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光輝:古籍保護視野下的《淩煙閣功臣圖》版本及價值初探

楊光輝:古籍保護視野下的《淩煙閣功臣圖》版本及價值初探

漢宣帝“思股肱之美,乃圖畫其人于麒麟閣”,開中國曆史“圖畫功臣”之先河。南北朝大詩人庾信雲“天子畫淩煙之閣,言念歸臣;出平樂之宮,實思賢傅。”“淩煙閣”成為帝王表彰功臣之所。唐代繼承圖畫功臣之傳統,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3),為紀念開國功臣,穩固王朝統治基礎,命當時書畫國手閻立本畫二十四真人大小勳臣于淩煙閣,由褚遂良題字,太宗诏曰:

自古皇王,褒崇勳德,既勒銘于鐘鼎,又圖形于丹青。是以甘露良佐,麟閣著其美;建武功臣,雲台紀其迹。司徒、趙國公無忌,……故徐州都督、胡壯公秦叔寶等,或材推棟梁,謀猷經遠,綢缪帷帳,經綸霸圖;或學綜經籍,德範光茂,隐犯同緻,忠谠日聞;或竭力義旗,委質藩邸,一心表節,百戰标奇;或受脤廟堂,辟土方面,重氛載廓,王略遐宣。并契闊屯夷,劬勞師旅。贊景業于草昧,翼淳化于隆平。茂績殊勳,冠冕列辟;昌言直道,牢籠搢紳。宜酌故實,弘茲令典,可并圖畫于淩煙閣。庶念功之懷,無謝于前載;旌賢之義,永贻于後昆。天下能人志士,莫不以能進淩煙閣為榮耀。“詩史”杜甫《丹青引贈曹霸将軍》雲:“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貴于我如浮雲。……淩煙功臣少顔色,将軍下筆開生面。良相頭上進賢冠,猛将腰間大羽箭。褒公鄂公毛發動,英姿飒爽來酣戰。先帝禦馬五花骢,畫工如山貌不同。”唐代詩人李賀《南園十三首》亦稱:“男兒何不帶吳鈎,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可惜,淩煙閣毀于戰亂,《淩煙閣功臣圖》亦稀見流傳,宋代僅留存石刻四幅,20世紀60年代,金維諾《“步辇圖”與“淩煙閣功臣圖”》曾專門予以論述。晚明以後,版畫成為相對獨立之藝術,出現具獨立藝術形式的人物版畫,明末陳洪绶的《水浒葉子》堪稱代表。清初劉源受陳氏水浒人物畫法影響,重繪《淩煙閣功臣圖》,并由蘇州雕版能手朱圭刻木印行,與山陰(紹興)金古良刻的《無雙譜》,堪稱康熙版畫雙璧。前人對《淩煙閣功臣圖》的研究,主要涉及曆史人物傳記、版畫刊刻藝術等方面,前者代表性成果有卞孝萱《“玄武門之變”與〈淩煙閣功臣二十四人圖〉》及胡真《淩煙閣功臣圖》;版畫刊刻藝術研究有鄭振铎《中國古代木刻版畫史略》、蔡昌林《淩煙閣功臣圖的考證與複原》等。關于“淩煙閣功臣圖”文獻版本研究,主要有顧廷龍、杜正幹、陳紅彥、翁連溪、劉禹等人,都是對單一版本進行論述。本文從古籍保護視野出發,探讨存世《淩煙閣功臣圖》之版本、流傳及其收藏,揭示其在“詩文書畫印”及文獻保護和文化交流諸方面之獨特價值。一自2007年啟動中華古籍保護計劃以來,2009年,文物出版社線裝影印國家圖書館鄭振铎藏《淩煙閣圖》;2010年,複旦大學圖書館委托杭州華寶齋線裝影印劉承幹藏《淩煙閣功臣圖》;2011年,《中華再造善本》線裝影印國家圖書館王孝慈藏《淩煙閣圖》;2020年,文物出版社根據馮德堡歐洲木闆基金會藏本及《喜詠軒叢書》底本影印《淩煙閣功臣圖》(經折裝)。本文根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中國古籍總目》、古籍普查目錄和CALIS聯合目錄(學苑汲古)、古籍拍賣網、日本漢籍目錄、美國OCLC聯合目錄等著錄情況,梳理國内外流傳的線裝本《淩煙閣功臣圖》(普通平裝、精裝本等不列入),綜合版本情況,排列如下:(1)清康熙七年(1668)柱笏堂刻本及覆刻本(2)清光緒九年(1883)徐元悔臨摹本(3)清光緒十年(1884)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本(4)民國間陶湘《喜詠軒叢書》本(5)1961年、1962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中國古代版畫叢刊》據國圖鄭振铎藏本影印本(6)2009年文物出版社據國圖鄭振铎藏本影印本(7)2010年杭州華寶齋據複旦大學圖書館劉承幹藏本影印本(8)2011年《中華再造善本》據國家圖書館王孝慈藏本影印本(9)2019年學苑出版社據歐洲馮德堡木闆基金會藏本影印本(10)2020年文物出版社《歐洲馮氏中國古代版畫叢刊》據歐洲馮德堡木闆基金會藏本影印本

