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黑石,操刀600億大并購

作者:投資界
黑石,操刀600億大并購

一筆超級并購案即将誕生。

投資界獲悉,黑石牽頭正在與印度食品巨頭——Haldiram's進行談判,計劃收購其零食業務的多數股權,其中估值高達85億美元(約合人民币600億元)。

如同複制當年在中國的成功經驗,黑石Buyout子彈依然率先瞄準“衣食住行”等群眾剛需行業。此次标的Haldiram's ,正是印度家喻戶曉的食品連鎖公司,至今在印度擁有約1000家經銷商。

黑石,操刀600億大并購

最新消息,貝恩資本與淡馬錫聯手也參與到此次交易競争中。果然,PE豪門都喜歡動辄百億的并購大deal,也算是今年并購熱潮的一縷寫照。

600億,黑石今年最大手筆

更多細節流出:知情人士證明,由黑石牽頭的财團已送出一份非限制性出價,與印度食品公司Haldiram's就其零食業務的多數股權進行談判,後者估值高達85億美元。

但是競争激烈。一方是黑石牽頭,聯合了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 和阿布紮比投資局 (ADIA) ;另一方則是貝恩資本聯手淡馬錫,也送出一份不具限制力的報價,給出估值約為80億—85億美元。

其實在去年,印度最大企業之一塔塔集團也曾向Haldiram's表達合作意向,意圖收購其零食和餐館業務的控制權。當時,Haldiram's的估值為100億美元。但由于對估值猶豫不決,這筆交易最後不了了之。

不難看出,标的Haldiram's 炙手可熱。

Haldiram's在印度家喻戶曉,官網顯示它擁有1000家經銷商,産品在700萬個銷售點有售。據世界權威調研機構估計,Haldiram's 在印度鹹味零食市場中,占有近13%的份額。此外,其産品還出口到許多國家,包括日本、俄羅斯、英國、澳洲等。

總結下來,遠超競争對手的規模、持續增長的收入,以及健康的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令Haldiram's成為黑石、貝恩等PE巨頭難以抗拒的香饽饽。

一旦收購完成,這将會成為印度最大的私募股權并購案。

買下印度食品霸主

PE曆來喜歡消費并購

Haldiram's始于八十多年前。

故事還要從Ganga Bhishen Agarwal說起。最初,他加入家庭小吃攤工作,并在姨媽那裡學會了配方。

為了将食物賣得更好,Ganga Bhishen在以前用鷹嘴豆粉制成的小吃中,新添加了一種扁豆粉,進而新發明了bhujia。很快,他的産品在印度火爆。憑借新品牌,他與祖父的生意分道揚镳。或許是母親稱他為Haldiram,由此拉開了他的商業帝國Haldiram's的序幕。

Haldiram's的擴張之路也有一個不起眼的開端。一次偶然的機會下,Ganga Bhishen去加爾各答參加一場婚禮,這讓他萌生了在那裡開店的想法。這也是其bhujia業務的第一個分支。

後來,Haldiram's發展成為一個家族企業。直到孫子Shiv Kishan Agrawal進入公司,他決心讓bhujia走向全印度。于是1970年,公司将基地遷至那格浦爾,并開設第一個完整的生産部門,向市場推出各種美味的鹹味食品、糖果和飲料。

可以說,Haldiram's傳到第三代是一個轉折點。

此後,Haldiram's 仍不斷擴張。一方面,該公司通過不斷收購,多元化發展多個子品牌。今年1月,它還進軍了Cocobay品牌的巧克力領域,以求擴充更多業務領域。另一方面,Haldiram's還通過特許經營商在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家開展業務。

Haldiram's為何經曆多代屹立不倒?

