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員裁到大動脈,緊急召回,對待員工,理想該學華為
熱點微評
2024-06-09 23:39釋出于廣東科技領域創作者
在理想MEGA項目的失利導緻公司蒙受巨大損失後,理想開啟了"裁員風暴"。然而,在快刀斬亂麻裁掉5600人之後,理想汽車竟然迅速啟動了一輪"召回行動",因為理想發現,被裁的人裡面,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公司的核心骨幹,他們承擔着最關鍵的工作。理想試圖挽回那些被誤傷的"真正幹活的人"。
“現在他們都走了,我們的營運幾乎陷入了癱瘓。"

裁員後發現把真正幹活的裁掉了,裁掉公司的大動脈了——已經到了影響産品研發測試的程度了!于是理想緊急召回部分關鍵崗位被裁員工,恢複研發、測試等部門的正常運轉,保障公司産品的品質和市場競争力。這樣的烏龍事件居然會發生在理想身上,有點不可思議。
俗話說,好馬不吃回頭草。裁員後又召回,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員工會怎麼想,忠誠度還有幾何?
俗話說的好,生意不好整櫃台,需要了解。但理想作為一家對标華為的車企,在一款車型銷量不及預期之後,就開始大規模裁員降本增效,甚至裁員裁到影響産品研發測試的程度,把研發人才都裁掉了。這本質是缺乏長期主義戰略的展現。
現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競争非常激烈,現如今的行業形勢,淘汰賽事實上已經開啟了。而理想作為行業的頭部車企,至少在新勢力車企中,理想是排名靠前的一家。如果新勢力能有一到兩家活下來,理想活下來的可能性是很高的。
從目前國内的情況來看,大部分人堅信新能源汽車是未來趨勢的,如果新能源汽車是未來趨勢,對于其中的頭部廠商來說,你所有的戰略與目标應該瞄準在未來5~10年的長遠規劃。包括未來10年能占據多大的市場佔有率,能在行業中排名第幾,你的技術力、品牌力與産品力是否有足夠的競争力,如何達成你的5年與10年戰略目标。那麼要實作這樣一個長期的戰略目标,前提是有足夠的人才儲備,而不宜過度聚焦短期銷量,更應該砸重金去推進研發,強化自己的技術力标簽,用技術塑造品牌力。
在去年,理想就曾經表示,在智駕上,與華為智駕的差距是半年,并且有信心在未來幾年追趕上華為。但如今,理想與華為智駕的差距是變大了,還是縮小了呢?
要知道,華為全球員工共20.7萬人,研發員工約11.4萬名,占總員工數量的55%,在汽車業務上,華為前期一直在砸重金研發,不懼前期虧損,為長期戰略加碼投入,如今量變逐漸促成質變,車BU從過去一年虧100億元,後來(一年)虧80億元,去年減虧縮減到虧60億元,預計今年能夠扭虧為盈。
而華為在被制裁的那三年,是華為最艱難的三年,在那三年,由于大環境不好,很多網際網路大廠都在大規模裁員,但我們卻沒有看到華為大規模裁員的消息。當時很多人都在分析,其他企業都在裁員,為什麼華為還不開始裁員?後來在2022年,我們看到,華為反而在漲薪分紅,2021年分紅614億,人均47萬,2022年分紅高達719.55億元,人均50萬,并用高薪招精英,員工成本拉的很高。
根據資料顯示,早在2019年,華為招聘的8位博士,剛畢業年薪就在100——200萬之間,也引發了廣泛讨論。
根據藍軍的說法,華為對于其雇傭的員工,屬于典型的過支付(Overpay)。就是人才市場本來可以一個月2萬薪酬雇傭的人才,華為硬要支付3萬或4萬給這個人。
在員工成本極高的情況下,華為2022年最艱難的情況下,研發投入全球排名第四,當時還引發了業内質疑,認為華為在高薪養閑,并指出,對于當時處于不穩定期與風險期的華為來說,華為不裁員,反而過度支付高薪,這對華為的營運成本構成了極大的壓力,将會壓垮華為。
但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華為如今在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領域全面崛起,這一切都離不開它的長期主義戰略,如果華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遭遇全面制裁的時候,選擇裁員降本,華為可能走不到今天。
為何華為會把小米當成競争對手,因為小米也從來不是一家注重短期的車企,雷軍造車,一開始就定下目标,通過15年到20年的努力,成為全球前5的汽車廠商,這樣一個重要的目标實作,離不開長期的研發投入與長遠的人才戰略儲備。
比亞迪也同樣如此,比亞迪走到今天,同樣是一種長期主義的研發投入的信念堅守,有業内人士指出,王傳福是這個世界上總計不超過3位數的企業家的機率性成功事件,人們今天可能無法想象比亞迪早期在利潤隻有19億的時候,四五倍于利潤的大價錢維持研發不斷,當時股價暴跌,投資人撤資,二級市場一片狼藉,馬斯克隔着大洋嘲諷,同行擠兌到連研發發動機的門票都不給,甚至新能源造車也遭遇了地方保護主義,但就在這種情況下,比亞迪一步步走到了今天。如果比亞迪在遭遇空前的困境的時候,選擇降低研發投入,大規模裁員,那麼當初人們的嘲諷就可能已經成真了。
在一款車型銷量不佳的時候,裁員裁到已經影響到研發測試,這不是降本增效,這是自斷臂膀,理想是新勢力車企中最早實作盈利的廠商,也是最早站穩高端市場的廠商,面臨的市場環境要比比亞迪與華為好的多,經營壓力也要小得多。
而無論是比亞迪、華為、小米等車企,它們的企業經營思路都是一種長期主義的思維。
理想在高端車型上與華為對标,但MEGA一款産品的銷量失利就開啟大規模裁員,并且傷及核心骨幹影響公司營運,透露了理想缺乏人才長期儲備的戰略眼光。對待員工的态度上與長期戰略上,理想遠不如華為。
這場"先裁後召"的鬧劇無疑也已經傷及企業的中堅力量,傷及了理想内部的戰鬥力與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與忠誠度。因為從理想随意裁員的做法中,并沒有把員工當成是企業寶貴的資産。
但對于科技企業來說,對于裁員這樣的重大決策,需要尤為慎重,因為你需要團隊有足夠的信念與忠誠度去陪你打一場長期的戰役。
是以,在對待員工上以及長遠戰略上,注重短期的理想想要華為與比亞迪學習,人才儲備是打赢長期戰争最為關鍵的資産,英偉達公司的創始人兼CEO黃仁勳近期也表示,甯願折磨甯願“折磨”員工也不願裁員,力推終身職位制度!從某種程度上,這些優秀的具備競争力的公司都看到了員工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性。
如果理想沒有長期主義理想,先不說與比亞迪與華為競争,未來能走多遠,在未來新能源淘汰賽中,理想的最低目标可能是活下來,這需要理想有足夠的危機感,而能夠幫助理想抵禦危機的,就是理想的員工,内部的人才儲備,把人才看成是公司最核心的資産,而非隻盯着短期的利潤銷量,這是理想真正應該對标華為的地方。
檢視原圖 250K
-
裁員裁到大動脈,緊急召回,對待員工,理想該學華為 -
裁員裁到大動脈,緊急召回,對待員工,理想該學華為 -
裁員裁到大動脈,緊急召回,對待員工,理想該學華為 -
裁員裁到大動脈,緊急召回,對待員工,理想該學華為 -
裁員裁到大動脈,緊急召回,對待員工,理想該學華為 -
裁員裁到大動脈,緊急召回,對待員工,理想該學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