劉源字伴阮,河南開封人,生卒年不詳。籍鑲紅旗漢軍旗,康熙(1662-1722)時召入内廷,官至工部侍郎。畫工山水、人物、寫意花鳥,書工行、篆,尤善龍水。繪《淩煙閣功臣像》行世,其康熙七年(1668)正月望日《自序》雲:

幼孤食貧,出就鄉塾,弦誦之功,未克深研,而癖好古人圖畫,苦心摹索,能知其是以然者。稍長,喜以尺幅自娛。……日成一圖,圖必盡意。既而浪遊海内,灑掃王公大人之門,縱覽山川,幾經領略,覺尺幅所見,微有異同,則又反而求之先民遺翰,與夫時賢隽筆,坐卧其間,益知茲事之難,似有天焉,而不可強也。壬寅(1662)秋,萍泊姑蘇,侍立壽民佟夫子門牆,一住六載,客窗燈火中,偶覽陳章侯所畫《水浒三十六人》,見其古法謹嚴,姿神奇秀,辄深向往。獨惜陳公精華妙筆,不以表著忠良,而顧有取于綠林之豪客,則何為者也?不揣效颦,别為《淩煙閣功臣》一冊,而以大士之慈悲、帝君之忠烈,冠于簡端,聊以紀風雲之盛,立仁義之極。詩則集之工部,字則仿之諸家,未敢以己臆雲爾。夫以陳公之筆墨,固非小子源之所能幾其萬一,然而退“水浒”而進“淩煙”,更由淩煙而進之賢聖、進之菩薩,觀是圖者,置身将相之林,印證菩提之境,餘小子實有深志焉。以質當世之大人先生,其無曰劉源猶有尺幅之見者存也。

朱圭附刻小記雲:“圭世儒業,家貧未就,苦心剞劂,将托于當代之善書畫者,以售其末技。戊申秋伴翁劉先生以《淩煙閣圖》授梓,圭竊幸得附先生之後,庶幾骥尾青雲,榮施簡末,以正當世,知者其毋哂焉。”劉繪朱刻成為美術史、版刻史佳話。同時代昆山人徐元文作序雲:

考唐太宗命閻立本繪天策府十八學士,又繪二十四功臣于淩煙閣。按,瀛洲圖尚傳于世,而淩煙人物不複可考。今劉子伴阮,備核唐書,因其功業行事,以想見其面目而圖之,狀貌如活,謦咳可聞。不獨畫品入神,而考事之博,取義之重,遠出古今畫家萬萬矣。

