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言藥言方:甘麥大棗湯和髒躁

言藥言方:甘麥大棗湯和髒躁
言藥言方:甘麥大棗湯和髒躁

“小王,今天我們來談談甘麥大棗湯吧。”謝老師轉過身,對小王說道。

小王連忙打開筆記本,準備好筆,“好的,謝老師。我聽說甘麥大棗湯是出自《金匮要略》?”

謝老師點點頭,開始講述:“是的,《金匮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有雲:‘婦人髒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這是甘麥大棗湯的經典出處。其方由甘草、小麥、大棗三味藥組成。”

小王邊聽邊快速記錄,手中的筆劃過紙面,發出沙沙的聲音。他擡頭問道:“老師,這三味藥的具體用量和煎煮方法是什麼?”

謝老師微笑着解釋道:“甘草,小麥,大。上三味,以水煮取,溫分。亦補脾氣。”

小王一邊記一邊點頭,“我明白了。老師,甘麥大棗湯的功效具體有哪些呢?”

謝老師微笑着解釋:“該方具有甘潤滋養,養心安神、和中緩急、補脾益氣等功效。适用于髒躁症,以精神恍惚、常悲傷欲哭不能自主、睡眠不實、言行失常、哈欠頻作、舌紅苔少等為主症者。”

小王皺眉思索了一會兒,問道:“那這種方劑還能用于其他症狀嗎?”

謝老師點點頭,補充道:“是的,甘麥大棗湯也可作為陰道痙攣患者的輔助食療。其甘潤滋養的特性,對緩解陰道痙攣症狀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小王記錄完後,擡頭看向謝老師,“謝老師,能不能具體講講每種藥材在甘麥大棗湯中的作用?”

謝老師點點頭,開始詳細解釋:“髒躁多由心虛、肝郁所緻,表現為神志失常的各種症狀,如精神恍惚、不寐等。方中小麥為君藥,溝肝之谷,其氣寒,秉水氣而入腎;其味甘,具土味而歸脾胃,而善養心氣,能和肝陰之容熱,而益心液,且有消煩利溲止汗之功。”

小王認真地記下這些資訊。

謝老師又解釋道:“小麥不僅能養心氣,還能和肝陰之熱,益心液,消煩止汗。而甘草瀉心火而和胃,是臣藥。大棗則調胃,利祛上壅之煩燥,為佐藥。甘草和大棗相合,甘潤生陰,是以能滋髒氣而止其躁。”

小王點點頭,“原來如此,甘草和大棗的搭配還有這樣的妙用。”

謝老師繼續說道:“是的,這方中的甘草和大棗合用,能滋潤髒氣,平息躁動。病本于血,必為血主,肝之為子,心火瀉而土氣和,則胃氣下達。肺髒潤,肝氣調,燥止而病自除。”

小王若有所思地問:“那補脾氣在這裡的作用是什麼呢?”

謝老師解釋道:“補脾氣者,火為土之母,心得所養,則火能生土。此方以甘潤之劑調補脾胃為主,以脾胃次生化氣血之源,血充則燥止,而病則自行消除。”

小王認真記錄,心中對中藥的了解又加深了一層,“原來如此,這樣的組合真是巧妙。”

謝老師微笑着點頭,“現代中醫臨床也常常加減甘麥大棗湯,用來主治頑固性神經衰弱、癔症、頭疼、眩暈、慢性疲勞綜合征以及更年期綜合征,每獲效驗。”

醫案分析

“謝老師,我有一個相關的醫案想和您讨論一下。”小王說道。

謝老師擡起頭微笑着看向小王,“哦,是嗎?說說看。”

小王清了清嗓子,開始講述:“患者徐麗,女性,25歲,在讀研究所學生,未婚。她在4月份來就診時,報告自初潮以來月經基本正常。但近因學習緊張,心緒不悅,月經已3個月未來,精神抑郁,煩躁不可名狀,乳房及兩脅、少腹隐痛,夜夢紛纭,食納乏味。舌淡紅,苔薄白潤,脈澀而短。”

謝老師點點頭,眼中閃過一絲興趣,“嗯,繼續說。”

小王繼續說道:“是的,老師。醫案中大師為她開了一個方子,處方如下:炙甘草、浮小麥、大棗、郁金、澤蘭葉、香附。徐麗服用了2劑後,月經來潮,血色紅,量中等,煩躁等症消失。”

謝老師滿意地點點頭,“不錯,這個方子很有針對性。”

小王接着說:“第二個月,她的經期又推遲半月未至,煩躁等症又發,但較前為輕。她自服上方2劑,月經來潮,諸症悉平。此後趨于正常,未再服藥。追訪半年,月經依時而下。”

