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端午,我在演訓場采訪一位臨退休的軍校教員。臨别,他的寄語令我終生難忘。
他說,人生百态,雲卷雲舒是一種經曆,狂風暴雨也是一種經曆,好的壞的數不清,但所有的都會随歲月流逝而逐漸淡去,最後我們能想起來的隻是一種或幾種顔色。
返程路上,我一直在心中回味這句話。老教員兢兢業業教書育人一輩子,回首幾十年奮鬥經曆,他能想到的會是什麼顔色?
未來,當我重溫往事,人生又會留下什麼顔色呢?汽車飛馳,道路兩側一叢叢艾草向後快速退去。我忽然覺得,那青蔥的山野艾草,和我的軍旅之路倒是十分應景。
軍校畢業後,我被配置設定在陣管連。
駐守在一望無際的大山裡,漫山遍野都是艾草。這種其貌不揚、看似普通的植物,在中國有着近3000年的使用曆史。
《詩經》有雲:“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戰國時期,屈原撰寫的長詩《離騷》提到:“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
而同時期的《孟子》中也記載:“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見,艾草在公元前就已被老百姓普遍使用到生活之中。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民間相信艾草“産于山陽,采于端午”,即這種草的生長和采摘都在“陽”盛的狀态,具有了純“陽”的力量。
夏季山裡氣候濕熱、蚊蟲滋生,艾草是官兵祛濕防蟲的良藥。端午來臨,課餘時間大家三五成群上山采艾草,有的插在哨所的門楣,有的曬幹制成香囊放在櫃中。
曬幹的艾草,可以用來煮水泡腳,有除濕、散寒、溫體的功效。連隊衛生員,更是将曬幹的艾葉碾碎,制成蚊香或是艾條。
蚊香用火一點,略帶辛辣的芳香彌散開來,端午也就有了别緻的味道;艾條用于理療,誰有頭疼腦熱、跌打扭傷,艾灸療法便派上用場。
具有強大醫療價值的艾草除了外用,還用于飲食。端午當天,炊事班将糯米、雞蛋、瘦肉和艾葉放在一起烹饪,制作出艾葉煮蛋、艾葉雞湯、艾葉肉丸、艾葉糍粑等美食與戰友分享。
艾草堅韌、挺立,它的根系穿過岩石縫隙,深入地底蓬勃生長,頑強的生命力如同堅守在大山裡的陣管兵一樣,讓人肅然起敬。
很多戰士的兵之初都懷着親自按下點火按鈕、目送飛彈飛天的理想邁入軍營。
可當火熱、激情、澎湃這些字眼被深山裡的寂寞吞噬,他們沒有氣餒,而是許下“陣地有我在,請祖國和人民放心”的铮铮誓言,紮根在那些不起眼的山谷深處,年複一年,維護堅守飛彈陣地。
在連隊長長的連廊上,挂着這樣兩句話:“我們的身份無足輕重,我們的事業萬古長青”。
這就是陣管兵的寫照,他們忍受孤獨,遠離喧嚣,在深山播灑青春和汗水。孤獨寂寞的時候,戰士們在巡邏路上對着大山高聲呼喊;想家的時候,戰士們望着月亮,哼唱家鄉的歌謠;苦悶壓抑的時候,戰士們在岩層深處,升起手繪的太陽……
如果有人問起來,什麼事令他們難以忘記。他們會說,刷油漆、砌磚頭、堆沙袋、撿石頭,會說揮鍬掄鎬培植一株株小草、鋪設一塊塊地磚、僞裝一個個場地……
一代代陣官兵像極了這平凡的艾草,紮根深山,從岩層中汲取養分長出郁蔥的枝葉,繪出他們無悔青春的最美顔色。
作者:黃洋
播音:郭鳳怡
文稿來源:火箭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