其他題跋者亦對劉源《淩煙閣圖》贊譽有加,大都有感而發。現根據各家著錄,對具有特色的藏本進行版本考述。(一)清康熙七年(1668)柱笏堂刻本及覆刻本根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史部傳記類著錄,《淩煙閣功臣圖》有清康熙七年(1668)柱笏堂刻本,收藏機關有:國家圖書館圖、南京圖書館、北京大學、複旦大學、山東省博物館、上海圖書館(顧廷龍跋)、杭州文管會(張宗祥跋)等,到《中國古籍總目》,除史部傳記類依舊著錄,并且加上陶湘編民國十九年(1930)《喜詠軒叢書》(淩煙閣功臣圖像)本(見581頁,編号:史20907023),子部書畫類亦有著錄(見1385頁,編号:子30916327)。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啟動古籍普查以來,《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基本資料庫》《中文古籍聯合目錄及循證平台》增加浙江圖書館、天一閣博物館(僅存序跋)藏清康熙刻本,清光緒九年(1883)徐元悔臨摹本(湖南省圖書館藏)及清光緒十年(1884)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本(南京大學圖書館、香港大學圖書館、江西師範大學圖書館、天津市委黨校圖書館、浙江圖書館、紹興圖書館、河南省圖書館、安徽省圖書館等藏)。号稱康熙柱笏堂刻本《淩煙閣功臣圖》國内有九家收藏機關,國外三家機關收藏,清單如下:

楊光輝:古籍保護視野下的《淩煙閣功臣圖》版本及價值初探

上述《淩煙閣功臣圖》至少有六種以上不同版本,各家都著錄為康熙七年(1668)朱圭柱笏堂刻本,實際相差較大,故以“甲乙丙丁”加以區分:1.複旦大學圖書館嘉業堂藏本(甲)此本二冊,第一冊内封題:劉源敬繪淩煙閣,附大士三頁、關帝三頁,吳門柱笏堂授梓;接着是劉源自序、朱圭刻“牌記”,二十四功臣目錄,正文圖三十幅:包括二十四功臣加大士三頁、關帝三頁。第二冊:吳偉業《題劉子伴阮淩煙閣圖》、王時敏《[序]》、徐元文《序》、宋實穎《淩煙閣功臣畫像記》、蕭震《序》、尤侗《題辭》、沈白《題辭》、袁钫《序》、佟彭年《序》。可見,《淩煙閣功臣圖》稱呼另有吳偉業的《淩煙閣圖》、宋實穎的《淩煙閣功臣畫像》等。藏書印有“劉承幹字貞一号翰怡”“吳興劉氏嘉業堂藏書印”等。

楊光輝:古籍保護視野下的《淩煙閣功臣圖》版本及價值初探

圖1 複旦大學圖書館嘉業堂藏本序文與複旦相同的有南京圖書館藏本(據該館韓超先生告知)、天一閣博物館(該館李開升博士告知),惟序文次序與複旦略不同,兩家吳偉業與王時敏序剛好對調。此本與國圖藏鄭振铎本(簡稱鄭振铎本)、上海圖書館藏顧廷龍跋本(簡稱上圖本)、馮德堡藏本各有不同,“吳門柱笏堂授梓”字型差異較大。鄭振铎本“梓”字木牌旁有斜鈎,它本俱無;上海圖書館“授”字右下作“友”,其他各本皆“又”;馮德堡本“梓”子木牌旁稍有鈎筆意;複旦藏本與南圖藏本、王孝慈本的“吳”字筆畫不同。再造善本與馮德堡本同版,與其他五種皆有不同。

楊光輝:古籍保護視野下的《淩煙閣功臣圖》版本及價值初探

圖2 吳門柱笏堂授梓複旦藏本《淩煙閣功臣圖》第十四幅人物是“柴紹”,介紹文字提到“宋老生”,國家圖書館王孝慈題跋本、南京圖書館本、北京大學圖書館本(題作“淩煙圖”)、山東博物館本(有補繪)相同。國圖藏另外二部:再造善本底本和鄭振铎藏本,都作“朱老生”,馮德堡藏歐洲木闆基金會本、浙江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本同,屬于翻刻錯誤。

