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星文:我把對話31位國劇大咖的所得,都寫到這裡了

作者:看電視
李星文:我把對話31位國劇大咖的所得,都寫到這裡了
李星文:我把對話31位國劇大咖的所得,都寫到這裡了

《劇透:國劇片場的秘密》以時間為經線,以作品為緯線,繪就了藝術家們的戲劇人生。

文 | 五指山

來源 | 影視獨舌

由電視劇研究者、劇評人李星文所著的新書《劇透:國劇片場秘事》已由中國勞工出版社出版。

兩年前,《戲精:當代觀劇指南》出版,介紹了中國電視劇史上的30部經典作品。現在《戲精》的續篇《劇透》出版,介紹了中國電視劇史上成績斐然的31位創作者。

這本書以時間為經線,以作品為緯線,繪就了藝術家們的戲劇人生。

李星文:我把對話31位國劇大咖的所得,都寫到這裡了

作者是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和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的理事,有着豐富的影視評論經驗。也是跟蹤觀察國劇行業20年的資深媒體人,對電視劇發展的宏觀輪廓和毛細循環有着深入的體察。

見人見事見規律,有情有趣有八卦。這是作者在寫書過程中的自我期許。以下為作者就本書内容答問的實錄。

何為“劇透”

問:為什麼要從演戲、寫戲、做戲、導戲這四個次元來揭秘?書中寫到的31位電視劇創作者的名單是如何确定的?

答:影視作品所謂主創人員,主要是指編劇、導演、演員、制片人。“編導演制”四大行當對應的正是寫戲、導戲、演戲和做戲的勞動。

我一直有為中國電視劇寫史的夙願。我不同于學院派的研究者,他們以理論工具來統攝研究工作。我也不同于深度發燒友,他們執着地把玩和解析文本。

我是媒體人,我和其他兩類研究者不同的是,我可以無障礙地與電視劇從業者對話,可以經常直達創作現場和行業展會,掌握第一手資訊,了解他們的過往、現狀和真實心态。

李星文:我把對話31位國劇大咖的所得,都寫到這裡了

中國電視劇發展史超過了60年。中國電視劇在改革開放以來卯足勁發展也已超過40年。中國電視劇有過一個通常所謂“黃金20年(1990--2010)”。這個過程當中發生的事恒河沙數。

然而,随着時間的推移和審美的變遷,有些作品依然熠熠生輝,而更多的作品沉潛水中,慢慢湮沒不聞。

我覺得既然我接觸到了這些生動的往事和有效的經驗,我有義務把它留存下來。2018年,我開始做視訊節目《國劇60講》,後來把前兩季節目的文稿彙內建書。

李星文:我把對話31位國劇大咖的所得,都寫到這裡了

這本書中的31位創作者,是《國劇60講》第二季的前采對象。我們這個節目不是演播室訪談,而是由我來以說書人的身份講述一切。但面對面采訪是不可忽略的環節。

做節目,并轉化成系列圖書,是個綿延不斷的工作。我的行軍路線圖是:從老作品開始,逐漸抵達新作品。從電視劇開始,逐漸把網劇囊括進來。

第一季介紹的劇目,至少跟現在有10年以上的時間差。第二季介紹的創作者,揚名立萬的時間也普遍超過了10年。第三季節目,我開始梳理過去10年的作品和故事。

它不是嚴格的斷代史,也不是全夥的英雄榜。書中寫到的創作者,一定是卓有成就的。但并不是每一位卓有成就的創作者,都進入了我的書寫。

問:為什麼要寫“做戲的人”,他們對國劇有何隐秘貢獻?

答:書名中所謂“國劇”,指的是由電視劇和網絡劇共同組成的中國劇集。劇集也是長視訊旗下的主力,目前仍然是所有文藝形式中輻射力最廣的品類。

編導演制四個行當成名成腕的幾率,演員大于導演大于編劇大于制片人。明星演員,都有颠倒衆生的魔力。電視劇導演不如電影導演更容易成為公衆人物,但也有不少人擁有大衆知名度。編劇們過去默默無聞,但進入社交媒體時代以來,也有很多人突破圈層。

相對來說,制片人一直低調。普通觀衆可能連一個制片人的名字都說不上來,劇迷們知道的恐怕也就限于侯鴻亮的名字。其實制片人是唯一與項目相始終的人,從創意胎動的階段就在,經策劃、創作、拍攝、後制、發行、播出、回款各個環節,須臾不能離去。