謝老師露出贊許的笑容,“很好。”

小王又說,請謝老師幫我分析分析。

謝老師露出贊許的笑容,“小王,甘麥大棗湯原為治療髒躁的特效方劑。盡管本病例并非真正的髒躁症,但由于五志之火的影響,導緻症狀涉及五髒的心,引發閉經。病機類似于髒躁,可視為經前期緊張症。是以,采用甘麥大棗湯,以其甘甜平和養心之功效,輔以郁金疏肝,澤蘭和香附行氣活血,可使經水通暢。”

小王興奮地點點頭,“謝謝老師的指導。通過這個案例,我更加體會到辨證施治的重要性,經方活用的特點。那到底什麼是髒躁?”

謝老師說:“我給你兩天的時間,你整理一下醫案,然後你來彙報給我看看。”

那到底什麼是髒躁

兩天後,小王來到謝老師身旁說:“謝老師,這是我整理的醫案。關于甘麥大棗湯治療髒躁的相關讨論和後世醫家的觀點。”

謝老師接過醫案,略微掃視一眼,點頭表示了解。他一邊看着醫案的内容,一邊思考着接下來的讨論方向。

小王繼續解釋:“甘麥大棗湯最初由張仲景治療髒躁所立方。關于‘髒躁’一詞,張仲景原書中确實對其論述較少,主要提到病名、症狀和處方,未詳述病機。”

“後世醫家對‘髒躁’的解釋有不同觀點,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幾種。”小王開始從醫案中引用資料,“第一種是‘心髒’說,吳謙等持有此說。《醫宗金鑒》中指出,心靜則神藏,但若為七情所傷,則心不得靜,神躁擾不甯,導緻喜悲傷欲哭等症狀。這種狀況象如神靈所憑,實際上是心不能神明,就像現代所說的矢志癫狂病。”

謝老師微微點頭,示意小王繼續。

“第二種觀點是‘肺髒’說,劉完素、陳世铎、曹穎甫等醫家持有此觀點。《金匮發微》提到,肺主悲善哭,肺氣虛則會導緻喜悲傷欲哭的症狀。這種理論認為,肺氣虛弱會直接影響情志,引發情感波動。”

小王繼續道:“第三種觀點是‘心肺’說,清代醫家高學山持有此說。他在《高注金匮要略》中指出,‘髒’指心肺,髒躁意味着髒中陽液枯幹,真正的髒氣無法自主,導緻躁急症狀的出現。他認為,心神和肺魄失去了原本的支援,導緻悲傷欲哭等症狀。而且,他引用了《内經》中有關肺在聲為哭,在志為憂的記載,強調了心肺功能失調與情感變化的關聯。但是,我發現還有其它的觀點,我現在隻是整理了三種。”

小王停頓了一下,看着謝老師,等待他的反應和進一步的指導。

謝老師思索了一會兒,然後緩緩開口說道:“這些觀點各有其道理,都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了‘髒躁’的病機。其實,曆代醫家對于髒燥的發病機制雖然有不同的認識,但都認同髒燥屬于情志之病,其發生與心、肝、脾、肺、腎五髒密切相關。在這些髒腑中,心主神明,是五髒六腑的大主宰,管理精神活動,確定神明的正常居住。肝則被視為将軍之官,負責體内的陰陽平衡,主導疏洩條達功能,同時承擔魂魄的居所。"

他繼續解釋道:"如果患者長期思慮勞累,導緻心陰耗傷,陰血不足,神不守舍;或者肝氣郁結,郁而化火;又或者體質本身虛弱,如病後虛損陰血,或産後失血過多,髒腑無法得到充足滋養,燥火上升,就會出現髒陰虧損,心肝失養,虛熱上擾,導緻神魂不安的症狀。是以,在臨床上我們可以看到,患者可能表現為精神恍惚,頻繁悲傷欲哭,無法自主,心緒不甯,睡眠品質下降,甚至言行失常,舌質紅少苔,脈搏細數等典型症狀。"

"是以,對于髒燥之證,尤其是其與心肝兩髒關系密切相關的臨床發生機制,我們應當遵循國家統編的《方劑學》教材所謂的‘心陰不足,肝失所養,肝氣不和’的理論。這一理論不僅有助于我們深入了解病機,還能指導我們在實際臨床中選擇合适的治療方法和方劑。"

小王聽得認真,點頭表示了解,“謝謝老師的指導,我會繼續深入學習,加強理論的掌握和實踐能力。”

謝老師微笑着鼓勵道:“很好,繼續努力,将中醫的智慧傳承下去。”

言藥言方:甘麥大棗湯和髒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