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個世紀大别山區小縣城水稻畝産真實資料,現在種一畝抵過去4畝

對于今天的人來說,很難了解糧食吃不飽是個什麼狀态,很難了解,為什麼同樣的水稻田,過去農民吃不飽,現如今甚至夠吃幾年。說到這不得不提到袁隆平,現如今我們之是以能吃飽飯,大多數原因是歸功于種植雜交水稻的緣故,看完下面的資料你就明白,為什麼袁隆平是我們國家的大功臣。

上個世紀大别山區小縣城水稻畝産真實資料,現在種一畝抵過去4畝

上面這組資料是取自我們老家《霍山縣志》裡的糧食産量統計表。可以清楚的看到,新中國成立那一年,我們霍山水稻單産僅有269斤,注意是斤,不是公斤。從1949年到1960年這12年間,糧食最高産的年份是1957年,單産459斤,即便是這個數字,也不及今天的三分之一。

上個世紀大别山區小縣城水稻畝産真實資料,現在種一畝抵過去4畝

即便到了1973年,糧食最高産量也才754斤,這個數字同今天相比,依然很低。在1961年到1973年這12年期間,糧食産量也是有高有低,但是總體來說是高于前12年的,糧食單産沒有低于360斤的,在上一個12年,單産360斤甚至還算比較高的産量了。

上個世紀大别山區小縣城水稻畝産真實資料,現在種一畝抵過去4畝

當然了,造成糧食産量低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點是過去種的都是産量低的普通正常水稻,其次在上述年份,山區農村土地還沒有承包到戶,屬于集體耕種,是以糧食産量相對較低。承包到戶的早些年,糧食産量也是如此,直到後來改種雜交水稻,使用化肥農藥以後,山區水稻單産才逐漸提高,部分水稻畝産超過1000斤。

上個世紀大别山區小縣城水稻畝産真實資料,現在種一畝抵過去4畝

不管如何,我們依然可以看出,今天糧食單産超過2000斤在過去可能會被認為是浮誇風,但是在今天确實是能夠實作的了,這肯定要感謝袁隆平在雜交水稻領域做出的貢獻,是他我們能吃得飽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