李星文:我把對話31位國劇大咖的所得,都寫到這裡了

按行當分工來說,編劇、導演、演員的工作都是階段性的,無需對項目的商業回收負總責。制片人就是這個負總責的人,也是最怕項目“黃”了的人。

制片人理論上掌管着人、财、物的大權,但實際運作中經常淪為忍辱負重的人。那些能力不強的從業者,可能要求着制片人。但面對各個環節上的關鍵人物,制片人處于“全求人”的狀态。

制片人需要有藝術眼光,甚至直接的創作能力,也要有足夠的上司力、執行力和粘合力。制片人是一個項目的常備發動機,是一個劇組的萬向聯軸節。制片人水準高,項目不一定成功,制片人水準低,項目一定失敗。

制片人有挂名的,也有實操的。實操的往往被稱為制作人,也就是做戲的人。編導演是他們請的,能不能把活兒幹好,取決于他們的眼光和協調能力。劇組是最容易出事的臨時機構,能不能安全生産、順利完工,也取決于他們預判危險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做戲的人,于觀衆而言是幕後推手,但他們的作用一點都不小。他們是項目行進中每個環節的規則制定者和夯實者。制片人向上,行業就向上。制片人沉淪,行業就沉淪。優秀的制片人值得大書特書。

問:受訪者為什麼都是些“老同志”?

答:畢竟是寫史。“老同志”們已經創造了曆史,甚至進入了曆史,當然是優先的書寫對象。新同志們都還在苦苦修煉,或者說正在書寫曆史,還有無限的可能性,不用急着樹碑立傳。

問:幾位殿堂級男演員靠什麼在國劇發展40年中貫穿始終?

答:首先,他們都有一顆敬業甚至虔誠的心。李雪健老師和陳寶國老師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立下了要做熒屏千面人的宏願,并且不屈不撓,一路踐行。也有挫折壓頂的時候,也有暗夜遠行的時候,不改其志。

陳道明老師相對淡泊一些,他甚至覺得自己從事表演行業有很大的偶然性。但一旦進入創作,也是全神貫注,一絲不苟的。專注,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

李星文:我把對話31位國劇大咖的所得,都寫到這裡了

其次,他們都屬于老天爺賞飯吃的人。兩位陳老師年輕時都很英俊,具備第一眼台緣。同時他們也沒把“英俊”本身當回事,很快就摸索到了進入角色、塑造人物的有效方法。

李雪健老師從小多才多藝,唱歌、跳舞、相聲、獨幕喜劇、山東快書,在工廠和部隊宣傳隊練出一身本事。然後從話劇舞台起飛,在影視表演中成為大家。他擅長琢磨人心,化繁為簡,演出人物的個性化風采。

還有就是都有發自内心的沉靜和謙抑,懂得敬畏。也許他們在人生的某個時刻也飄飄然過,但很快就選擇了低調、自律的人生态度。任何時候,張狂和放縱都是危險的事,知其雄而守其雌是真正的智慧。

問:《劇透》和《戲精》這兩本書是一個系列麼?

答:是的。《戲精》以《國劇60講》第一季講稿為底本,《劇透》以第二季講稿為底本。都是由中國勞工出版社出版的,從裝幀設計到版面風格都有延續性。

李星文:我把對話31位國劇大咖的所得,都寫到這裡了

問:何為“劇透”?片場秘事算不算“八卦”?

答:書中有大量的内容是當事人第一次講述的,因為不曾曝光,是以可稱“劇透”。書中寫到的片場秘事,肯定不涉及情感八卦,但會有創作上的思路變化、人事更疊、過審曲折、合作糾葛,可以算作廣義的八卦。

當下價值

問:詳解老劇的片場秘事,對當下的從業者有什麼幫助?

答:首先是知識解惑。任何一個行業都有發展的脈絡,把曆史上的事搞清楚了,當能更好地找到自己的坐标和發力的方向,規避一些無效勞動。

其次是方法論上的啟發。任何藝術常青樹都不是僥幸成事的。在和他們的對談中,我能感受到智慧的火花,以及庖丁解牛的技巧輸出。

還有就是精神世界的洗禮。有人長槍大戟,性如烈火。有人溫潤如玉,柔能克剛。有人仙風道骨,飄然出塵。有人詩情澎湃,老骥伏枥。有人審時度勢,因時而變。面對這群鮮活的藝術家,你不可能一無所獲。

問:書中講到,孔笙導演得知網友給梅長蘇和靖王組CP時直呼“這世上還有這樣事情”。這段視訊被截了圖,登上熱搜。如何看待當下觀衆與影視創作者之間的關系?和過去相比有哪些變化?

