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合資自救,與19世紀反殖民戰争

作者:autocarweekly

文|嗷嗷胡

1

1857年,第二次鴉片戰争已經打響一年,遠在倫敦的恩格斯在《紐約每日論壇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波斯和中國》的軍事評論文章。

除了最為我們熟知的革命導師身份,恩格斯還是一位筆耕不辍的軍事評論家。《波斯和中國》如題,意在比較同一時期的英波戰争與第二次鴉片戰争中,波、中(清)兩國反抗英國殖民者的方式與結果。

彼時的恩格斯當然沒法穿越時空,預知兩年後清政府的“北狩”,但他對于戰争前期中國南方各省,尤其是廣州當地軍民團練反抗西方侵略軍的方式,給予了高度的肯定。

簡單來講,在恩格斯看來:

同樣是大幅落後于西方的沒落國度,波斯人此前在西方教官幫助下建立了“類西方式”的正規軍,然而一旦面對英國軍隊——真正的西方現代化軍隊,卻幾乎是一觸即潰;

而在中國,南方省份軍民則避免了與侵略軍正面作戰,而是以綁架、投毒等“殘酷、野蠻”的方式,“狂熱地”襲擊其非戰鬥後方人員,結果“使得第一次鴉片戰争時英軍節節勝利的情形不再發生”。

恩格斯還稱贊過更加原始但尚武的非洲祖魯人,在1879年以其原始的方式成功擊敗了英國現代化軍隊。而作為另一個極端,土耳其和波斯軍隊中,西方化更為徹底的炮兵部隊,總是能表現出更強的戰鬥力。

合資自救,與19世紀反殖民戰争

1879伊桑德爾瓦納,祖魯人用長矛打垮英軍

總結起來,在對抗遠比自己先進的西方軍隊時,如果沒有足夠的資源和實力打磨出徹底西方化的正規力量,那麼保有原始野性和戰鬥意志也許尚有機會;而夾在中間“半土不洋”的半西化正規軍,既沒有真正完成現代化、又丢失了原始的勇武,反而百無一用。

很像是今天流行的話:要麼不做,要麼做絕;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2

今天的合資車企應該虎軀一震:這特喵說的不就是我?哎不對,怎麼我特喵的成落後原始人了?

(本文語境下的“合資”泛指以合資為主要存在形式、含主流豪華品牌在内的絕大多數外資品牌,不一定非要具備字面意義上的“中外合資”屬性。)

可别誤會,近來馬自達豐田捷報頻傳悶聲發财(《新勢力該向馬自達學什麼?》),國内瘋狂内卷虧到哭爹喊娘,明面上吆喝聲好不好聽不等于日子過得咋樣,這個事情沒有人比本胡更懂了。

但是,還是要說但是,話分兩頭。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合資們總不能幹等着國内卷不動。起碼在當下乃至未來數年,自主品牌占優勢的新能源、智能化仍将是市面公認的競争最前沿,沒啥好否認的。

合資自救,與19世紀反殖民戰争

是以至少可以說,當我們選取“更受當下消費者歡迎”這一評判标準時,現在是自主品牌而非合資品牌站在了更先進、更現代的那一頭。

這種所謂的“更先進”,并非狹隘地限于和特指技術層面,而是很自然地也會延伸到整個産品設計、産品形态、競争模式。

于是我們看到,合資汽車開始越來越頻繁、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努力地效法自主品牌,輕則更加倚仗本土研發團隊做“現地化”産品,重則直接拿來主義套殼先上。

合資自救,與19世紀反殖民戰争
合資自救,與19世紀反殖民戰争

北京車展前後發生了兩件事,一是本田隆重推出了專為中國而生的現地化新品牌“烨”,結果非常不幸被缺德網友群嘲為“火化+”;二是馬自達破天荒反向套殼長安,新車EZ-6骨子裡其實是深藍SL03。

相較這些略顯唐突的,更多的是潤物細無聲。上汽通用去年推出了泛亞主導的别克E5和E4兩款電動車,細長分體式大燈前臉+貫穿式尾燈+隐藏門把手,幾乎就是合資品牌對新勢力典型外觀的再演繹。