楊光輝:古籍保護視野下的《淩煙閣功臣圖》版本及價值初探

圖3 柴紹—宋老生

楊光輝:古籍保護視野下的《淩煙閣功臣圖》版本及價值初探

圖4 柴紹—朱老生2.國家圖書館藏《淩煙閣圖》國家圖書館有王孝慈原藏兩部,索書号:A03858/A03859。(1)A03858(乙)是《中華再造善本》底本,内封題:劉源敬繪淩煙閣,附大士三頁、關帝三頁,吳門柱笏堂授梓;有康熙七年(1668)佟彭年、康熙八年(1669)蕭震、沈白、袁钫等序或題詞,劉源自序、朱圭刻“牌記”、二十四功臣目錄,正文圖三十幅:包括二十四功臣加大士三頁、關帝三頁。此本藏印有“鄰園藏書、鄰園鑒賞圖書、太原王氏、立承、鳴晦廬珍藏金石書畫記、鳴晦秘寶、寸心言不盡、用拙存吾道、留餘堂書畫印、留餘堂圖書記、真賞、張弴、弴印、聽佩、夢墨、萸片雲際、精至此平、國立北平圖書館藏”諸印。

楊光輝:古籍保護視野下的《淩煙閣功臣圖》版本及價值初探

圖5 再造善本藏印選(2)A03859(丙)是王孝慈藏另一部。此本比A03858多康熙九年(1670)尤侗“題辭”,書末有陳止抄錄清吳偉業《題劉伴阮淩煙閣圖》詩,落款雲“宣統二年(1909)七月二十二日,書梅村此詩于皮庫營小樓北窗下。”下有“陳止”印。後附王孝慈跋雲:“予求此書已曆十年,迄未一見。今承孝起先生(即陳止)假觀,瞻對之餘,愛不忍釋,真一日摩挲千百回矣。己未(1919)四月潞河王立承謹識。”此本有“孝慈”“鳴晦廬珍藏金石書畫記”“精至此平”“國立北平圖書館藏”諸印。

楊光輝:古籍保護視野下的《淩煙閣功臣圖》版本及價值初探

圖6 尤侗《題辭》

楊光輝:古籍保護視野下的《淩煙閣功臣圖》版本及價值初探

圖7 王孝慈題跋 陳止抄錄吳偉業《題劉伴阮淩煙閣圖》索書号16749(丁)是鄭振铎藏本。此本1960年代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線裝影印,收入《中國古代版畫叢刊》。2009年文物出版社再次影印。此本與上述三部差異較大,“梓”特别明顯,當系覆刻本。

楊光輝:古籍保護視野下的《淩煙閣功臣圖》版本及價值初探

圖8 屈突通題辭 1國圖鄭振铎本 2複旦藏本目前所見其他版本“屈突通”題詞,皆選自杜甫《入衡州》詩句“氛埃期必埽,蚊蚋焉能當”,惟鄭振铎藏本則引杜甫《北征》詩雲:“所用皆鷹騰,破敵如(集本作“過”)箭疾”。3.浙江圖書館藏本(戊)浙圖藏本有劉源自序,其他序皆已缺失。另有周春題記雲:“相傳是圖為嘉禾朱賓占所畫,蕪關榷使中州劉源攘為己有付雕。蓋本陳老遲《水浒畫像》,而參以《程氏墨苑》《方氏墨譜》者,視後來金古良《無雙譜》精細十倍,但詞藻遜之耳。松霭周春題。”對《淩煙閣功臣圖》與陳洪绶《水浒畫像》以及《程氏墨苑》《方氏墨譜》關系加以揭示。此本有水漬、破損處已修複。

楊光輝:古籍保護視野下的《淩煙閣功臣圖》版本及價值初探

圖9 周春題記4.上海圖書館藏顧廷龍題跋本(己)

楊光輝:古籍保護視野下的《淩煙閣功臣圖》版本及價值初探

圖10 秦瓊題辭 1上海圖書館本 2複旦藏本上海圖書館藏本柴紹缺,秦瓊題辭後題“劉岑觀/學”,與各本不同。此本顧廷龍跋雲:

此初印《淩煙閣功臣圖》,為大梁劉源繪,吳門朱圭刊,兩氏藝事絕倫,相得益彰。印本流傳不廣,陶氏涉園嘗得一本,倩能手摹寫石印。旋得初印殘葉,複用珂羅版景印,合裝問世,原刻之可貴為何如哉!劉客佟彭年幕,佟為正藍旗籍舉人,康熙二年任右布政使駐蘇州,足為吾吳文獻之征。是冊為婦兄潘君博山舊藏,君精鑒别,搜羅文物甚富,志備征考之資,非為玩好可比。殁将十年,令子家多舉所藏宋元以來名人手劄萬餘通獻之政府,甚望司其事者善為類次,治理成編,将有裨學術甚巨。去年家多檢理得此,留餘案頭。今書來即以捐贈我館,其慷慨之懷良可感佩。率書數語,以昭後來知所珍護,勿以尋常版刻忽視之。一九五二年九月廿三日,廷龍。此冊失大士關帝及朱圭題識各一幀,目次割裝失序,可以陶本參閱也。又記。

楊光輝:古籍保護視野下的《淩煙閣功臣圖》版本及價值初探

圖11 顧廷龍跋5.山東博物館藏本(庚)此本有王鹭田補繪頁,僅存圖,序跋已佚。有老西跋雲:“劉伴阮繪淩煙閣二十四功臣像,刻畫精緻,惜有缺遺。王鹭田為補足之。筆緻秀逸,直欲駕原本而上,當付裝池,以永其傳。老西記。”王鹭田,即王官澄,字鹭田,清末河北正定人,其父王蔭昌,為武定同知,亦為山水名家。官澄居濟南,工山水,臨摹王原祁,稱能品,又具個人風貌。

楊光輝:古籍保護視野下的《淩煙閣功臣圖》版本及價值初探

圖12 山東省博物館藏本柴紹題詞,同“宋老生”本6.歐洲木版基金會本(辛)此本2007年馮氏從嘉德《古籍善本》拍賣會獲得。學苑出版社2019年、文物出版社2020年相繼出版線裝本,影印提要寫得較為詳細,見上文。此本與國圖再造善本同版。

楊光輝:古籍保護視野下的《淩煙閣功臣圖》版本及價值初探

圖13-1 2007年秋季嘉德《古籍善本》拍賣圖錄:1634

楊光輝:古籍保護視野下的《淩煙閣功臣圖》版本及價值初探

圖13-2 文物出版社影印馮德堡本(兩本中下部一樣)另一本殘,為《喜詠軒叢書》之底本,同時印入《歐洲馮氏中國古代版畫叢刊》。其餘藏本限于條件,如杭州文管會藏本,因機構調整,接收藏書的為杭州博物館,該館從業人員沒能找到;網絡上有介紹的美國馬裡蘭州沃爾特斯美術館的藏本,該館館員回複說找不到;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康熙七年序刻本尚未見,期待以後考實。(二)清光緒九年(1883)徐元悔臨摹本(湖南省圖書館藏)

楊光輝:古籍保護視野下的《淩煙閣功臣圖》版本及價值初探

圖14-1

楊光輝:古籍保護視野下的《淩煙閣功臣圖》版本及價值初探

圖14-2 徐元悔臨本朱圭牌記旁題:“光緒九年(1883)小陽月恭士徐元悔臨。”可知系徐元悔臨摹本,經上海寶山顧炳鑫收藏,有“寶山顧氏所藏版畫”(白),“鑫藏”(白),“炳鑫所藏”(朱),“松泉”(白)諸印。

楊光輝:古籍保護視野下的《淩煙閣功臣圖》版本及價值初探

圖15 徐元悔臨本 藏印此本甯陽編《湖南圖書館古籍線裝書目錄》著錄,1冊(索書号391.1/880-2)。(三)清光緒十年(1884)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本此本上海同文書局于光緒十年(1884),據康熙柱笏堂刻本石印。康熙七年(1669)八月佟彭年序,康熙八年蕭震序,沈白題辭,袁钫序。康熙七年劉源自叙。此本藏家較多,有南京大學圖書館、浙江圖書館、紹興市圖書館、安徽省圖書館、河南省圖書館、天津市委黨校等圖書館收藏。