李星文:我把對話31位國劇大咖的所得,都寫到這裡了

答:原先的觀衆是跟從型,就是你給什麼我吃什麼,滋味好我就誇幾句,滋味不太好我也先品品,萬一有營養呢?總之先跟着你走上一段,待到你無法邏輯自恰,才會發出批評聲音。

現在的觀衆是互動型,每時每刻都追着作品互動。看上一集就開罵,是常有的事。你原本就大書特書的,我可以加入合唱。你原本沒有埋設的,我也可以自行造梗。

社交媒體的興盛,改變了觀衆的審美心理和追劇方式。真應了那句話:作品一旦播出,解釋權就不再歸于創作者了。給梅長蘇和靖王組CP,盡管導演并無此意,但他說了不算,一切以觀衆的意志為準。

問:接受采訪的女性影視人為什麼如此少?後續會有新生代影視人的故事嗎?

答:導演是我的重點采訪對象,人數占到将近一半。導演這個行當,因為風吹日曬、晝夜颠倒、百事繁雜的緣故,目前還是以男性為主。

編劇和制作人這兩個行當,男性和女性人數均等。不過我個人更偏愛的曆史劇、傳奇劇、諜戰劇、軍旅劇的寫作和制作,還是以男性編劇和制片人為主。

李星文:我把對話31位國劇大咖的所得,都寫到這裡了

演員這個行當,男星和女星同樣耀眼。之是以沒有女明星入書,要怪譚飛老師。他作為《四味毒叔》的總編輯,在安排采訪任務的時候,和女星聊天都是他自己出馬,我和汪海林、宋方金很少有機會一親芳澤。

後續一定會有年輕人進入我的新書。因為談論的劇越來越接近當下時空了,年輕的創作者是繞不過去的存在。新的書名我都想好了,就叫《點贊:十年好劇大賞》。

問:為什麼電視劇導演轉型做電影導演就很難成功?

答:确實有很多聲名顯赫的電視劇導演轉戰電影,就走了麥城。早年間高希希導演的《露水紅顔》,趙寶剛導演的《觸不可及》,都不算成功。相比之下,劉江導演《咱們結婚吧》和鄭曉龍導演《刮痧》,就算是全身而退了。

李星文:我把對話31位國劇大咖的所得,都寫到這裡了

《刮痧》

這裡頭應該有個思維方式問題。電視劇本來就長,是一種窮盡一切線索的講述方法,導演唯恐觀衆的了解有盲點。

而電影是結構的藝術,尺水興波,追求增一分則肥,減一分則瘦。電視劇導演拍電影,很難找到幹脆利落的節奏,很難控制掰開揉碎的表達欲。

問:鄭曉龍、高希希、張黎等大導演未來會去拍短劇集嗎?

答:我估計不會。一方面,他們處在金字塔的頂端,平台找他們拍戲肯定要委以重任,不拍大戲、重頭戲不是暴殄天物嗎?另一方面,短劇是年輕人的事業,需要更先鋒的影像語言、更時尚的表達方式,以及統領更年輕的創作團隊,老導演們應該也不會舍長就短。

細節參詳

問:鄭曉龍的《後宮·甄嬛傳》是也否有男性宮廷權謀的成分?它與《大明王朝1566》中的男性官場權謀又有何不同?

李星文:我把對話31位國劇大咖的所得,都寫到這裡了

鄭曉龍和陳建斌、孫俪在《甄嬛傳》片場

答:不是一回事。男女的社會分工和思維方式的不同,決定了兩類劇的明顯差别。

權謀劇的标的是家國天下、國計民生、皇權相權,動用的人手是文官勢力、兵馬武力,理論工具是聖賢教導、兵書戰策和祖宗成例,争鬥場所有時在朝堂,有時在州府,有時在疆場,有時在民間。

宮鬥劇的标的是與皇帝的交配權,參戰的主力是妃嫔、宮女、太監、太醫,頂多波及少許的外部勢力。動用的工具是麝香、朱砂等堕胎藥,紮小人的巫蠱之術,以及千奇百怪的構陷之計。千條理論一句話:我要得寵,對家要失寵。争鬥場所始終在皇城之内。

權謀劇的最高境界是為天下蒼生而戰,《大明王朝1566》裡的海瑞就代表群眾痛斥了嘉靖皇帝。宮鬥劇的最高境界是放棄争寵,幹掉皇帝,《後宮·甄嬛傳》裡的鈕钴祿·甄嬛就是這麼幹的。

李星文:我把對話31位國劇大咖的所得,都寫到這裡了

《大明王朝1566》

如果一定要說權謀劇格局更大,視野更開闊,可以成為資治通鑒的話,那宮鬥劇劇情更爽,心思更細膩,還更好地滿足了觀衆的隐秘需求呢。

問:您書中提到張成功在警匪劇方面的破局,由其創作的“黑色三部曲”《黑冰》《黑洞》《黑霧》扣人心弦。那麼,當時的警匪片與當下的懸疑劇有哪些異同?二者是否具有一定的延承性?

