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咖啡白刃戰中,為何隻有Manner翻車?

咖啡白刃戰中,為何隻有Manner翻車?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國内咖啡市場的激烈競争持續至今,依然沒有明确的赢家。

低價與商業收益之間所積累的沖突已難以掩蓋,它展現在财報中下降的利潤,和品牌考慮減少的服務上。相比這種有公司出面粉飾的迹象,勞動者不斷被擠壓的生存環境,最近正在以一種不體面的形式爆發出來。

在Manner店員與顧客接連發生沖突的事件中,輿論并未停留在雙方孰是孰非,品牌資本的作為也不能在這場讨論中缺席。

每一家在中國市場中經營的咖啡品牌,都不可避免地卷入這場鬥争。無論是明明同宗同源卻打得不可開交的瑞幸和庫迪,或是作為外來者在華多年的星巴克,還是這次事件的主角Manner,隻要品牌有了資本的注入,有了要為之負責的利益相關者,都或主動或被動地參與其中。

它們的不同之處在于成本壓縮方式的選擇。它們有的選擇減少優惠,有的尋求新的合作方式,減少用地和營運成本,而Manner選擇了最壞的方式——壓榨勞動者的價值。但在任何生意中,人都應作為目的存在,而非手段。

庫迪和瑞幸的就“9.9元”咖啡價格戰酣戰已久,即便單店經營效率走低,但兩家為搶占份額,都不願意停止擴張門店數量的步伐。

目前瑞幸的優惠力度已經悄然減小,9.9元優惠券退至二級入口,适用咖啡品類也有所減少。其背後的重要原因是業績承壓,2024年第一季度,瑞幸經營虧損0.7億元,與前幾個季度差距過大,由盈轉虧,淨利潤從10億元跌至虧損0.1億元。

即便出現因不賺錢而閉店的趨勢,庫迪仍然想要堅持推行“9.9元咖啡”,公司近日表示,該政策還會持續至少三年。為了壓縮成本,庫迪在上個月推出了“COTTI Express”的店中店模式,将咖啡裝置出租給便利店、酒店、連鎖餐廳,用外部的位置和店面開設出售點。庫迪咖啡首席政策官李穎波表示,此舉可以避免增加房租成本,且希望這些店面中的從業人員可以得到複用,進一步壓縮庫迪的人力成本。

星巴克也有所動作。雖然它的品牌定位不允許它加入價格混戰,但近幾個月以來,官方一直向消費者投放7折優惠券。今年5月中旬,社交媒體有消息稱,星巴克開始嚴格實行“消費入座”,不消費會被禮貌勸走。輿論發酵後,官方回應稱,沒有這樣的規定,歡迎所有人來星巴克。“第三空間”一直是星巴克的特色模式,這類傳聞的出現側面顯示出其在華的經營壓力。

在成本、價格,和服務之外,勞動力在Manner也是一個可以被壓縮的選項。

随着接連三起店員與顧客的沖突後,Manner的門店人員配置和員工待遇問題被推上風口浪尖。多名曾任職于這家品牌的咖啡師,在社交媒體平台上控訴Manner不近人情的制度。

在他們的描述中,咖啡師需要進行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休息時間不被保障,且薪資與勞動付出嚴重不比對。這些資訊似乎讓視訊中店員失控、将情緒“潑”向顧客的行為有了解釋,也讓這家被資本眷顧而在短時間内快速擴張的咖啡品牌重新被審視。

在法律層面,Manner公司參保人數遠低于其實際員工數。執法部門正在對此進行進一步核查。

這家由韓玉龍、陸劍霞夫婦創立于2015年的咖啡品牌,成立後快速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2020年年底到次年6月,它密集地獲得4輪大額融資,來自美團龍珠、淡馬錫、今日資本,和位元組跳動等知名投資機構。

今日資本作為最早期投資方,在2018年Manner隻有個位數家門店時便進行了投資。在此之後,Manner就開啟了擴張模式,門店數量大幅增長。截至2021年6月,全國已有136家門店。

但令人意外的是,2021年各路資本湧入時,今日資本卻悄然退出。當時有一種說法是,創始人夫婦與今日資本的意見不統一,相比商業化,他們更在意咖啡本身,是以希望找到真正了解咖啡的投資者。資本催熟和品牌“小而美”的精品調性本就難以共存。

如今來看,這種說法在坍塌中還透露着一絲真實——Manner确實在資本裹挾下瘋狂擴張,去年10月底已達到1000家門店,公司背負了盈利任務,對投資人負責;但它仍在堅持着“精品咖啡”路線,采用半手沖的制作方式。

這種制作方式需要更專業的咖啡師親手制作,注定無法像庫迪那樣發展出靈活的開店方式。且Manner本就主打成本效益,如果自帶杯,10元也可以買到一杯基礎産品。

Manner将成本壓縮的重點放在人身上,以此滿足“精品+低價”。在這種情況下,人被異化,作為勞動力資源,人和門店面積、裝置、制作原料一樣,是可以被壓縮的。

我們很難推斷今天的局面是否是創始人夫婦的本意,因為多方資本的進入,公司的話事人位置恐怕已被資方占據。

随着ESG概念在商業社會中愈發重要,從長遠回報來看,Manner應該對其員工待遇和管理方面進行改善。沖突密集地爆發顯示出公司積弊已久。Manner的自帶杯優惠政策在“E”方面為其積攢了一定口碑,但“S”和“G”同樣重要。如果短闆過短,長闆也無法粉飾公司社會責任感的缺失。

為了市場占領和利潤而做出的不道德的成本壓縮,看似從價格層面讨好了消費者,但其負面影響總會以各種方式潑回到消費者身上。(财富中文網)

在财富Plus,網友們對這篇文章發表了許多有深度和思想的觀點。一起來看看吧。也歡迎你加入我們,談談你的想法。今日其他熱議話題:

檢視《孫正義:将打造超級AI,能力比人類強1萬倍》的精彩觀點

檢視《财政部:1—5月證券交易印花稅439億元,同比下降50.8%》的精彩觀點

咖啡白刃戰中,為何隻有Manner翻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