楊光輝:古籍保護視野下的《淩煙閣功臣圖》版本及價值初探

圖16 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四)民國間陶湘《喜詠軒叢書》本此本系陶湘《朱上如木刻四種》之一,印入《喜詠軒叢書》。陶湘跋雲:“今春景摸四種畢工,紫陽朱氏藏有《淩煙閣功臣圖像》殘卷七篇。予又得《避暑山莊圖詠》滿文全冊,均為原刊初印,遂照相石印,而以玻璃版印圖,分别增入,存其真,且使今日景摸之術有進焉。涉園。”又唐蘭序雲:

朱上如木刻四種曰《淩煙閣功臣圖像》(劉源繪),曰《無雙譜》(金史繪),曰《耕織圖詩》(焦秉貞繪),曰《避暑山莊圖詠》(沈喻繪),上如雕镂精絕,三百年來無出其右,惜流傳于世僅止此也。《淩煙閣》未見再闆,《無雙譜》有奇賞軒翻本,《耕織圖》《避暑山莊圖》并為乾隆年間重雕,世間雖有流行,求其原版初印,至不易得。光緒初年,同文書局曾以西法照相縮印,形迹雖存,神韻胥失。武進陶涉園語蘭曰:“雕刻之術,治金石易于見長,锓木則反是。予所見,惟上如之藝為能達作者之神旨,筆筆生動,而銀鈎鐵畫,又能大雅不群,實非常人可及。間嘗謀以玻璃版傳其真,苦于原本初印不可得,乃授能手影鈎摹寫,徑行上版,迥異尋常石印,庶幾悅目賞心。然或者猶以非真為憾。予竊有感焉,夫一藝之精者,往往有突出古人之右而使後世好之者力學心追,而不能得其仿佛,推原其始,則未有不自摹仿來者,苟無摹仿,藝術之門将塞矣,豈不傷哉。故予之授人影摹,亦欲使斯藝得一線之傳耳,與留真之意固殊,且使傳斯藝浸廣,又安知不有上如者徒出于其間,此吾之微旨也。若必斤斤于傳其真目,抑亦小矣。”涉園所雲如此,爰以為序。己巳(1929)九月,無錫唐蘭。

序文詳盡說明了陶湘在覆刻、恢複傳統技藝上的嘗試與努力,将傳統雕刻與照相石印、珂羅版相結合,達到好的印刷效果。同時明确指出單純石印的局限,“光緒初年,同文書局曾以西法照相縮印,形迹雖存,神韻胥失”。此本杜正幹《涉園石印本〈淩煙閣功臣圖〉考述》有專門研究,可參看。其他:1961年、1962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出版《中國古代版畫叢刊》,所收《淩煙閣功臣圖》據國圖鄭振铎藏本影印。2009年文物出版社再次據國圖鄭振铎藏本線裝影印。2010年,杭州富陽華寶齋據複旦大學圖書館劉承幹藏本線裝影印,部分向海外銷售,現北美、日本、港台地區等多家圖書館收藏該本(可查OCLC聯機編目系統)。2011年,《中華再造善本》據國家圖書館王孝慈藏本線裝影印。2019學苑出版社、2020年文物出版社出版《歐洲馮氏中國古代版畫叢刊》,是根據歐洲馮德堡木闆基金會藏本重印,翁連溪、劉禹主編,中國古版畫研究會叢刊之一。二

《淩煙閣功臣圖》序跋對于了解劉源繪畫緣起、藝術特色和當時人的評價,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複旦大學藏本、南京圖書館、天一閣藏本序跋完整,與國圖鄭振铎本、國圖再造善本等比較,吳偉業、王時敏、宋實穎、徐元文、尤侗(國圖王孝慈本收)等五人序未見收錄,清單如下:

楊光輝:古籍保護視野下的《淩煙閣功臣圖》版本及價值初探

吳偉業、尤侗、王時敏、宋實穎、徐元文等人序可以補其本人詩文集失收或誤用之不足。其中吳偉業序雲:

“伴阮遊于方伯三韓佟公之門,暫留吾吳,恨尙未識面,間取是圖,以想象其為人,意必嵚崎曆落”。“曆落”,(清)靳榮藩乾隆刻本《吳詩集覽》、民國董康刻本《梅村家藏稿》俱作“磊落”。

