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以實際行動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網
以實際行動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中國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發出了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偉大号召。這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展史和新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充分展現了黨的領袖對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特殊關愛和殷切期望,對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高度重視和深切關懷。

  一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始終牢記領袖囑托,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訓示精神作為“第一議題”來學習、“第一遵循”來貫徹、“第一政治任務”來落實。

  一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全力加強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研究和學理化闡釋,努力在推動文化傳承發展、服務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大局上走在前、作表率。

以實際行動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把深入學習貫徹重要講話精神作為重中之重

  一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站在“兩個維護”的政治高度,組織全院幹部職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真研究部署,積極推動落實。

  深入學習領會重要講話精神——

  2023年6月3日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高翔第一時間主持召開院黨組擴大會議,組織傳達學習。會議要求,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目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首要政治任務、理論任務和學術任務,要帶頭學習、帶頭研究、帶頭闡釋。

  這天下午,全國史學界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召開。高翔院長在會上強調,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服務,是目前史學界最重要的使命和任務。

  一年來,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的示範帶動下,院屬各機關迅速掀起學習宣傳熱潮,通過召開黨委(黨組)會、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支部黨員大會、青年理論學習小組學習會、主題黨日活動、主題講座等多種形式認真學習,及時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傳達到每位幹部職工,引導全院人員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上來。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青年論壇暨學習研究闡釋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研讨會”上,與會青年學者紛紛表示,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廣大青年理應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勇擔使命、砥砺奮鬥,為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智慧和力量。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則知之益明。

  在“赓續曆史文脈 譜寫當代華章”主題黨日活動中,中國社會科學院機關黨委黨總支組織全體黨員前往中國考古博物館和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參觀學習。通過參加活動,大家更加深刻認識到在新的曆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大意義,更加深刻領悟到堅定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完善文化文明研究支撐保障機制——

  一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建制度、設機構、壯隊伍、辟管道,為學習貫徹和研究闡釋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提供堅實保障。

  中國曆史研究院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破除發展障礙。圍繞“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辦好中國曆史研究院”這一核心任務,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理順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曆史研究院、6個研究所的三級管理體制。加強黨的全面上司,建立中國曆史研究院黨委會、黨委常委會、院務會、機關辦公會制度。打破學科壁壘,提升綜合研究能力,強化統籌指導全國曆史研究職能,全國主要史學研究與教學機構聯席會議成員機關增加到69家。

  籌建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這個最大的政治,深入推進有組織科研和多學科協同創新。把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中國曆史研究院作為全院科研創新試驗點,探索符合新時代科研規律的科研組織管理新機制,以最優條件、最強配置、最高标準、最活機制為全院想幹事、能幹事的科研領軍人才搭建幹事創業平台。

  組建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室,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一研究室”給予重點支援。籌建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基地,整合院内外力量,打造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重鎮。

  完善文物資源保護管理機制,出台院《革命文物管理辦法》《古籍管理規定》等制度,優化文物資訊管理系統和資料資源庫,建立考古工地出土文物遠端監控系統,實作文物資源全流程動态管理。

以實際行動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全面實施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研究闡釋工程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決定組織實施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研究闡釋工程。

  在實施過程中,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把服務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作為第一位的工作要求,努力使工程各項成果能夠滿足黨和國家發展需要、經得起實踐和曆史檢驗、展現中國社會科學院特色和國家隊水準。

  科學謀劃部署研究闡釋工作——

  2023年6月1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審議通過《中共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關于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國曆史研究院和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重要講話重要訓示精神工作方案》,對全院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訓示精神作出全局性謀劃和系統性部署。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研究闡釋工程上司小組成立,高翔院長任組長。組建院内外知名專家組成的咨詢委員會,研究制定工程實施方案,組織實施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研究闡釋工程。

  此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闡釋工程上司小組會議上,高翔院長要求建立常态化的工作機制,統籌協調好學科布局、研究規劃、項目設定、學術活動、經費使用、人才培養、平台建設等各個環節,努力把研究闡釋工程打造成讓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滿意的精品工程。各研究機關結合各自學科特點,編制本機關具體落實方案,明确工作任務,細化落實舉措,壓實工作責任。

  把體系化學理化作為研究闡釋主攻方向——

  為引導研究闡釋工作順利開展,中國社會科學院出台35項重點舉措,釋出研究選題指南,引導院屬各研究機關結合實際設立所級創新項目,統籌資源力量,開展多學科、多角度、多層次學術研究。

