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俄關系将生變?天然氣談判陷僵局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中俄兩國大型天然氣輸送管道的談判擱淺了。原因是,俄羅斯認為中國在價格和供應水準上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後,俄羅斯加快了“西伯利亞力量二号”天然氣管道的談判。這條天然氣輸送管道将過境蒙古,再輸送到中國,因而涉及第三國的談判。

由于此條管道的輸送能量将達到每年500億立方米,這等于是過去俄羅斯向歐洲全年輸送的水準,再加上價格問題,使得此項談判益發複雜。談不談得攏,将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兩國的合作。

1 牽涉多方利益的天然氣管道

這條天然氣管道的談判的确複雜,同時,外界也将之視為中俄兩國合作的晴雨表。這個說法是,如果談判成功,這意味了中俄兩國合作将獲得更進一步的提升,俄羅斯将和中國經濟做更深度的捆綁。

中俄關系将生變?天然氣談判陷僵局

當然,這也意味了,歐洲在烏克蘭沖突結束後,再次獲得俄羅斯大量又便宜的天然氣的希望,更加渺茫。尤其是波羅的海天然氣管道于2022年9月被炸毀之後,葬送了短期内,歐洲向俄羅斯繼續進口天然氣的希望。

不過,波羅的海天然氣管道被炸的影響隻是暫時的,一旦烏克蘭沖突結束,歐洲和俄羅斯有可能在未來某個時期重新開機協商。

是以,西伯利亞力量二号天然氣管道的談判受到大國勢力的矚目,牽涉中俄蒙三國談判,又影響了歐洲。

至于美國,同樣不樂意見到中俄天然氣輸送管道達成協定,一來,這強化了俄羅斯的能源工業,使得俄羅斯經濟獲得更多的保障,這就削弱了美國窒息俄羅斯經濟,弱化俄羅斯國力的計劃。

二來,這将使得中國的能源供應來源多元化,美國想要在戰時,借由海軍力量封鎖中國的能源進口,将更困難。

2 和俄羅斯協商的困難

中俄兩國都想要達成協定,這是毋庸置疑的,對兩國都有益。但價格和供應量卻是個問題。俄羅斯想要賣個好價格,并且希望確定每年向中國供應的量,也就是中國向俄羅斯采購的量要有保障。

這方面可以了解,中國是國際上最大的能源買家,烏克蘭沖突後歐洲停止向俄羅斯采購天然氣。更何況西伯利亞力量二号就是專門為中國量身定做的。

中俄關系将生變?天然氣談判陷僵局

但換個角度想,現在是買方市場,中國作為買方,要求更加優惠的價格,不為過。想想看,俄羅斯在這之前總是拿着天然氣在國際市場上兜售,在中國、日本和歐洲三方之間兜售,從中獲得好價錢,甚至看誰願意出更多的錢投資于管道的鋪設,畢竟鋪設管道要花費大量金錢。

舉個例子,2014年5月,中俄兩國簽訂為期30年,總價值4000億美元的天然氣輸送合同。這份合約也就是西伯利亞力量一号管道。

這在當時是轟動國際的能源大單,讓日本羨慕,也讓一些出産天然氣的國家吃醋。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這份中俄天然氣大單是曆時十年才談成。如果把之前的運作算進去,還不止十年。

其實,在1990年代末期,中國就已經着手和俄羅斯協商這份天然氣合同。然而,中國和俄羅斯的協商遭受日本的挑戰,日本摻和進來,争奪西伯利亞的天然氣輸送管道。是以,當時有所謂的通往中國的管道,以及到日本輸送管道的争執。

那時候的俄羅斯一點都沒有跟中國客氣,在中國和日本之間擺蕩,看誰給的條件好,擷取漁翁之利。以至于到了2014年,當俄羅斯并吞克裡米亞,遭受美國和歐洲的制裁後,普京在此壓力下才立即飛往北京,和中國簽訂4000億美元的天然氣大單。

若非如此,中國還不知道要等待多久,才能夠簽下份合約。

是以,平實地說,雖然俄羅斯覺得跟中國談判困難,但相同的,中國這邊跟俄羅斯的協商更困難。2014年那份4000億美元天然氣大單,中國等了十年才等到,這一次中國隻不過是想要一份更好的合約,并不為過。

中俄關系将生變?天然氣談判陷僵局

中國從2000年以來,由于經濟增長仍然保持相對高速,也由于中國經濟體量越來越大,對于能源和金屬礦物等的需求也越來越高,是以,許多國家看準這一點,想要占中國的便宜,往往獅子大開口。

澳洲是其中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從2000年初期到2008年期間,每年調高鐵礦砂的價格,對中國是予取予求。

是以,在商言商,中國考慮自身對天然氣的需求,在價格和購買量上思考,無可厚非。這些都是商業行為,沒有所謂的乘人之危,趁着俄羅斯和烏克蘭沖突的時候,大舉砍價。

換個角度想,普京大可以在2022年2月發動特别軍事行動之前,就和中國談妥西伯利亞力量二号管道的輸送合約。不要忘了,西伯利亞力量二号于2021年1月啟動,當時俄羅斯已經在蒙古成立“東方聯盟輸氣管道”公司。

如果不是俄羅斯仍然想着賣個好價錢,也是因為俄羅斯沒有料到,歐洲竟然會于烏克蘭沖突爆發後,停止向俄羅斯采購天然氣,西伯利亞力量二号是有可能在烏克蘭沖突爆發前談妥的,雖然時間還是緊了一些。

