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700多年的地标,被沖毀了
中國新聞周刊
2024-06-25 22:03釋出于北京中國新聞周刊官方賬号
“前一日我還在橋上看風景,沒想到第二天橋就‘沒’了。”6月中旬,張麗從浙江出發前往安徽省黃山市旅遊,并入住徽州區呈坎村的一家民宿中。
她告訴中國新聞周刊,6月20日下午,洪水挾帶着大量泥沙湧入村中,她住的民宿一樓被淹,還好洪水很快退去,但留下了大量淤泥。到了晚間,雨勢變猛,她聽人說,環秀橋橋亭就被洪水沖垮了。
環秀橋是一座五孔石橋,位于呈坎村潨川河上,是溪東街和前後街的主要通道,建于元代,距今已有700多年,橋長26.65米,寬3.85米,高4.55米,是呈坎村的地标性建築,2001年6月被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也是大部分遊客到呈坎村必“打卡”的景點之一。
這次洪澇災害,環秀橋雖然石質橋面、橋墩暫時完好,但木結構橋亭被徹底沖毀。
多處古建受損
呈坎村原名龍溪,始建于東漢三國時期,距今約1800年曆史,因村落按《易經》“陰陽八卦”理論選址布局,陽為呈,陰為坎,唐末易名“呈坎”,被譽為“江南第一村”,擁有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21處,也是目前徽派古建築遺存最多的村落之一。
此次暴雨導緻呈坎村部分文保機關過水,環秀橋損失最為嚴重。不過,據徽州區委宣傳部資訊,有關部門已打撈出部分原構件,并繼續進行尋找打撈工作。

強降雨後的呈坎村部分道路出現淤泥堆積,當地組織多方力量開展清淤清理工作。中新社發 萬戈 攝
其實,這并非環秀橋第一次被洪水襲擊。
2013年6月30日,呈坎遭遇百年不遇特大洪災,包括“中華第一祠”羅東舒祠在内的大量古建築受損嚴重,環秀橋被洪水沖毀。
所幸當地組織專業施救人員尋回了75%以上的木質構件,這次被沖毀的橋體就是當時修複重建的。
在惡劣氣候條件下,除了環秀橋,多處古建同樣面臨“生死大考”。
前不久,在連日強降雨之下,被稱為“客家第一宗祠”的福建省上杭縣李氏大宗祠發生部分坍塌。航拍照片顯示,整個李氏大宗祠已經被圍欄圍了起來,東西兩側的兩列橫屋坍塌,受損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
航拍福建上杭李氏大宗祠:特大暴雨緻部分坍塌。中新社發 張金川 攝
李氏大宗祠是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李氏後裔為紀念其入閩始祖李火德而集資兩萬銀兩建成,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整座宗祠占地面積5600平方米,共有104間客房、26間客廳、3間大廳。李氏大宗祠牆體根據功能和布局不同,主要有青磚牆體、夯土牆體、青磚包土坯牆體三種類型。
此次坍塌發生在6月17日淩晨2點左右。上杭縣文體旅遊局副局長陳春連對媒體表示,此次宗祠橫屋坍塌的主要原因在于“百年難遇”持續一天一夜的特大暴雨,導緻河道來不及排水,水位暴漲,洪水浸泡土牆後,牆體軟化,失去支撐力,緻土牆坍塌,土牆拉動包在外面的青磚牆體、屋面一起坍塌。
與此同時,“靈隐寺發大水”相關話題登上了熱搜。
近日,受當地連日降雨影響,杭州西湖的水位不斷升高。相關視訊顯示,6月23日下午,靈隐寺門口亭子旁邊的道路變成了溪流。同時,靈隐管理處釋出通知,為提升遊客遊覽安全,23日下午,靈隐飛來峰景區提前閉園。不過,相比環秀橋和李氏大宗祠,靈隐寺算是“虛驚一場”。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不可移動文物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研究》一文中提到:“全球氣候變化加劇的趨勢,緻使大陸不可移動文物所處外在條件惡化,幹擾影響加速,文物因災損毀、自然破壞的事件頻發,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
其中,極端降雨帶來的水害是建築遺産面對的最常見、破壞力最大的災害類型之一。
據統計,全國各地每年都有文物古迹因洪澇受災情況發生。2010年7月,南方大範圍發生洪澇災害,導緻四川省100多處文物保護機關受損。2016年9月,受台風“莫蘭蒂”影響,浙江省泰順縣境内共有6座古廊橋受損,其中,被評為國家級文保機關的薛宅橋、文重橋、文興橋3座擁有百年曆史的古廊橋先後被洪水沖毀。