合資自救,與19世紀反殖民戰争

3

先往上說豪華品牌,去年奔馳和寶馬幾乎同時迎來了E級和5系換代,二者的思路卻大相徑庭。新E級保持了縱置豪華車沿用多年的經典比例,隻對燈組等細節設計做了調整;而新5系則是改弦更張,大膽地向幾何化、極簡化的流行趨勢靠攏。

如果我們把口徑放寬,用相對的眼光來比較,新5系也算是比新E級更加“自主品牌化”了。

合資自救,與19世紀反殖民戰争

結果之前原本勢均力敵的兩者,差不多同時換代之後僅僅半年,已然拉開了令人吃驚的差距。新E級實作了相對平穩、正常的換代過渡,而新5系成功地從“萬輛及格線”跌落至月銷五千是個坎。

事實上,如果把合資品牌的新能源車拉一個銷量榜單出來,靠前的幾位大衆ID.3/4、寶馬i3/iX3、豐田bZ3等,都與自主品牌所引領的流行趨勢存在明顯的背離——當然如果你願意,也可以了解為(某種意義上的)“落後”。

合資自救,與19世紀反殖民戰争
合資自救,與19世紀反殖民戰争

合資新能源中賣得最好的微藍6,雖說是泛亞本土團隊作品,但因為年頭太早,它身上幾乎不帶有新勢力、新自主的流行特征,從設計到功能的整體畫風依然很“傳統合資”。

今天,同樣是挂别克車标,同樣是較上市價打骨折,别克E5的典型月銷量隻有微藍6的大約1/10。雖說二者價格定位有别,競争環境不同,但如此誇張的差距面前任何解釋都沒意義了。

越是向着大屏内飾、極簡設計、銳利線條等自主新勢力的方向靠攏,越是抛棄了本品牌原有的經典設計、功能和理念,這樣的合資車型至今沒有成功案例,失敗典型反倒是一抓一大把。

4

現實中,明知道很多自主品牌式的做法更容易吸引當下的消費者,還能堅定保持些許品牌原有精髓的,不是奔馳E級這種必須非常謹慎的品牌核心産品,就是馬自達這樣早就習慣了小衆地位光腳不怕穿鞋的(且不看EZ-6這種)。

否則,“不變”就意味着隻能坐看自己份額被蠶食。

但反過來,亦步亦趨跟随自主新勢力們,師“中”長技以制“中”,就是出路嗎?教訓上面已經擺過了,國内消費者轉向自主品牌車型,可不等于就會喜歡一輛“自主化的合資品牌車”。

《老牌合資,如何給自己一個體面?》裡談到過,合資品牌在短期内幾乎沒有可能在自主品牌擅長的領域,能做到追平甚至超越。基本盤長期萎縮,這是合資品牌必須正視的現實。

今天中國消費者最看重的:智能駕駛,無論是主觀行動力還是客觀條件限制,外資品牌都處于絕對的不利地位;智能座艙,合資怎麼也不可能比自主品牌更了解,和更能快速靈活地對接本土網際網路服務;空間與豪華配置,合資品牌陣容齊全的産品線,此時成了束手束腳的掣肘。

合資品牌沒有任何機會,搶先于自主品牌推出高精度城市輔助駕駛、擁有比自主品牌智能水準更高的數字座艙、堆出比自主品牌更豪華更全面的“第二起房間”,沒有機會。

如果注定了學也隻能學到一半,那可能還不如不學。就好比中産返貧,從來沒有說正常吃喝花錢給花沒的,都是自己焦慮内耗瞎折騰給折騰沒的。

當然還是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不折騰”不意味着就此躺平。正如19世紀的落後國家,即便偶爾能憑原始武勇對先進列強意外取勝,也不可能是長久之計,終究還要走向革命轉型的。

最終當然是要直面新世界。但這個過程中,亦步亦趨被新對手牽着鼻子走,寄希望于對自主新勢力做法的不徹底模仿,以為就能在人家開辟的賽道上正面較量,又在這個過程中弄丢了自己原有的品牌價值和個性特質,結果隻會死得更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