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學家們長期以來對秦國如此之久才能滅亡強大的趙國存有疑問。戰國時期,趙國素有"北方獨秦"之稱,其國力與軍事實力僅次于秦國。趙國不僅擁有精兵強将,如李牧、廉頗等,而且在土地遼闊、糧草充足的情況下,長期與北方遊牧民族交戰更鍛煉了其騎射技能,使趙國成為步兵與騎兵并重的軍事強國。面對如此強大的敵手,秦國為何曆時十四年才能全面消滅趙國?究竟是趙國防守頑強還是秦國戰略失誤?這其中又隐藏着怎樣的曆史因素與細節?讓我們一探究竟。
趙國堅韌抵禦,秦軍艱難取勝
自秦國确定将趙國作為第一個進攻目标後,便開啟了曠日持久的趙國遠征之路。初期,秦國雖然在外交上借助挑撥離間的手段,令燕趙兩國交惡并陷入内戰,以減輕自身攻趙的難度,但趙國仍然不失為一支硬骨頭。
趙國之是以能在秦軍面前頑強抵抗,固然有賴其雄厚的國力和軍事實力。自趙武靈王時期實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以來,趙國就逐漸建立起一支機動靈活、戰力強大的騎兵部隊。這支騎兵發揮出了它應有的優勢,不僅幫助趙國鞏固了對北方草原地區的控制權,還讓趙國在長期與遊牧民族的戰争中磨練出了出色的騎射技能。
正是有了這支精銳的騎兵力量,加上後方的田獵足供、過硬的後勤保障,趙國才得以在激烈的戰鬥中力挽狂瀾。比如在宜安、肥城一役中,趙将李牧就率領趙軍騎兵發起強力反擊,憑借騎兵的機動優勢和突襲能力,重創了秦軍主力。從這一役可以看出,秦軍雖然人多勢衆,但在戰場上卻未能輕易壓倒趙軍。
除此之外,趙國還有一批久經沙場、指揮有方的名将鎮守重鎮,如李牧、廉頗等。即便在戰争的失利中,他們也能運籌帷幄,精心布防,阻擊秦軍主力。廉頗更是被後世譽為"百戰百勝"的傳奇人物,他曾指揮趙軍大破燕軍數十萬人馬,包圍燕都薊城,迫使燕國割城求和。可見,名将坐鎮的确是趙國頑強抗秦的關鍵所在。
與此同時,即使趙王幽缪王遷被俘,趙國内閣重臣和宗室貴族也未曾放棄抵抗。趙王的兄長趙悼襄王偃之子公子嘉,在邯鄲淪陷前就率領宗室殘餘抵抗勢力逃往北地,并自立為"代趙王"。之後,公子嘉憑借北地儲備充足的糧草和人力,堅持抗争了整整六年之久,令秦軍無法輕而易舉消滅趙國。
可見,趙國能在秦軍強大進攻下屹立不倒,固然軍事實力雄厚是一方面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趙國上下一心、勠力同心、視死如歸的英勇氣概。正是靠着這份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趙國才能在戰火重重中存活下來,最終成為秦國征伐六國最為艱難的一員。
饑荒蹂躏,趙國國力漸衰
盡管趙國憑借骁勇善戰的軍隊和英武有為的名将,一度成功阻擋住了秦國的鐵蹄,但長期戰亂終究還是給趙國造成了沉重創傷。自秦昭襄王時期,秦國便開始了對趙國的長期進攻,數十年的戰火硝煙不僅消耗了趙國大量的軍饷和資源,更是導緻了人口流失、糧草減少、國力日衰。
更為嚴重的是,就在趙國陷入軍力透支、資源匮乏的危機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天災更是雪上加霜,使得趙國陷入了空前的國力低谷。據史書記載,當時趙國疆域内連年幹旱,田地百年樹木俱盡枯槁,地無所産,人民掙紮于饑馑之中。
由于幹旱持續,趙國各地的農作物無一幸免,連樹木都枯槁而死。面臨着嚴重的糧食短缺,趙國人民隻能食用糠秕度日,更有貧民抱着嬰兒啜食糟粥汁液以維持生命。這個記錄足以看出,當時趙國面臨着何等嚴峻的糧荒危機。
可以說,這場突如其來的大旱災不僅讓趙國的子民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更是徹底斷絕了趙國軍隊的糧草補給。由于農田荒蕪,倉廪空虛,無法為數以萬計的軍隊提供足夠的軍馬辎重和糧草,趙軍的戰鬥力遂一落千丈。更有甚者,一些失去了賴以為生的田地和家園的趙國平民,幹脆棄甲投降,加入了秦軍的陣營。