2020年,大陸江南、華南、西南暴雨增多,受持續降雨影響,多地發生洪澇地質災害。據國家文物局通報,其受損文物範圍廣、數量多、損失大,是近年來汛期文物受損最為嚴重的一年。其中,長江流域省份文物受損情況較為嚴重,其中江西160處,安徽144處,湖南62處,四川41處,廣西35處,湖北31處。受損文物中,古橋梁被沖毀、古城牆坍塌和文物建築房屋垮塌較為嚴重,11個省份中共有70餘座橋梁受損。
事前預防是重點
自6月17日以來,長江中下遊地區出現持續強降雨天氣,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部分地區累計降雨量有200~400毫米,湖南常德、安徽黃山等局地達500~713毫米。
6月24日上午,中央氣象台将暴雨橙色預警更新為最進階别的紅色預警,這也是今年來首個暴雨紅色預警。
中央氣象台預計,6月24日至27日,江南北部、江漢東部和南部、江淮以及貴州、廣西等地有持續性強降水,其中,湖北東南部、湖南北部、安徽南部、江西北部、浙江西部等地部分地區有暴雨到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上述部分地區伴有短時強降水、局地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
面對持續強降雨來襲,如何加強對不可移動文物及建築的保護,将損失降到最低,也成了關注的重點之一。
知名古民居專家、《江南民居》作者丁俊清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防天水,避地水(防洪)是大陸古代聚落和村屋建設的首要問題,是以,古人選擇“上棟下宇”的住宅形制,用四柱空間、木構架結構體系,由梁柱、桁、栿等構件組合成網架結構,具有很強的剛度和抵擋風雨、洪水的良好性能。同時,用大屋頂、坡屋頂,使四水歸堂(天井),并做屋内地漏、陰溝和街巷防水系統,村屋排水系統又和村外農田水系連城一體,確定防洪防汛能力。至于高等級的公共建築,基本模式是将房屋建在高台之上,避免被洪水淹沒。
丁俊清指出,古代民用建築與現代建築理念上存在顯著差異。古代建築遵循“人工自然物”的原則,不破壞地形,而是順應地形建造房屋,而現代建房子必定先改造地形,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聚落、村屋、橋梁的防洪防汛能力。
他說,過去在山地丘陵地區建造房屋時,古代匠人遵循“治田養村定宅”的選址、營造原則,巧妙利用地形,“土反其宅,水歸其壑,草木歸其澤”,以此避免并宣洩洪澇災害。
但為何到了現在,這些已有數百年曆史的變得如此“脆弱”?
據了解,古建築通常采用傳統材料建造,如土坯、木材和磚石,這些材料在暴露于水分時較脆弱。此外,随着時間的推移,古建築的結構完整性可能會下降,使其更容易受到洪水侵蝕和損壞。
尤其是近年來,随着氣候變化的加劇,自然災害頻發,曆史文化遺産的保護面臨着越來越嚴峻的挑戰。
丁俊清指出,古建築通常不會受一般的風雨大水侵害(在靜止的水中浸泡幾天沒問題),但對抗洪澇災害,多少有些“力不從心”。
有業内人士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對于很多古建築來說,缺的從來都不是技術和保護手段,更多的是由于資金不足或缺乏專業知識,古建築可能沒有得到适當的維護,“一些古建築、古民居維修項目推進緩慢”。
位于西藏林芝的墨脫文物古迹衆多,但山洪、泥石流等頻頻發生,對當地民居、古橋等造成了很大威脅。墨脫縣應急管理局局長高榮華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面對洪澇災害,他們總結出了一套經驗,其中最主要的是事前預防。
他說,古建築的結構加強和排水能力提升至關重要。可以通過加強地基、提升排水系統等提高建築物的抗洪能力。同時,應修建防洪屏障,如沙袋、擋水闆或移動式水壩,可以防止洪水進入建築物。在易受洪水影響的開口處安裝防水門和窗戶,也可以進一步提高防洪能力。此外,還應随時監測江河水文資料,可以提前預警洪水事件,為疏散和應急準備争取寶貴的時間。
丁俊清也指出,做好古建築、古橋所在地的排水、防洪、洩洪系統工程,確定水脈暢通,可以有效引導徑流遠離建築物,降低洪水侵蝕的風險。他提醒:“不要輕易改變、改造古建築古橋周邊的地形地貌,要保護古建築與環境之間複雜的協同系統。”
作者:陳淑蓮
檢視原圖 643K
-
這座700多年的地标,被沖毀了 -
這座700多年的地标,被沖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