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元雪糕确實成了當下主流,可背後還有悲催的真相。
此前,書樂對高價雪糕的批評,通過微網誌熱搜引發了蝴蝶效應。
盛夏來臨,雪糕也逐漸進入銷售旺季。與往年“網紅雪糕、雪糕刺客”等讨論話題不同,今年平價雪糕成為關鍵詞。
6月2日,“冰淇淋重回5元時代”登上微網誌熱搜,截至目前,話題閱讀量超過6000萬。
這個話題裡,就引用了書樂的觀點。
随後,更多的新情況開始出現。
6月5日,“茅台冰淇淋買一送一沒人吃”引發熱議。
而曾經以高價被稱為“雪糕刺客”的鐘薛高也開始走平價化路線。
其創始人林盛直播賣蕃薯還債更是透露出網紅高端品牌的經營困境。
平價雪糕的競争同樣激烈。不少門店還打起了“價格戰”。
有媒體在某小超市購買雪糕時,老闆表示購買10根以上就有優惠折扣。
另一家雪糕批發老闆的優惠政策則是購買10支以上打八折,另外再任意免費送兩支。
而線上上平台,各種團購、滿減等促銷活動如火如荼。
以巧樂茲為例,京東線上活動價為98元30支,頁面顯示補貼101元。按此計算,遠低于線下每支4元的售價。
未來,以伊利、蒙牛、和路雪和雀巢四大品牌為主的頭部聚集效應将變得更加明顯。
雪糕屬于季節性産品,并且極其依賴動銷,正常價格賣不出去就隻能打折,然而高端品牌的調性就被打破了,也就越來越沒人買,這是個死循環嗎?
此前,國内許多媒體在報道“賣不動了?重回5元時代”中引用了書樂對第一财經采訪時的言論:
雪糕這一類産品就像可樂,是平價的快消品類,本不該溢價如此嚴重,如今消費者抵觸高價雪糕也正在推動行業回歸原有價格帶。
當冰淇淋在今年重回5元時代,意味着什麼?
從消費趨勢來看,茅台冰淇淋、鐘薛高一度受到熱捧,但為何成為不了主流品牌?
對此,《北京商報》記者孔文燮和書樂進行了一番交流,本猴以為:
5元冰淇淋,隻能永遠是大廠和門店的助攻。
本質上來說,雪糕刺客靠社交炫耀的價格和奇葩風來達成的爆款效果,也會随着新鮮感的喪失而快速消散。
主流品牌依然是體驗為王、價格破壁、管道覆寫。
而網紅雪糕僅僅想通過社交流量撬動、電商管道扁平化達成覆寫,以及通過雪糕刺客的方式進入社群商店冰櫃,卻忽略了雪糕消費本身帶有沖動消費的特質。
高價卻無颠覆性體驗,隻會讓品牌昨日越高光、今日越暗淡。
是以,雪糕銷售依然還是傳統管道打法,或可效仿零食量販方式走小門店雪糕量販體驗,但季節性太強又讓其無法單獨成店,隻能作為各個門店的一個季節性品類,模式形态受限。
此外,網紅雪糕們的失敗,還不隻是價格上變為雪糕刺客,還在于管道端拓展難題。
銷售,不僅僅靠營銷靠爆紅,還需要針對管道末端的冰櫃,做大資料分析和品類研判,并在選址等一系列環節中不斷根據市場反應進行微調。
這些都是細緻活,不是網紅雪糕簡單粗暴打法所能短期達成的。
整個雪糕品類,不止是在門店方向隻能淪為助攻,在雪糕廠也隻是助攻角色。
雪糕作為快消品,其價格本身就不能過高,尤其是口味、品質和用料并不能支撐相應價格的狀态下。
加上作為季節性産品,三個月間能否用爆款新品沖擊銷量、暢銷老款保銷量,以及如何通過多品類滿足不同人群需求卻又進行精品預測和産量控制、避免浪費,都是難點。
是以,乳業公司以雪糕作為其奶制品的一個季節性細分品類,主打的概念就是輔助,而不是主攻,這才是當下較為合适的循環生态。
作者 張書樂,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中經傳媒智庫專家,資深TMT産業評論人
#頭條創作挑戰賽##冰淇淋##冰淇淋重回5元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