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擷取更多遊戲評測資訊,入手與否不再猶豫~喜歡的不妨點個贊唷(๑•̀ㅂ•́)و
回歸推理的本質
盡管現如今偶爾還會有夏洛克·福爾摩斯、赫爾克裡·波洛等經典人物為主角的電影或是電視劇推出,但擴大到整個世界範圍,推理早已不再是什麼熱門題材,偶有神作也撐不起整片天空,隻能說每個時代都有獨特的偏好,而那個推理群星璀璨的時代确實已經遠去了很久就是了。不過在日本國内就又是另一番景緻了,發端于上世紀20年代,于50年代開始興盛直到現在,擁有着非常廣泛的閱聽人面,流行度雖然有所下降,但依然還保持着較高的水準。
不恰當的類比就好像是武俠小說之于華語圈,是根植于血液的東西。究其根本還是市場的導向決定了一切,君不見日本年年搞各種推理小說評獎,推理作家協會、本格推理等等獎項多如牛毛,不管是剛入行的實力派新人還是大人氣作家,不管是真正熱愛還是追名逐利,都會以此為驅動竭盡全力創作作品,不興旺那才是怪事呢。而在此基礎上,無比發達的電影、電視劇乃至漫畫等産業也有了豐富的改編素材,比如今年的《十角館殺人事件》就拍的很有韻味,而這正是基于新本格派标志人物绫辻行人老師的同名小說。
有了這種生長的土壤,時不時湧現出一些優秀的日本推理遊戲也就順理成章了,比如由GRAVITY GAME ARISE制作的《東京都市謎案特搜事件簿》正是其中一款,并且是非常罕見的偏傳統款——由多個案件組成,但玩家們大部分時間都坐在螢幕前看錄像,分析證據文書就很真實。不過相比于其他形式,互動性肯定更好,換而言之那種與腳本家角力的對抗感會更強烈一些,而這正是回歸本質去展現推理愛好者們最渴望的核心内涵,我想做到這一點就已經很值得稱贊了。
動畫與實景結合
《東京都市謎案特搜事件簿》在推理大類下的更具體細分類型是AVG,是以在這個很卷的賽道上,畫面無疑成為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抓不住玩家的第一眼就更别談什麼深入了解核心了。而本作所采用的實景與動畫結合的美術政策可以說是相當明智了,展現了極好的獨特性,至少在市面上很難找到類似的作品。是以甭管别的部分到底怎麼樣——就我個人而言本作的别的部分還是挺棒的,但架不住衆口難調,體驗價值也就完全展現了出來,誰讓咱們在很多時候都是圖個新鮮勁呢?
實景會廣泛的運用在遊戲的各個方面,不管是電視中正在播放的新聞,還是我們大部分事件都在看的螢幕的影像,拍攝手法上和現實中并沒有什麼差別,特别連監控攝像頭那種稍微帶點模糊不清的質感、以及類似天網的人臉捕捉識别功能都得到了完美的複現,臨場感簡直了。嗯很多時候我都會産生是不是真實發生過這種事件的錯覺,并且一想到舞台是在日本,說服力又增強了好幾分(?)。而證據就有所區分了,照片類還是實景繼續增強沖擊力,文書類則就更偏動畫拟真了。
至于動畫部分的運用其實又分為3D和2D兩塊,平常我們主要的活動空間比較有限,是以将樓梯啊、房間啊做成3D也不是太費事,又能讓玩家們多一些互動,可謂是一舉兩得了。值得一提的是房間内還配置了偵探必備小貓咪,有時候推理煩了不妨去喂個貓調整下節奏。2D則會成為對話時的主導,咱們熟悉的老二次元最愛(?)立繪啊、場景啊都在這時候呈現在大家面前,水準自不必說都非常高并且還加入了Live 2D效果就更出彩了,不過很可惜的是大部分人物本身的存在感并不強。
原創劇本真不錯
抛開那些源自于經典IP的遊戲不提,腳本家們似乎更樂意撰寫全新原創劇本,我想大概是和“同人文永遠處于鄙視鍊最底端”之類的認知有很大關系,沒人願意拾人牙慧,這是自尊心決定的必然選擇。而如果沒有“我寫的推理遊戲腳本也不會遜色于推理小說”這種覺悟的話,那肯定也是達不到優秀那一檔的。雖然不知道負責《東京都市謎案特搜事件簿》的腳本老師是怎麼考量的,但通過他筆下那引人入勝的原創故事,以及非常幹練、簡潔的文風,我想應該也是有這份野心的。
具體來說,本作首先抛出了大家都很熟悉的世界觀——“2019年12月,東京都爆發了一種未知病毒引起的新型傳染病,并迅速蔓延到全國,出入境與主要道路被封鎖”,嗯我想這就不用我多說什麼了吧。不過與現實不同的是,該傳染病擁有高達40%的緻死率,這就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數字了,高層中招GG也沒什麼問題,到了臨時政府的境地并不讓人意外。不過最終由一位發現病毒治療方法的專家成為新任内閣扛把子,并實施了卓有成效的管理,就讓人難免不去陰謀論了,感覺就很不對勁啊。
