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王樹國校長在一段采訪視訊中的講話,引發了觀衆廣泛共鳴,他的講話給我們帶來了哪些深深的思考呢?
他說到:“我這也反思啊,疫情3年封校,不能出,不能進,但是後來我突然發現有一個問題,疫情3年,我們學校創新港産出了一大批成果,比平時的産出率要高很多,我就思考這怎麼回事兒,怎麼3年疫情,後來老師說你也不開會了,也不找我們來檢查我們了,我們能夠潛意心的做學生做工作。呃,我就反思啊,我就反思我們是不是會開的太多了,檔案下的太多了,沒事兒老去檢查,還有老調查研究,名字都很好,出發點都很好,不符合規定,沒有讓老師們靜下心來去做長周期的事情。是以什麼最重要?解放生産力足,如果我們意圖很好,沒有把生産力解放,反倒束縛了我們做錯了,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讓生産力極大的釋放,我們需要反思,是以新技術革命不是伸手就能得來的。不是喊幾個口号就。能得來的,我們需要探索,看看華為不張揚,也不要帽子,也不要牌子,但是誰能說華為的技術不是世界領先的?做實事,做真事,真做事,少做一些形式主義的東西,這是需要我們反思”。
王樹國校長的這番反思,真是猶如一把利劍,直戳目前形式主義問題的心髒!疫情三年,學校的創新港成果井噴,這背後的原因竟是因為少了些繁文缛節,多了些自由呼吸的空間。不得不說,這确實讓我們對形式主義有了更深的思考。
那些層出不窮的會議、檔案、檢查和調研,真的都必不可少嗎?它們是否真的促進了工作的進步,還是隻是滿足了某些人的“存在感”?在追求形式完美的同時,我們是否忽略了工作的本質——解決實際問題、推動創新和發展?
華為的例子就是一面鏡子,它告訴我們:真正的技術實力,不是靠口号喊出來的,也不是靠帽子和牌子撐起來的,而是靠實實在在的投入和積累。隻有真正去做實事、做真事、真做事,才能赢得市場的認可和尊重。
未來的出路在哪裡?我認為,首先要摒棄形式主義的陋習,讓工作回歸本質。其次,要尊重每一個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創造力和自主性,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和信任。最後,要建立健全的激勵機制和評價體系,讓真正有能力、有貢獻的人得到應有的回報和認可。
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新技術革命的浪潮中立于不敗之地,才能真正實作生産力的極大釋放和國家的繁榮昌盛。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創造一個更加務實、高效、創新的未來而奮鬥!
當網友閱讀完這篇文章的時候,你一定會血脈噴張,一定會感同身受,也一定會有很多話要說,那就在評論區裡發表你的觀點和感受吧,把你身邊的形式主義曝光在評論區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