另有三處足堪校正别集本:

1、詩歌“長孫燕颔肺腑戚”,“肺腑”,《吳詩集覽》本同,《梅村家藏稿》作“肺附”,誤。

2、“細數從前翰墨家,海内知名交八九。”“細”,《吳詩集覽》作“絕”,誤。《梅村家藏稿》本同序文。

3、“況工絹素追營丘”,“丘”,《吳詩集覽》作“邱”,《梅村家藏稿》“丘”字缺筆,皆為雍正以後諱。

上述例子都說明康熙本《淩煙閣功臣圖》吳偉業序的文獻價值。尤侗題辭,末題“康熙庚戌(九年,1670)首春,吳下弟尤侗撰”,尤侗《西堂雜集二集》(清康熙刻本)卷四收此題辭,題作《題淩煙閣功臣圖》(題下注:後附大士、關侯二圖),未标撰寫時間,此序可補不足,亦可做尤侗著作編年之資料。另外兩處可作校勘:

1、“楊子華畫馬,每夕聞長嘶。”《西堂集》本“長嘶”作“蹄齧”。

2、“吾知圖成之日,二十四公必當現身紙上,相視而笑,豈非河嶽精爽,乞靈文人之筆以傳?”《西堂集》本“河嶽精爽”作“河英嶽秀”,失去原典韻味。

總之,《題淩煙閣功臣圖》序跋文的學術與史料價值較高,不能以應付之作視之。吳偉業、王時敏、尤侗、佟彭年等皆當時大家,其文值得重視。三劉源的《淩煙閣功臣圖》在文化延續和創新方面皆有獨到之處。一方面,他繼承中國傳統繪畫,即從閻立本到陳洪绶的傳承,如一方諸侯佟彭年序雲:“數年來,見子所為染繪者不一體,體不一緻,或萬山疊翠如北苑,或蕭疎平遠如雲林,或修翎摩空如道君,或煙雲滴翠、蒼虬枯石,如與可、子瞻,大抵縱橫于南北二家,而以神行、以意運。”一代才子吳偉業《題劉子伴阮畫淩煙閣圖》雲:“汴梁劉君伴阮,天才超詣,書畫尤其所長,自鐘、王以下,八分、行草,摹之無不酷似。山水雅擅諸家,又出新意以繪人物,如所作《淩煙功臣圖》,氣象仿佛,衣裝瑰異,雖(閻)立本複出,無以過焉。”國家圖書館的陳紅彥研究館員認為:“劉源的畫風與陳洪绶非常接近,用不同的體姿和面目來勾畫人物形象,差別人物的不同氣質和性格,線條娴熟。圖像多不用背景,着重于人物,一般隻寫一人或兩人,作者人物寫生功底之深可見一斑。細細體味所繪各人物,都可從衣外看出何處是肩,何處是肘,何處是腰,何處是膝。雖然每幅都是一個個單獨入像,由于體形、姿态變化巧妙,令人歎賞,讀之有味。這較之長期以來不太注重刻畫人物表情和内心世界的徽派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清周春跋《淩煙閣功臣圖》(浙江圖書館藏)就指出,《淩煙閣功臣圖》“本陳老遲《水浒畫像》,而參以《程氏墨苑》《方氏墨譜》”。的确,《淩煙閣功臣圖》所附“大士圖”突破了傳統中國觀音風格,帶上西洋的特征。

楊光輝:古籍保護視野下的《淩煙閣功臣圖》版本及價值初探

圖17 複旦嘉業堂本大士圖,聖母抱和尚與聖靈這是獨特的“大士圖”,可從《方氏墨譜》的“淩煙閣”、《程氏墨苑》的“天主圖”,發現之間的關聯。

楊光輝:古籍保護視野下的《淩煙閣功臣圖》版本及價值初探

圖18 《方氏墨譜》卷二“淩煙閣”

