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滿

作者:人文之光網
小滿

小滿 草蟲/繪 圖檔由作者提供

  公曆5月20日至22日之間,迎來了夏季的第二個節氣:小滿。古人認為,“鬥指甲為小滿,萬物長于此少得盈滿,麥至此方小滿而未全熟,故名也”。在這個時候,陽氣漸長,日暄雨潤,田野上的小麥、水稻等谷物,籽粒開始灌漿,逐漸飽滿,小滿是以得名。

  在二十四節氣中,“小”與“大”往往成對出現。如小暑和大暑相對,構成了季夏的最後兩個節氣;小雪和大雪、小寒和大寒分别成對,構成了冬季除立冬和冬至外的另外四個節氣。唯獨初夏的“小滿”落單,在這個特殊的節氣命名中,寓含着古人怎樣的物候觀察和哲理思考?

小滿

滿 小篆 圖檔由作者提供

小滿

滿 隸書 圖檔由作者提供

小滿

滿 楷書 圖檔由作者提供

  《說文》:“滿,盈溢也。”在漢字中,“滿”是一個形聲字。一方面,從義符上看,“滿”字從“水”。早期文字中,以“水”為義符的字甚多,有的記述水之滿盈,如滔滔江水洋洋大海,有的則記述水之微細,如涓涓細流潺潺溪水。同樣的,“水”旁也可以表示數量的滋益盈潤,如“滿、溢、滋、潤”等字;有的則表示數量上的減損幹涸,如“減(減)、渻(省)、消、涸”等字,形成了鮮明而有趣的對比。“滿”字從水,正反映了古人對水量變化的細緻觀察。

另一方面,從音義上看,“蔓”“懑”“漫”等字和“滿”同源,詞義特點是覆寫和彌漫,進而充盈在空間、時間乃至情緒之中:蔓,是延伸的藤蔓,滿山遍野而肆意生長;懑,是填滿的心緒,積郁充盈卻無從排遣;漫,是天地的廣袤,也是時間的長久;至于滿字,本義指飽滿、充盈,故可以用“滿”來形容雨水的豐沛,如《屯卦·彖傳》之“雷雨之動滿盈”;也可以用“滿”來形容糧倉的充實,如《漢書·食貨志》之“都鄙廪庾盡滿”;亦可以用“滿”來形容内心的滿足,如《抱樸子·知止》之“情不可極,欲不可滿”。進一步引申,過滿則有貶義,如《尚書·大禹谟》“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滿”與“謙”相對,構成一組反義詞,指内心的驕滿。

  “小滿”之“滿”,滿載着初夏的勃勃生機,取谷物飽滿和雨水豐滿的雙重意涵。古代的詩文,也從不同角度描繪了小滿的時令物候。如唐人《詠廿四氣詩》之《小滿四月中》:“小滿氣全時,如何靡草衰。田家私黍稷,方伯問蠶絲。杏麥修鐮钐,錋苽豎棘籬。向來看苦菜,獨秀也何為?”詩句緊扣着小滿“苦菜秀、靡草死、麥秋至”的三候,道出谷物漸熟,蠶事正忙。宋人範成大《夏日田園雜興十二絕》:“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蛱蝶飛。”田裡麥穗揚着白花,金色的菜花漸漸稀疏,樹梢上,梅子黃,杏子肥,白天一天天地變長,因為農人在田間忙于耕作,籬笆旁反倒是人煙稀疏。詩人用白描的筆法,描摹出一幅意趣盎然的初夏田園景象。

  “小滿”之“小”,與“大”相對,取戒慎太滿之意,展現出先民常懷謙遜、不求盈滿的樸素哲思。在許多典籍中,也記述了古人對滿盈的警戒和對謙卑的禮贊。如《禮記·曲禮》雲:“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飽滿充盈則可,過度之滿則否。《周易·謙卦·彖傳》亦雲:“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道地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道地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與驕滿相對,謙遜是君子的至道。

  節氣既是自然節律的劃分,又沉澱着先民的哲思。在“小滿小滿,麥粒漸滿”的時節,奮發努力,又常懷謙遜,沉甸甸而又金燦燦的豐收時節,也就越來越近了。

  (來源:《光明日報》2024年5月17日,第16版;作者:董婧宸,系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中國文字整理與規範研究中心副教授;圖檔來源:原文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