  圍繞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觀點特别是原理性理論成果,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列出一批重點選題,組織專家學者有針對性地開展學術攻關,實施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雙重大”(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圍繞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概念、範疇與學理架構開展深入研究,努力在重要概念研究、學理架構建設等方面有所創新、有所突破。

  為發揮院級項目示範引領作用,24項研究闡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重大創新項目得以設立。該項目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研究闡釋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申報立項工作不以職務職稱為優先、不以年齡大小為考量,隻唯品質和水準。在“揭榜挂帥”政策推動下,立項的首席專家涵蓋學部委員、研究員和副研究員各職稱層級,包含“50後”至“80後”老中青三代學者。針對該批次項目,科研局将根據新的相關項目管理辦法,負責全過程項目管理工作,進一步完善院重大創新項目管理模式。

  陸續推出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4月,院屬機關共發表研究闡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相關學術論文300多篇(其中,頂級或權威期刊論文近50篇),出版專著20餘部。

  在2月2日召開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研究闡釋工程重大成果釋出會上,《新時代中國文化發展報告:走向全面繁榮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以下簡稱《報告》)與廣大讀者見面。

  “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彙聚了由各方面骨幹專家學者組成的優秀科研團隊,堅持‘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堅持大曆史觀、大文化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方向,對有關重要問題進行多輪研讨和集體攻關,推出了《報告》。”釋出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有關負責同志對《報告》的創作目的、原則以及内容創新之處進行了介紹。

  《報告》是研究闡釋工程啟動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組織實施的首個重大科研項目。該項目彙聚了院内外80餘名專家學者,從多學科視角開展綜合研究,專門組織對全國31個省(市、區)的3.5萬名城鄉普通群眾、3000名城鄉文化從業者進行問卷調查。《報告》直覺展現了中國廣大居民的文化參與度、獲得感、認同感和滿意度,全景式、通俗化呈現了新時代黨和國家在文化發展方面的偉大成就。

  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國紀檢監察報》以及學習強國、今日頭條等20餘家中央媒體對報告進行了報道,全網産生近200篇轉載報道,一周之内累計閱讀量達790萬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在中國曆史研究院成立五周年之際,中國曆史研究院舉辦重大成果釋出會,推出了12部重大成果,内容涉及中共黨史、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專門史等學術領域。

  在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一周年之際,中國社會科學院策劃推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研究”叢書,組織學術骨幹力量,圍繞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兩個結合”的重要思想研究等問題開展體系化研究和學理化闡釋,《“兩個結合”基本問題研究》《中華之道: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哲學闡釋》等首批研究成果将于近期正式出版。

  一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先後召開7次文化文明主題的重大成果釋出會,遴選釋出了《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曆史意義與時代價值》《深刻了解“第二個結合”的首創性意義》《清代國家統一史》《中古文學文獻學(增訂版)》《中國曆代治理體系研究》《20世紀中國美學史》《中華民族語言認同研究》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學術專著、學術論文和理論文章,交出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闡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階段性“答卷”。

  穩步實施文化傳承發展重大工程項目——

  中國社會科學院積極推進重大學術經典研究工程項目,成系統、有規模地組織編撰一批基礎性、權威性、原創性的當代學術經典。

  中國曆史研究院紮實推進實施《(新編)中國通史》(《中華民族史》)纂修工程,截至2024年4月已完成第一階段審讀和1000餘萬字初稿,推出重要階段性成果《(新編)中國通史綱要》《中華文明史簡明讀本》等學術著作,結合研究專題已出版專著45部、發表論文200餘篇。

  考古研究所堅持考古發掘與研究闡釋并重,持續推進“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即“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新發現仰韶、龍山、新砦時期一批考古遺存,組織編撰了《文明中國——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考古學闡釋》等一批考古研究成果,充分展示了“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考古學依據。

  《中華思想通史》研究項目已完成電子版出版工作,《中外哲學典籍大全》第一批已完成出版,兼具學術性和可讀性的“中國邊疆曆史文化研究叢書”正在組織編撰中……

以實際行動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着力提升中華文化傳播力影響力

  一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國家隊”的示範引領作用,加強對習近平文化思想、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理論闡釋宣傳,加強文化文明研究成果的推廣轉化,努力打造理論宣傳和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和學術高地。

