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熱”知識:夏天拔罐,效果反而更好

作者:生命時報
“熱”知識:夏天拔罐,效果反而更好

拔罐作為中醫傳統療法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醫書《五十二病方》就有記載,名曰“角法”。

對于現代人來說,拔罐常用于逐寒祛濕、疏通經絡,它除了對手法、頻率有要求,還有最佳時機——夏天。

“熱”知識:夏天拔罐,效果反而更好

《生命時報》邀請專家,解讀夏天拔罐為什麼效果更好,并澄清誤區列出禁忌人群。

受訪專家

江蘇省中醫院針灸康複科主任中醫師 彭擁軍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康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 曹昺焱

夏天拔罐,效果比其他季節更好

夏季陽氣旺盛,人體的氣血也最為充盈,經脈之氣流暢,肌膚穴位更敏感,此時是治療慢性頑固性疾病的最佳時機。是以,夏季是拔火罐的旺季。

另外,夏天氣溫高、雨水多、濕度大,人體内很容易濕氣積聚,此時拔罐不僅能溫補陽氣、增強體質,還能收獲散寒祛濕、通絡行氣、活血化瘀等治療效果。

拔罐可以迅速緩解症狀,治療很多疾病,但也有一定的适應症,例如一般的腰背痛更适合拔罐;在背部拔火罐對咳嗽、哮喘、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比較有效。

“熱”知識:夏天拔罐,效果反而更好

常見的拔罐方法分為留罐、走罐、閃罐和刺絡拔罐4類,各有針對性:

留罐

将罐吸附在體表後,固定留置5~10分鐘,這種方法多用于治療風寒濕痹症,如頸肩腰腿痛。

走罐

在罐口塗萬花油,将罐吸附在體表後,手握罐底,在皮膚表面來回推拉移動數次,至皮膚潮紅,适用于腰背等面積較大、肌肉豐厚的部位,多用于治療感冒、咳嗽等。

閃罐

将罐子拔住後,立即起下,反複吸拔多次,至皮膚潮紅,治療面癱常用此法。

刺絡拔罐

先用梅花針或三棱針在皮膚局部叩刺或點刺出血,再将罐吸附在體表,拔出血液3~5毫升,多用于治療痤瘡等皮膚疾患。

為什麼拔罐大多在背部?

中醫認為,人體的腹為陰,背為陽。背部有主一身陽氣的督脈和貫穿全身的足太陽膀胱經以及背俞穴。這些穴位分布在膀胱經上,與五髒六腑相對應,反映内髒的生理和病理狀況。

傳統醫學注重背部的養生保健,就是運用拔罐、捏脊、擦背、捶背、刮痧等方法。作用于背部經絡和背俞穴,起到強身健體以及輔助治療相應髒腑疾病的作用。

北京東直門醫院針灸科副主任醫師王朋介紹,現代人大多久坐少動,容易造成背部經絡氣血運作不暢。

拔罐可以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而且背部比較平整,肌肉豐厚,易于拔罐,尤其是拔膀胱經,是最普遍的一種養生手段。

“熱”知識:夏天拔罐,效果反而更好

澄清對拔罐的4個誤解

臨床發現,很多人常常陷入一些誤區,認為拔罐後罐子吸附在身上的勁越大越好,時間越久越好,最好能拔出水泡或把皮膚拔得黑紫才管用。

事實上,任何事情都過猶不及。上述這些做法都有一個共性誤區:拔罐的操作“太過了”,刺激量太重了,對身體已經造成損傷。

誤區一:罐子吸附在身上的勁越大越好,時間越久越好

有時拔的時間太長,罐子下會出現小水泡,會讓人誤以為是大量濕氣被吸出了體外。

其實,中醫的濕氣泛指具有重濁、黏滞、趨下特性的緻病邪氣,不應簡單了解成罐子下拔出的水。

拔罐後出現的水泡會帶來疼痛和破損後導緻的感染,應盡量避免這一現象出現。一般體質的人,留罐時間控制在10~15分鐘,避免水泡出現。

誤區二:拔出的罐印越黑效果越好

拔罐時,受到吸附、牽拉的部位在起罐後發紅、發紫,有癢或痛感或出現紅紫色的疹點都是正常現象,一般過1周左右會自動消除。

在久受病痛的頸、肩、腰等部位拔罐時,拔出的罐印往往顔色更深,呈紫黑色。這提示我們拔罐局部的問題較為頑固,拔罐位置選擇準确,後續還需要繼續處理。

是以,罐印的顔色能給我們一個有效回報,隻要根據罐印顔色正确判斷病痛的程序就可以了,但不必刻意為了追求罐印的顔色深而加大罐子吸附的力度或延長留罐時間。

誤區三:同一部位反複拔罐,效果更鞏固

人體的穴位是由經絡連綴、串聯起來的,隻要拔罐的位置在經絡的循行線上就是有效的。

同一個部位在一周内不必反複拔罐,沿着人體縱線向上或向下另找一個地方拔罐,同樣有效果。

不論在哪個地方拔罐,一周内都不建議超過3次。

“熱”知識:夏天拔罐,效果反而更好

誤區四:拔完罐就洗澡

拔罐是一種偏瀉的操作,在帶走人體濕氣、促進氣血運作的同時,也會造成毛孔張開,局部皮膚敏感、脆弱和虛損。洗澡或泡澡會導緻寒濕趁虛入體,得不償失。

如果需要在拔罐的當天洗澡,建議将洗澡時間放在拔罐後6個小時或更久。

需要提醒的是,體質虛弱的人、心髒病患者、孕婦、婦女月經期不宜拔罐。

皮膚有過敏、潰瘍或水腫,以及頸部兩側、胸腹部、四肢内側,也不太适宜拔罐。

在家拔罐建議選擇抽氣罐,而不是傳統的火罐,以免燙傷。▲

本期編輯:張宇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号: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