這背後離不開Shiv Kishan Agrawal為公司制定的價值觀——保持傳統、品質完整。在Haldiram's,他們強調所有的産品都是天然的、健康的,并且有自制的感覺。在從農場,到生産再到包裝的整個階段,都有一套嚴格的流程。如果你想嘗試印度美食,那麼開遍大街小巷的Haldiram's連鎖店,一定是最衛生且美味的選擇。

黑石,操刀600億大并購

(Haldiram's 最受歡迎的小吃之一“bhujia”)

去年4月,經印度競争委員會(CCI)準許,Haldiram's那格浦爾和德裡業務進行合并。據悉,合并後其零食業務2024财年收入預計為1450億盧比。過去五年,業務的收入年複合增長率為18%,平均EBITDA利潤率為14%-15%。誘人的業績,令PE們虎視眈眈。

這也是PE偏愛消費行業并購整合的一縷寫照。相比之下,消費通常擁有龐大的市場規模和持續的增長潛力。即便在經濟下行時期,人們對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需求依然存在。

于是,消費行業成為PE尋求穩定回報的避風港。回顧PE巨頭成長曆程,幾乎每一家背後都有不少消費Buyout經典案例——黑石收購希爾頓、KKR收購西夫緯連鎖超市、凱雷聯手中信資本收購麥當勞中國、高瓴私有化百麗……無一不為他們帶來超額回報。

風浪越大,魚越貴

大并購序幕

由此不難看到一縷風向:PE巨頭愈發熱情于Buyout。

所謂Buyout,即“控股并購”,指的是購買一個公司的多數或控制股權,然後通過改組業務、削減成本等大刀闊斧的改造,使得标的資産升值。門檻之高,使得Buyout曆來被視為投資界皇冠上的明珠。

猶記得上周,銀湖資本宣布旗下第七隻旗艦基金已完成205億美元募集,締造自家史上最大的一隻旗艦基金。其中頗為意外的是——新基金将放棄少數股權投資,專注于大型Buyouts。

背後原因很現實——原來2021年疫情期間,銀湖資本進行了一些規模較小的少數增長型投資,然而回報并不理想。而反觀基金中表現更佳的案例,幾乎都聚集在大型投資。

正如銀湖資本聯席CEO Greg Mondre所言:

“The returns are substantially higher when the bets are bigger.”(賭注越大,回報就越高)

這一思路無疑也給大洋彼岸的中國私募股權投資行業帶來借鑒意義。當IPO賺錢效應越來越弱,Buyout是被PE寄予厚望的一條路。某本土創投大佬曾感歎,每位PE投資人都有一顆做Buyout的心。

今年3月,原阿裡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也宣布加盟晨壹基金,和創始人劉曉丹共同擔任管理合夥人,聚焦并購投資新未來。當并購潮起,Buyout也開始掀起熱烈讨論。

然而,國内Buyout至今尚未迎來爆發時刻。清科研究中心曾指出,相比于美國,中國本土Buyout基金數量和規模還遠遠不夠。時至今日,國内Buyout成功案例依然并不多見。其中2017年高瓴私有化百麗,算是為數不多的經典案例。

背後原因不難了解。從資金端來看,一般Buyout的基金期限至少在5—10年,而中國股權投資市場常年缺少長線資金。受限于投資期限,許多本土PE基金難以進行Buyout嘗試。同時,要買下一家公司的控制權,意味着動辄數十億乃至百億的投資金額,對很多PE來說并不現實。

另一方面,對比少數股權投資,Buyout有更高的門檻——交易更加複雜、對投後管理的要求更高。能夠買到好的資産隻是Buyout的開始,真正的考驗在于投後營運。

當初高瓴成為百麗的控股股東之後,便開始對百麗大刀闊斧的改造與賦能,一度超過120名高瓴數字化投後賦能團隊員工進入百麗工作,才讓這個“瀕死”的品牌煥發新生。

可以說,從識别優秀标的,到競價、營運,以及最終賣出,每一個環節都是巨大考驗。正如鼎晖投資創始合夥人胡曉玲近日在中國商界木蘭年會上警示,未來可能會進入并購風起雲湧的時代,“但并購的失敗率達80%”,要心懷敬畏。