當然咱們玩家不會一上來就着眼于這麼大的事件,而是以更小規模的懸念作為開端——人體自燃現象是很多玩家在小時候通過地攤文學所了解過的故事,在那個資訊匮乏年代也無法辨識真假,于是順理成章就成為了童年陰影之一。而時隔許久再度開啟更科學(?)的論斷,就好像連結了過去和現在,那吸引力真的一下子拉滿好吧。某個奇怪教團的魅影會是另一條線,從現實中的“心花怒放”事件就能看出該問題有多嚴重了,特别是對于日本國内玩家而言,感觸或許會更深刻。
此外還有事務所的所長疑似含冤入獄的情況也與一切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想想就很興奮啊。
偵探工作很現實
本作的玩法側完全模拟了一個偵探的日常工作,整日呆在事務所裡看監控找證據,然後講證據固定在案闆上整理思路,當然這過程中也會涉及到與其他人的溝通,比如搜集監控證據就不是普通人能幹得了的行當,還是得指望專業人士得技術手段啊。有時候也要去當面見見各種各樣的人物,不過更多情形下還是以宅為主。而這就造成了部分玩家的落差感,他們想象的是那種出盡風頭、讓罪犯痛哭流涕認罪于彈指間的快意職業生涯,但實際上卻是一份被枯燥而瑣碎的日常所填充的工作。
不過對于像我這樣讀過很多推理作品、習慣了漫長的漸進式推理過程的玩家,就完全是另一番感受了——通過觀看各種攝像頭影像,進行可疑人物比對,找出目标人物的行動路線;通過一項項書證的閱讀,抽絲剝繭排除各種可能性,梳理出通向真相的道路…這所有的一切都讓人保持着高昂的興緻,根本停不下來好吧。即便是暫時的挫折也不能打消我對于謎底的渴求,換個思路再去嘗試就好,一遍遍看監控都不帶膩的。而當想法最終得到證明的時候,那成就感真的無與倫比。
當然有一說一,監控的具體操作還是有點繁瑣的,您需要将影像投屏到D1或者D2的顯示器上,然後碰到關鍵畫面進入照相模式進行拍攝。值得一提的是人相對比不能使用已經拍攝好的照片,隻能一邊螢幕跑影像另一邊開着對比系統進行實時識别,非常的不智能。而照片還有儲存數量限制,超過數量會自動删除前面的照片就很離譜,但一想到日本前幾年還在用軟碟,這又非常還原現實的設定,就這個條件就别想着什麼使用者友好了,湊活着用吧還能怎麼辦。
是佳作不容錯過
推理遊戲的定義并沒有推理小說那麼狹隘,玩家們完全沒有什麼立場,更不會有什麼門戶之見,是以哪怕是将所有加上了推理元素的作品都囊括在其中也沒問題,隻要您樂意就好。不過話說回來《東京都市謎案特搜事件簿》确實是最傳統的那一類了,體驗上更偏本格派一些,沒有多少花哨的東西,最多也就是在設定和展開上融入了一些變革派以及懸疑派的要素罷了,還是比較複古的。這也意味着本作某種程度上蠻挑人,一些并非本作目标閱聽人的同學在遊玩過後覺得不那麼有趣也很正常。
這是我為什麼我總愛拿“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來給這類遊戲貼上标簽以勸退一部分玩家,畢竟您若是覺得本作沒意思,那麼肯定能挑出不少缺點,進而懷疑自己花的錢是否值得,而走到這一步其實完全沒必要——而比如部分場景會稍微欠缺一些引導,需要玩家擁有舉一反三的能力,能大膽嘗試各種可能性。再比如遊戲中的電腦實在是有點難操作,對滑鼠支援一般并且不支援滾輪多少有點不友善。
還有當下的Steam版隻支援日文,是以對玩家的語言水準有一定要求,畢竟文字量擺在那兒啃起來并不容易。此外我還看到有對于劇情“虎頭蛇尾”的批評,但這種種放在愛好者眼中都不是事兒,都是可克服、可接受的設計,特别是劇情方面如果未來真的要做續作的話——對此我個人真的非常期待,那完全情有可原了。更何況這也很符合本格派的一貫做法,很多事件到最後也沒有很高潮的結局,歸于平淡乃至讓人感覺虛無(?)才是常态啊。
是以說本作目前兩極分化的評價狀況并不具有太多的參考性,您不妨靜待未來更新中文語言後去親自體驗一下,偏傳統的推理愛好者們到時候應該就能感受到本作的魅力所在了吧,相信我真的很難拒絕的。
綜合評分:8.5/10
推薦人群:推理愛好者,對解密不反感的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