3 不需要和俄羅斯捆綁

當然,對中國而言,中國也不希望就此跟俄羅斯完全捆綁在一起,還有很多國家想要賣石油和天然氣給中國,中國需要評估一下,如果把西伯利亞力量二号天然氣完全吃下來,勢必會減少從其他國家的采購。

中國不止俄羅斯一個朋友,還有其他石油和天然氣輸出國的朋友。公平而論,這些朋友都需要适時地照顧到。中國能夠幫俄羅斯的,一定會幫忙,但也不能夠在價錢和輸送量上“委屈”自己。

中俄兩國的确是緊密合作,這是戰略上的大方向,不會改變。

但這并不表示中國需要“顧全大局”,因而犧牲商業上的利益。基本上,兩國需要在互利的基礎上合作。中方的砍價也會在合理範圍内。

中俄關系将生變?天然氣談判陷僵局

前兩年的時候還有一個說法,俄羅斯打算将西伯利亞力量二号并入俄羅斯内部的天然氣網絡,如此,網絡内的天然氣可以統籌起來,向中國或歐洲銷售。

這樣的好處是,俄羅斯可以針對中國和歐洲的銷售做調配。看誰出的價格高,就把天然氣撥給誰多一些,這對俄羅斯非常有利。

當俄羅斯秉持在商言商的時候,中國當然也可以,這是再公平不過的,不是什麼不合理的要求,也沒有誰占誰的便宜,就看國際市場的供需條件,以及各自的需求而定。

是以,中俄兩國需要好好坐下來談,找出雙方都能夠接受的協定。

另外,之前的規劃是西伯利亞二号管道将穿越蒙古國土,如此,中俄兩國其中一方,得要向蒙古支付一筆“過路費”。據說,這筆過路費的金額約10億美元。

支付過路費在國際上并非沒有前例。之前,俄羅斯輸往南歐的天然氣途經烏克蘭,俄羅斯也是以每年向烏克蘭支付一筆過路費。

隻是,烏克蘭曾經數次要求漲價,調漲天然氣輸送的過路費,俄羅斯是以不堪其擾。

有鑒于蒙古也曾經數次對中國的合約出爾反爾,尤其是經不起美日等國的煽動時,會撕毀合約。中國不得不考慮西伯利亞二号管道經由蒙古的風險。

之前的規劃是,西伯利亞力量2号管道預計全長3550公裡,其長度比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的3000公裡還要長。其中有950公裡穿越蒙古國領土。

由于管道長,這是一筆很大的投資。估計,将由中俄兩國分擔管道的修建費用,俄羅斯國土段的管道由俄羅斯出資,或是從中國的銀行貸款,中國境内的管道由中國出資建造。

問題是950公裡的蒙古段由誰出資修建?如果是中國出錢,中國當然有話語權,決定該如何修建,途經哪裡。

4 中國話語權增高

再說了,在能源的采購上,中國現在和往後會越來越有話語權。為什麼?

有兩個可能的原因,和一個确定的原因。

一,世界經濟已然放緩,美歐發達經濟體的經濟活動下降,尤其是,當美歐經濟體走入經濟衰退時,全球對石油和天然氣的需求會減退。

二,一些産油國或天然氣出口國,為了本國經濟的需求,需要對外多輸出石油或天然氣,增加收入。俄羅斯就是最好的例子。

是以,俄羅斯在21世紀前10年拿喬的情形,可能難以再出現。

三,中國在新能源的建設上取得良好的成績,舉凡風力發電、水力、太陽能(光伏)、新能源車等,都是世界第一。

這兩年中國在純電動汽車更是取得長足的進展,可以預期,往後中國對石油和天然氣的依賴會逐漸降低,這方面是确定的。

中俄關系将生變?天然氣談判陷僵局

僅管中國在未來對石油和天然氣的依賴會降低,但中國仍然是能源消耗大國,因而中國對全球能源價格的話語權不會降低,反而會增高。

全球能源需求難以增長,而中國又是全球最大能源進口國,話語權當然會增高,在定價權方面也會提高。

是以,中國沒有必要在能源價格合約上“委屈”,尤其是長天期的大單子。

現在是中國展現“實力”的時候。

5 中俄兩國龐大合作機會

必須要說明的是,中俄兩國的合作不僅僅是在能源和資源礦物上。過去,俄羅斯總是埋怨說,中國僅僅對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和礦物方面有興趣,俄羅斯希望中國對俄羅斯有更廣泛的投資。

這方面俄羅斯說得對極了。例如,如果俄羅斯能夠在産業投資上對中國做出更大的開放,而不是防着中國,中俄兩國會有更多合作的機會。

并且,這方面的投資金額隻會更大,例如遠東地區的開發。如果俄羅斯願意對中國開放更多在遠東地區的投資和産業合作,中俄兩國在此地區的發展将大有可為。

最近,俄羅斯和中國在圖們江出海口的合作,就是一個好的開端。

雙方循序漸進,從圖們江出海口,再往北、往西逐漸發展,如此,中方的投資才會有保障。

中俄關系将生變?天然氣談判陷僵局

投資是雙向的,不是單方面的,必須是雙方都有興趣的領域。如果俄羅斯還是對中國處處防範,中國企業對俄羅斯投資的興趣就難以打開。

過去,中國企業、廠商在俄羅斯的投資也不是沒有被坑過,那都是教訓。俄羅斯需要在中國商家有興趣的領域開放投資,而且是大塊、大面積的開放投資,不是每次隻開放一點。

此外,俄羅斯需要保障中國的投資。如此,兩國在經貿上的合作才能夠長久,才能夠真正互利。

今天的分析和推理就到這裡,我們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