序幕拉開,但征途依舊漫漫。一筆超級并購案即将誕生。

投資界獲悉,黑石牽頭正在與印度食品巨頭——Haldiram's進行談判,計劃收購其零食業務的多數股權,其中估值高達85億美元(約合人民币600億元)。

如同複制當年在中國的成功經驗,黑石Buyout子彈依然率先瞄準“衣食住行”等群眾剛需行業。此次标的Haldiram's ,正是印度家喻戶曉的食品連鎖公司,至今在印度擁有約1000家經銷商。

黑石,操刀600億大并購

最新消息,貝恩資本與淡馬錫聯手也參與到此次交易競争中。果然,PE豪門都喜歡動辄百億的并購大deal,也算是今年并購熱潮的一縷寫照。

600億,黑石今年最大手筆

更多細節流出:知情人士證明,由黑石牽頭的财團已送出一份非限制性出價,與印度食品公司Haldiram's就其零食業務的多數股權進行談判,後者估值高達85億美元。

但是競争激烈。一方是黑石牽頭,聯合了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 和阿布紮比投資局 (ADIA) ;另一方則是貝恩資本聯手淡馬錫,也送出一份不具限制力的報價,給出估值約為80億—85億美元。

其實在去年,印度最大企業之一塔塔集團也曾向Haldiram's表達合作意向,意圖收購其零食和餐館業務的控制權。當時,Haldiram's的估值為100億美元。但由于對估值猶豫不決,這筆交易最後不了了之。

不難看出,标的Haldiram's 炙手可熱。

Haldiram's在印度家喻戶曉,官網顯示它擁有1000家經銷商,産品在700萬個銷售點有售。據世界權威調研機構估計,Haldiram's 在印度鹹味零食市場中,占有近13%的份額。此外,其産品還出口到許多國家,包括日本、俄羅斯、英國、澳洲等。

總結下來,遠超競争對手的規模、持續增長的收入,以及健康的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令Haldiram's成為黑石、貝恩等PE巨頭難以抗拒的香饽饽。

一旦收購完成,這将會成為印度最大的私募股權并購案。

買下印度食品霸主

PE曆來喜歡消費并購

Haldiram's始于八十多年前。

故事還要從Ganga Bhishen Agarwal說起。最初,他加入家庭小吃攤工作,并在姨媽那裡學會了配方。

為了将食物賣得更好,Ganga Bhishen在以前用鷹嘴豆粉制成的小吃中,新添加了一種扁豆粉,進而新發明了bhujia。很快,他的産品在印度火爆。憑借新品牌,他與祖父的生意分道揚镳。或許是母親稱他為Haldiram,由此拉開了他的商業帝國Haldiram's的序幕。

Haldiram's的擴張之路也有一個不起眼的開端。一次偶然的機會下,Ganga Bhishen去加爾各答參加一場婚禮,這讓他萌生了在那裡開店的想法。這也是其bhujia業務的第一個分支。

後來,Haldiram's發展成為一個家族企業。直到孫子Shiv Kishan Agrawal進入公司,他決心讓bhujia走向全印度。于是1970年,公司将基地遷至那格浦爾,并開設第一個完整的生産部門,向市場推出各種美味的鹹味食品、糖果和飲料。

可以說,Haldiram's傳到第三代是一個轉折點。

此後,Haldiram's 仍不斷擴張。一方面,該公司通過不斷收購,多元化發展多個子品牌。今年1月,它還進軍了Cocobay品牌的巧克力領域,以求擴充更多業務領域。另一方面,Haldiram's還通過特許經營商在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家開展業務。

Haldiram's為何經曆多代屹立不倒?