楊光輝:古籍保護視野下的《淩煙閣功臣圖》版本及價值初探

圖19 《程氏墨苑》卷十二《天主圖》

楊光輝:古籍保護視野下的《淩煙閣功臣圖》版本及價值初探

圖20 [意大利]拉斐爾《西斯廷聖母》從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畫家拉斐爾的《西斯廷聖母》,到《方氏墨譜》的“淩煙閣”、《程氏墨苑》卷十二所繪的“天主圖”,再到《淩煙閣功臣圖》所列“大士圖”,可以隐隐看到它們之間存在的聯系。據北京劉揚先生告知,“大士圖”畫像實際描繪的是“聖母抱着小孩(即小和尚,代表中國佛教徒),去接受天主教(三位一體)的聖靈(鴿子代表聖靈)。拉斐爾的《西斯廷聖母》像,通常抱着的孩子都有頭發,唯獨中國小和尚沒有。天主教三位一體最明顯。畫面是一種隐喻表象,小孩(和尚代表本土佛教)在聖母的教授下去接受聖靈,代表轉而接受天主教。那個小孩是大人臉,代表中國衆佛教徒。”除了劉源《淩煙閣功臣圖》的繪法和思想受到明末清國中西文化交流影響,朱圭的雕刻技藝亦受到西方影響。程穎《清代姑蘇版畫及其三種藝術風格》指出:北方宮廷對西方繪畫熱潮與南方姑蘇版畫的“仿泰西筆法”到底有沒有直接的影響呢?答案是肯定的,連接配接宮廷與蘇州的有一個人是至關重要的,他就是朱圭,蘇州人,生于蘇州城内專諸巷,活動于清初至清中期的著名刻工,清初朱圭在蘇州設有自己的刻書坊“柱笏堂”,康熙七年(1668)朱圭刻《淩煙圖功臣圖》,……康熙三十年(1691)前後,成為皇家專門服務的刻工。到康熙三十五年(1696),朱圭參與刻焦秉貞繪《耕織圖》,《耕織圖》深受西洋技法和繪畫影響的作品,朱圭所刻此圖是版畫參用西洋技法的佐證。到康熙五十二年(1713),朱圭參與刻《萬壽聖典》圖,學習傳教士畫家銅版畫創作過程和創作工具。可見,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和影響日漸顯著,康熙朝可謂達到高峰,開創康乾盛世。不想盛極而衰,乾隆以後,閉關鎖國,版畫藝術亦日漸式微。直到民國時期,魯迅和鄭振铎等重新發現版畫的藝術特性和對大衆的影響力,1934年3月14日,魯迅《無名木刻集》序雲:“木刻是中國所固有的,而久被埋沒在地下了。現在要複興,但是充滿着新的生命。新的木刻是剛健,分明,是新的青年的藝術,是好的大衆的藝術。”為現代版畫的複興打下基礎。《淩煙閣功臣圖》在詩文、書法和用印上亦富有特色,并且與人物生平相融合,将“詩文書畫印”五位融為一體,展現出獨特的魅力,如詩歌絕大多數選自杜甫詩(唯一例外是引用陸遊的詩),印文大多選自東漢馬融的《忠經》,反映清初人心思定的社會思潮。正如袁钫《淩煙閣功臣圖》序所說:“淩煙一圖,尤為工巧絕倫。誠仰觀俯察于天地,有得于中而發之于文章詩賦之餘,以新天下之耳目、以勵天下之志節,其有功于世道人心也豈淺鮮哉!史遷作世家列傳,摹寫人物,須眉如見,謦咳如聞。自龍門而後,作傳記者僅得其世系功業,而面目不複夢見。伴阮是帙,奕奕生動,而寓褒貶于筆底,進忠義于正果,是絕大學問、絕大文章。但可于此中參悟,吾謂(原作“為”)龍門之文、龍門之畫也。伴阮之文、伴阮之畫也,當是淩煙世家一部,見者勿作人物觀。”的确,功臣圖中的書法、篆刻藝術與人物性格、價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對應關系,限于篇幅,将另文論述。

作者機關:複旦大學圖書館

作者:楊光輝

來源:“江蘇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微信公衆号

原文刊載于《江蘇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1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