面對着嚴重的糧食短缺,趙國已經無力再支撐起一支龐大的常備軍。一時之間,曾經骁勇善戰的趙軍彷徨失措,士氣低迷,内憂外患的趙國更是節節敗退。可以說,這場突如其來的大災荒不僅切斷了趙軍的糧草供給,更是從根本上動搖了趙國作為一個軍事強國的經濟基礎。
然而,更為嚴重的是,這場旱災還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動蕩。趙國各地因為缺糧而發生了大規模的流民潮,許多趙國人為了求生逃離家園,造成了大批的無家可歸的災民。這些失去了土地和家園的流民不得不四處流浪覓食,甚至發生了一些暴力搶掠行為,進一步加劇了趙國的社會動蕩。
這種内憂外患、陣腳大亂的局面無疑令趙國的國力雪上加霜。正是因為連年大旱,加之戰亂的蹂躏,趙國軍民蒙受了巨大的災難,國家的經濟基礎和戰鬥力均遭受了重創,這才為秦國後來一舉消滅趙國奠定了決定性的基礎。
秦國曲線作戰,精心部署
面對強大的趙國,秦國并未選擇一味的正面沖突,而是運用了精巧的戰略部署,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消耗。秦國的作戰政策可謂曲折多變,步步為營,環環相扣,最終才達到了消滅趙國的目的。
首先,秦國在正式對趙出兵之前,就先發制人地挑動燕趙兩國的沖突,借助燕軍的力量削弱趙國。當時,秦國與燕國勾結,挑撥燕王伐趙,趁機奪取了趙國偏遠的幽州地區。正是這一開場的戰略布局,令趙國在沒有跟秦軍直接交火的情況下,就先行損失了重要的邊疆要地。
其次,秦軍直接出兵攻打趙國時,也并非孤軍作戰,而是分兵合圍,腹背夾攻。一方面,秦國派出主力軍隊直撲趙都邯鄲,另一方面又支援燕軍進軍趙國北部前線。兩支秦軍就這樣将趙國團團圍住,形成了合圍之勢。面對這種前後夾擊之勢,原本就人力物力有限的趙國自然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境地。
再者,秦軍在圍攻趙都期間,也未嘗不采取一些陰謀詭計。比如秦軍就曾一度放走趙王,企圖制造内亂離間。盡管這一詭計最終未能奏效,但也足以看出秦國在軍事行動上的諸多細節着墨。
最為關鍵的是,秦軍在包圍趙國後,就切斷了趙國所有的糧草和補給線路。正如前文所述,連年大旱已經讓趙國的倉廪空虛,加之秦軍切斷了所有的輸送管道,趙國終于陷入了徹底的軍糧斷絕的困境。就這樣,趙軍漸漸喪失了繼續抵抗的物質基礎。
可以說,正是秦國這一系列的戰略部署,讓趙國從一開始就處于了被動和劣勢的局面。而在趙國國力愈加衰弱,軍糧斷絕之際,秦國才最終乘虛而入,趁熱打鐵,一舉攻克趙都邯鄲。
就連後來的趙代王嘉,雖然暫時帶領殘餘抵抗力量退守北地,但也終究無力在代地這塊狹小的根據地上與日益強大的秦國對抗。尤其是在秦軍牢牢控制了邯鄲後,代地更是被完全切斷了與外界的聯系,成了置身事外的孤島。
面對秦軍步步為營、層層包圍的戰略,即使趙國一度憑借強大的騎兵力量奮起反抗,但最終也無力回天。畢竟,這已經不是一場依賴于單一戰術的決戰,而是一場曠日持久、步步為營的戰略較量。就這樣,趙國最終在秦軍一環扣一環、滴水穿石的戰略布局下,終于堅持不住而被全面消滅。
秦軍猛攻趙都,趙室走向覆亡
在一系列戰略布局和資源枯竭之後,趙國的命運終于走向了最後的覆亡。秦軍趁着趙國國力衰微,猛攻趙都邯鄲,趙王被俘,趙國也就此滅亡。
公元前265年,秦昭襄王親臨駐紮于趙都邯鄲城外,親自指揮大軍開始了對邯鄲的決定性圍攻。雖然邯鄲城池堅固,兵力雄厚,但秦軍憑借人多勢衆、裝備精良、後勤充足等優勢,還是使出了渾身解數,千方百計對邯鄲城施加壓力。
首先,秦軍就先集中大量人馬,采用了築壘包圍邯鄲的方式,将城池層層包圍,切斷了城内城外的聯系。秦軍按部就班地在邯鄲城外豎立起一道道堅固的營壘工事,将邯鄲徹底籠罩其中。趙軍難有僻徑突圍出城,外圍陣地被切斷,城内外漸漸失去了聯系。
其次,秦軍開始采取填城掘池等有力措施,将邯鄲徹底包圍。按照秦軍的記載,當時秦軍在邯鄲城外挖掘了大量的深溝峻渠,将邯鄲城四面環繞;同時,秦軍還在城外用泥土和木石鋪築起大量的營障工事,将這座即将被征服的都城牢牢層層包圍。