這背後離不開Shiv Kishan Agrawal為公司制定的價值觀——保持傳統、品質完整。在Haldiram's,他們強調所有的産品都是天然的、健康的,并且有自制的感覺。在從農場,到生産再到包裝的整個階段,都有一套嚴格的流程。如果你想嘗試印度美食,那麼開遍大街小巷的Haldiram's連鎖店,一定是最衛生且美味的選擇。

黑石,操刀600億大并購

(Haldiram's 最受歡迎的小吃之一“bhujia”)

去年4月,經印度競争委員會(CCI)準許,Haldiram's那格浦爾和德裡業務進行合并。據悉,合并後其零食業務2024财年收入預計為1450億盧比。過去五年,業務的收入年複合增長率為18%,平均EBITDA利潤率為14%-15%。誘人的業績,令PE們虎視眈眈。

這也是PE偏愛消費行業并購整合的一縷寫照。相比之下,消費通常擁有龐大的市場規模和持續的增長潛力。即便在經濟下行時期,人們對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需求依然存在。

于是,消費行業成為PE尋求穩定回報的避風港。回顧PE巨頭成長曆程,幾乎每一家背後都有不少消費Buyout經典案例——黑石收購希爾頓、KKR收購西夫緯連鎖超市、凱雷聯手中信資本收購麥當勞中國、高瓴私有化百麗……無一不為他們帶來超額回報。

風浪越大,魚越貴

大并購序幕

由此不難看到一縷風向:PE巨頭愈發熱情于Buyout。

所謂Buyout,即“控股并購”,指的是購買一個公司的多數或控制股權,然後通過改組業務、削減成本等大刀闊斧的改造,使得标的資産升值。門檻之高,使得Buyout曆來被視為投資界皇冠上的明珠。

猶記得上周,銀湖資本宣布旗下第七隻旗艦基金已完成205億美元募集,締造自家史上最大的一隻旗艦基金。其中頗為意外的是——新基金将放棄少數股權投資,專注于大型Buyouts。

背後原因很現實——原來2021年疫情期間,銀湖資本進行了一些規模較小的少數增長型投資,然而回報并不理想。而反觀基金中表現更佳的案例,幾乎都聚集在大型投資。

正如銀湖資本聯席CEO Greg Mondre所言:

“The returns are substantially higher when the bets are bigger.”(賭注越大,回報就越高)

這一思路無疑也給大洋彼岸的中國私募股權投資行業帶來借鑒意義。當IPO賺錢效應越來越弱,Buyout是被PE寄予厚望的一條路。某本土創投大佬曾感歎,每位PE投資人都有一顆做Buyout的心。

今年3月,原阿裡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也宣布加盟晨壹基金,和創始人劉曉丹共同擔任管理合夥人,聚焦并購投資新未來。當并購潮起,Buyout也開始掀起熱烈讨論。

然而,國内Buyout至今尚未迎來爆發時刻。清科研究中心曾指出,相比于美國,中國本土Buyout基金數量和規模還遠遠不夠。時至今日,國内Buyout成功案例依然并不多見。其中2017年高瓴私有化百麗,算是為數不多的經典案例。

背後原因不難了解。從資金端來看,一般Buyout的基金期限至少在5—10年,而中國股權投資市場常年缺少長線資金。受限于投資期限,許多本土PE基金難以進行Buyout嘗試。同時,要買下一家公司的控制權,意味着動辄數十億乃至百億的投資金額,對很多PE來說并不現實。

另一方面,對比少數股權投資,Buyout有更高的門檻——交易更加複雜、對投後管理的要求更高。能夠買到好的資産隻是Buyout的開始,真正的考驗在于投後營運。

當初高瓴成為百麗的控股股東之後,便開始對百麗大刀闊斧的改造與賦能,一度超過120名高瓴數字化投後賦能團隊員工進入百麗工作,才讓這個“瀕死”的品牌煥發新生。

可以說,從識别優秀标的,到競價、營運,以及最終賣出,每一個環節都是巨大考驗。正如鼎晖投資創始合夥人胡曉玲近日在中國商界木蘭年會上警示,未來可能會進入并購風起雲湧的時代,“但并購的失敗率達80%”,要心懷敬畏。

序幕拉開,但征途依舊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