  在引領學術研究上強擔當——

  一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帶頭在《人民日報》《求是》等發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行動指南》《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曆史意義與時代價值》等理論文章,引起積極反響。

  一年來,在院黨組的示範引領下,全院學者深學細悟習近平文化思想,積極撰寫文章暢談學習體會。截至2024年4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學者在“三報一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和《求是》雜志)共發表系列理論文章50餘篇,對習近平文化思想、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兩個結合”的思想内涵、文化傳承發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等進行了深入學習研究。

  一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立足期刊、出版社、社團、非實體中心等院内學術平台,策劃打造了一批精品會議論壇、精品專題專欄,策劃推出一批高品質的研究闡釋成果,講透重大意義,講清深刻内涵,講明實踐要求,凝聚學術共識。

  組織《中國社會科學》《馬克思主義研究》《哲學研究》《曆史研究》等院屬期刊開設專題專欄或組織筆談文章,約請知名專家學者從多學科、多角度研究探讨習近平文化思想、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相關重大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報》連續刊發相關研究闡釋文章128篇。

  各研究機關依托全國性學術社團、研究中心等平台,集中組織舉辦系列專題研讨活動,引導學術理論界圍繞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進行深入交流研讨。截至2024年4月,院屬各機關共組織相關學術會議、主題論壇、報告會近200場。

  在增強文化傳播力影響力上立标杆——

  “中國學是曆史中國之學,也是當代中國之學。”

  2023年11月24日,習近平主席向世界中國學大會·上海論壇緻賀信,指明了中國學的内涵和外延,深刻闡明了中國學研究的重要意義。來自近60個國家和地區的400餘名專家學者齊聚黃浦江畔,深入探讨“全球視野下的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

  “中國與世界:攜手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研讨會、第二屆“民主:全人類共同價值”國際論壇、第五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海”、第十三屆世界社會主義論壇、第九屆中國—中東歐國家進階别智庫研讨會、“中國與俄羅斯:通向現代化之路”國際學術研讨會、第六屆中拉文明對話論壇……近一年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文明交流互鑒中的作用,積極搭建高層次學術交流平台,主辦或協辦了一系列國際學術會議,持續加強學術傳播能力,讓世界讀懂中國。

  為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中國社會科學院還深入推進“講述中國工程”,集中力量編撰“了解中國”叢書,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籍和優秀哲學社會科學成果對外翻譯出版,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提供學理支撐。聯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中外媒體記者走進中國曆史研究院主題活動。活動吸引了46名中外記者參加,包括來自16個國家、25家外國媒體的33名記者。不少外媒記者表示,通過參加活動,直覺了解了中華文明的悠久曆史,感覺到中華文化的豐富内涵,對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的曆史脈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推動文化傳播中作表率——

  為推進學術普及工作,一方面,中國社會科學院積極推動學術研究成果的通俗化表達,面向社會推出了《解碼“中國式現代化”》《人類文明新形态的中國創造與世界意義》《關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問答》等一批成果,較好地滿足了人民群衆的精神文化需求。

  另一方面,中國社會科學院積極創新學術傳播方式,整合優化院内現有網、刊、報、資料庫、出版社等傳播平台,加強中華文明探源和考古研究成果、中華文化典籍等方面的全媒體傳播。

  參與制作或拍攝了《考古進行時》《考古公開課》《中國考古大會》等央視專題節目,探索建構人民群衆喜聞樂見的話語表達。

  在中國社會科學網開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專題聚合頁,釋出了“社科青年開講啦·解碼文化傳承發展”“漫‘話’新征程:赓續曆史文脈 譜寫當代華章”等系列融媒體作品,多個作品被全網推送,近千家網站轉載,全網閱讀量過6億次。

  為滿足觀衆需求,中國考古博物館策劃推出了“青海都蘭熱水墓群精品文物展”“龍·中華民族的圖騰——中國八千年龍文化精品文物展”等一批原創性主題展覽。截至2024年5月,中國考古博物館已接待觀衆約38萬人次,打造展示中華文明的國家文化客廳和文化新地标。

以實際行動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着力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

  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是加快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路徑,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哲學社會科學界提出的殷切期望。

  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把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為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方向和内容,以傳承中華文脈、打造中國學派為抓手,着力推動“三大體系”建設加速更新,努力形成能夠展現中華文明精神特質、文化品格、價值追求的自主知識體系範式,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研究向縱深發展。