在如此嚴密的包圍之下,趙軍自然無暇反擊。更為糟糕的是,秦軍随後開始切斷邯鄲城内部的水源補給,将一切生活資源徹底隔絕了城外。久攻不下之際,秦軍竟開始在城外挖掘地溝,切斷了城内外的水渠相通管道。就這樣,邯鄲城内的水源供給被一舉切斷,城内百姓遭受了極度的幹渴之苦。
在城外鐵桶陣的包圍下,邯鄲城内的趙軍和平民随後又陷入了水源短缺和糧食匮乏的絕境之中。城内的軍民,已然無法得到足夠的生活物資,隻能幹等秦軍徹底強攻。在這種攻城力量的壓榨下,無論是威武的趙軍,還是堅守城池的平民,漸漸也無力支撐下去了。
就在極度水荒的折磨下,邯鄲城的趙王幽缪王終于忍無可忍,決定親自出城向秦軍講和求降。而在和談的途中,秦軍竟然一反常态,不遵守約定擒獲了幽缪王。就這樣,趙王淪為階下囚,趙國從此絕嗣,徹底喪失了最後的抵抗能力。
随後,秦軍迅速包圍了邯鄲城内外,将趙軍徹底圍剿。經過數月的堅守,邯鄲城終于被徹底占領,趙朝正統也就此走向了終結。而趙王的遺孤趙悼襄王偃之子公子嘉,則帶領趙國的殘餘力量退守北地,試圖最後反抗。
這場曠日持久、消耗巨大的緩兵之計,終于讓秦朝在十多年後消滅了多疑的強鄰趙國。秦軍與趙軍的決戰,也可以說是當時整個中原地區戰争規模最大、陣勢最浩蕩的一場戰役。但是,這一切的勝利也仰仗于秦國精心部署、步步為營的大戰略布局。
趙王子嘉最後抵抗,代國終亦覆沒
雖然趙國正統已被秦軍徹底擊破,秦軍攻陷了趙都邯鄲,但仍有一股趙國餘力在西北邊陲的代地固守抵抗。這支由悼襄王之子公子嘉所率領的趙國殘餘軍隊,最終也将經曆一場殊死抗争,見證着趙國這個曾經強大王朝的最後覆滅。
代地是趙國北部邊陲的一處根據地,地處黃河之北,背靠大漠,雖然地理位置偏僻,但卻是趙國在河北地區的重要軍事據點。公元前262年,在邯鄲淪陷之後,悼襄王子公子嘉便率領趙國剩餘的精銳部隊退守到了代地,試圖在這裡綿延王室餘緒、重振王室雄風。
然而,公子嘉很快就發現,代地的環境極其惡劣。這塊曾經的邊陲小鎮,即使是在趙國全盛時期,也遠遠無法在物資補給上得到趙王朝的充分重視和供給。更何況是在王朝已經土崩瓦解、無力提供充足辎重的形勢下。是以,公子嘉所率領的趙軍在代地根本無法獲得足夠的糧草,士卒們開始陷入饑餓之中。
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趙軍的抵抗力日漸削弱,戰鬥力也在逐漸衰減。此時的秦軍已成功攻陷了趙都邯鄲,勢如破竹,立即遣派大軍前去讨伐公子嘉在代地的餘部。公元前260年,秦軍直搗黃龍,包圍了代地。在武力和糧草雙重壓力下,公子嘉雖然數次孤注一擲,試圖突圍沖出包圍圈,但均告失敗。
代地失守已成定局。公子嘉最終也不得不向秦軍投降,将自己的王族氏族、所餘趙軍盡數俘虜。就這樣,曾經強盛的趙國,最後一股抵抗力量也被徹底瓦解。代地一役,标志着趙國的徹底覆亡,這個曾與秦國分庭抗禮的強國就此從曆史舞台上徹底淡出。
盡管趙國的覆亡已成定局,但公子嘉和手下趙軍最後的抵抗卻依然可歌可泣。早在退守代地之初,趙軍就已陷入了嚴重的糧食短缺,士卒們隻能靠啃食樹皮充饑。而當秦軍徹底包圍代地之時,趙軍更是全面陷入了絕境之中。
但即便如此,公子嘉和手下百姓仍堅持不渝,在饑寒交迫中頑強抵抗。直到最後,公子嘉才不得不抱着最後一線生機,試圖突破重圍。
公子嘉親自率領餘部,瞅準時機從鸠圄一帶突圍北上,試圖從秦軍的包圍圈中突出重圍,前往陸地通往邊疆的秘道逃遁。不幸的是,秦軍早已嚴密包圍,趙軍最終還是陷入了包圍之中。就這樣,公子嘉和手下趙軍的最後一次突圍和複國之夢,終究難逃潰敗的命運。
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公子嘉和趙軍最終被迫俘虜,趙國由此徹底滅亡。但正如趙昭王為打開趙國王朝發迹的家傳故事所述,曾經趙國先人也是隻身逃亡才僥幸生存下來的。如今公子嘉一度也想效仿祖先,重新振興趙室,但終究抵不住強大的秦國力量而止步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