答:2000年前後那一波警匪劇,在案件烈度的展示上更大膽,《黑洞》裡殺人、埋人的畫面的确讓人怕怕;在人性複雜性的展示上也更大膽,《黑洞》裡的聶明宇(陳道明 飾)和《黑冰》裡的郭小鵬(王志文 飾)是反派,也是事實上的男一号。他們的振振有詞頗能蠱惑人心,辨識黑白需要更高的認識水準。

現在的懸疑劇或者說涉案劇,不可能過多展示犯罪細節,也不可能讓反派當主角了。但題材更加細分了:公檢法三家都有電視劇制作機關,層級更高的中央政法委也在驅動創作。傳統的公安劇之下,又根據警種分為:刑偵劇、經偵劇、緝毒劇等。而一部《三叉戟》,囊括了這三大警種。

李星文:我把對話31位國劇大咖的所得,都寫到這裡了

類型也在分叉和疊加,《唐人街探案》有較多本格推理成分,《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更多是社會派推理,而《白夜追兇》據說是硬漢推理。《在劫難逃》和《緻命願望》裡加入了科幻元素。

從拍法上看,老一代警匪劇的視聽語言較為簡單,主要以劇情和人物取勝。現在的網絡懸疑劇借鑒了較多美劇的拍攝手法,在影像上有更多的設計和表意,應該說更好看了。

兩者肯定有承繼關系。事實上2004年警匪劇不上黃金檔之後,是反特和諜戰劇接過了懸疑推理的大旗,開創了大約10年的興旺期。2014年以來,網絡懸疑劇崛起,電視涉案劇也破了冰,這一類型進入新的發展周期。

問:書中提到的一些創作秘辛被人搬到微網誌後,引發過一些熱議。比如《康熙王朝》中康熙怒斥群臣的名場面,原來是編劇前一天晚上寫的飛頁,而陳道明隻準備了十分鐘就開拍了。自己辛苦挖來的料轉眼就成為别人的素材,轉化為别人的流量,對此您怎麼看?

答:長視訊被短視訊彎道超車,長視訊曾經發起維護版權之戰,但目前來看無疾而終的可能性非常大。同樣的道理,我們傳統媒體人辛苦采集的訊息,被各種伺機而動的營銷号拿去使用,似乎也已經成了常态。

李星文:我把對話31位國劇大咖的所得,都寫到這裡了

要保護版權,必須要有平台下場參與。現在平台隻要流量,僅靠版權方維權是沒有意義的。

我的東西是原創正版,在我的陣地上釋出,到達我能聚攏的閱聽人,就夠了。如果被别人拿去傳播到更廣泛的人群中,那就算是意外的饋贈和功德了。至于搬運工們的良心痛不痛,我不關心。

《劇透:國劇片場秘事》目錄

演員篇:

李雪健:何止老好人

陳道明:盛氣不淩人

陳寶國:熒屏千面人

王勁松:動作容易,動心不易

于和偉:裝龍像龍,裝虎像虎

編劇篇:

高滿堂:在路上

周梅森:反腐劇第一人

陳育新:專注公安劇

張成功:警匪劇破局

王麗萍:不抱怨

趙冬苓:編劇“代表”

劉恒:給劇加點詩

盛和煜:跨界封神

制作人篇:

劉文武:瘋狂制作人

嵇道青:軍旅劇守夜人

張謙:制片人突擊

蔡藝侬:古偶劇女王

導演篇:

張紹林:不眠不休

孔笙:成活率最高

鄭曉龍:從主任到導演

張黎:十年三扛鼎

劉家成:京味劇代言人

毛衛甯:技術控

閻建鋼:回頭草最香

張建立:魯劇中生代

劉江:影視多面手

高希希:水大魚大20年

尚敬:我愛“魔怔”狀态

汪俊:不跟生活搶戲

丁黑:不能拒絕套路

滕華濤:話題劇先行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