  鞏固文化文明研究的學術基礎——

  學科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根基。根深才能葉茂,本固才能枝榮。

  在院黨組部署下,研究機關充分發掘汲取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的思想價值和學術營養,指導、引領學科發展方向和研究重點。

  一年來,在第二輪學科建設“登峰戰略”的資助下,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文明研究取得了長足進步:

  全院共資助優勢學科、特殊學科、重點學科、新興交叉學科等120個,建立資助學科開放競争、動态評估和更新機制,對新時代中國學、中國式現代化研究等領域學科建設給予重點支援。

  加大對基礎學科和基礎研究的支援力度,創新基礎研究組織形式,引導優秀人才和團隊更多投入基礎研究。

  立項資助“科技考古實驗室”“中國人骨考古資料庫”等一批重點實驗室和資料庫建設項目,推進曆史學、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聯合攻關和融合發展。

  加強古籍、曆史文獻、海内外珍稀文獻資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組織實施“海外珍稀近代中國文獻搜集整理與研究”“中國少數民族口頭傳統音影圖文檔案庫”“古藏文整理與研究”“甲骨文、碑刻、銘文微痕掃描及研究工作”等一批基礎項目,整理出版《清道光至宣統年間糧價表》等成果,采購金石甲骨、古籍方志等資料庫116個,建設上線英藏敦煌社會曆史文獻釋錄資料庫、曆代藏書文獻書目資料庫等一批專業化的資料資料庫,為全國學術界提供了重要研究資料。

  經過不懈努力,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文明研究的學術基礎得到有效鞏固,具有中國社會科學院特色的文化傳承發展精品學科叢集已初步形成。

  扶持“絕學”、冷門學科——

  甲骨學、簡帛學、古文字學、紡織考古、梵文、吐火羅文……這些“絕學”、冷門學科,盡管看上去同現實距離較遠,但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方面,有着重要地位與獨特價值。

  2024年4月,《中國社會科學院關于扶持“絕學”、冷門學科發展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意見》)正式出台。《意見》提出,采取“一人一策”“一學科一策”的方式,對相關學科給予特殊扶持和傾斜性保護,確定有人做、有傳承。

  《意見》展現了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對“絕學”、冷門學科的高度重視。在《意見》指導下,一系列具體舉措相繼推出:

  外國文學研究所設立古典學研究室,全國唯一古典學研究刊物《古典學研究》正式創刊發行。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啟動滿語教學科研、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專項工作,加強“絕學”、冷門學科中青年人才培養。

  “中國社會科學院絕學、冷門學科研修營——滿文專題班”舉辦,為相關學科培養儲備人才。

  在院黨組大力扶持下,在多項舉措的共同推動下,中國社會科學院“絕學”有繼、冷門不冷。這些凝聚着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學科,正在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培育壯大文化文明研究人才隊伍——

  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研究,關鍵是人才。

  一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從完善培養機制、營造良好環境等方面着眼,着力培育壯大文化文明研究人才隊伍。

  例如,在全院範圍内推行青年學者導師制,加強對青年學者的學術史訓練,尤其是五四運動以來中國馬克思主義學術史訓練,幫助他們了解當代中國學術因何而生、由何而來,由此夯實學術根基。

  又如,建立梯次銜接、完整覆寫各年齡段的人才培養體系,先後出台“學部委員工作室”管理辦法、“長城學者計劃”管理辦法、青年人才“培遠計劃”實施方案、“青啟計劃”管理辦法等制度檔案,針對不同學者群體,量身打造資助條件,給予長期穩定支援。

  一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共資助16名二級研究員、52名優秀中青年科研骨幹和193名新入院青年人員。在寬松友好的科研環境中,研究人員能夠沉下心來做學問,以高品質的學術成果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研究打牢基礎、積蓄勢能。

  一路風雨兼程,再回首已過萬水千山。

  一年來,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指引下,中國社會科學院“三項共識”凝心聚力,重大項目工程深入推進,文化文明研究氣候漸成,學派文脈傳承有望……

  計熟事定,舉必有功。下一步,中國社會科學院将繼續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牢記領袖囑托、勇擔曆史使命,進一步加強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體系化學理化研究闡釋,不斷加強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學科建設,持續深化文化傳播和文明交流互鑒,為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本網記者朱高磊 王春燕 高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