死的悲劇,這次說什麼也要殺了他。
但漢景帝表示郅都是忠臣,殺不得,然而窦太後嗆了一句:“難道臨江王不是忠臣嗎?”
景帝曰:“都忠臣。”欲釋之。窦太後曰:“臨江王獨非忠臣邪?”于是遂斬郅都——《史記·酷吏列傳》
窦太後最終還是殺了郅都,可見她對漢景帝和郅都的恨。
事實上,窦太後的确說了沒錯,臨江王雖然被廢,但一直小心翼翼,在當地興修水利,深受當地百姓的尊敬。
而得知劉榮被诏令回京,當地百姓紛紛暗自垂淚,口中默念:“吾王此行恐難回歸矣!”
據說劉榮死後,成群的燕子銜着泥土往他的墳塚上填土,百姓無不痛哭流涕,就差白紙黑字說劉榮是冤枉的了。
有了漢景帝的鋪路,漢武帝才能奏響那個時代最強音
可見所謂的侵占宗廟或許就是子虛烏有的事情,而且就算侵占宗廟了又如何?晁錯不是一點事都沒有?從這點就可以看出漢景帝的雙标,目的就是逼死自己的兒子。
而劉榮死後,史書也沒有記載漢景帝關于劉榮之死的相關描述,表現得相當冷血。
作為父親,漢景帝顯然不合格,但作為皇帝,漢景帝是合格的,為了延續江山和穩固皇權,他能狠下心處死恩師晁錯,也能逼死親兒子,而後又将一幫忠于劉榮的勢力盡數消滅。
劉榮冤嗎?說實話挺冤的,但身在皇家真的沒有辦法,哪怕自己小心翼翼,哪怕自己表示自己對皇位不感興趣,但曾經支援他的勢力豈會甘心?必然會打着他的旗号搞事,這是劉榮的悲劇。
難以想象劉榮之死的當晚有多絕望?想想自己,想想冷酷的父親,因而留下書信後憤然自殺,也讓後人明白,權力的鬥争就是這麼殘酷和無情。
參考資料
司馬遷:《史記.酷吏列傳第六十二》
司馬光:《資治通鑒.卷十六.漢紀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