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夏天唯一能吃的補藥:防猝死,防元氣耗散,治低血壓、能急救...

作者:健康之路Plue

孫思邈在他的《千金方》中對這個藥有論述:“脈為血之道,得氣則充,失氣則弱。本方以補氣而使血道充盈,脈氣以複,故名生脈飲。”

一看這個注釋就知道,這是個補氣藥,而中醫說的“脈”不是西醫說的靜脈,至少不僅僅是靜脈,而是一個沒有實體的氣血巡行之道。這條道不是僅僅靠血液就能充盈的,一定還要有氣,也就是說,這個血不能是死血,不是通過靜脈打點滴把體液補足就可以的,而是要有功能的血。

我父親幾年前因為腦血栓住院,送到醫院時血壓很低,血壓低就更加重血栓的形成。到了醫院馬上就開始靜脈滴注,為了使靜脈充盈,把血壓恢複上去。發病時,他的面容一下子顯得很瘦,好像臉上的皮膚都貼在肌肉上,耳朵邊的褶皺也增多了,人非常的虛弱,沒力氣。

我們去的是中醫醫院,主治醫生是中醫,她一看情況馬上給開了“生脈注射液”,就是“生脈飲”的靜脈打點滴劑型。結果這個藥打進去沒多久,人就精神了,而且臉上的皮膚好像都充盈起來了,顯得又有活力了。那次,我真的體會到了孫思邈所謂的脈“得氣則充”的意思了。中醫“生脈”是為了使人體的功能提高,特别是心肺功能提高,使脈氣恢複,而不隻是使靜脈機械性地被液體充滿。

夏天唯一能吃的補藥:防猝死,防元氣耗散,治低血壓、能急救...

出大汗是會“傷心”的

我見過一個因為出汗把身體出虛了的病人,是個退休教師。她退休在家的那個夏天很熱,她是很愛出汗的人,那個夏天出得尤其多,結果一過夏天就覺得疲勞得不行,一走就喘,而且一走就更出汗。她也知道自己是出汗出虛了,但怎麼着都抑制不住汗,一開始是因為熱,到後來都立秋了,汗還是止不住。于是就去看中醫,得到的結論很能給大家提醒,醫生說她是“出汗把心氣耗虛了”。

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可以看出中醫對汗的珍惜,也暗示着出大汗是會“傷心”的。前面這個退休教師之是以喘,并不是肺的問題,而是心功能受傷了,是“心肺氣虛”。心和肺同時負責氧氣的運輸,但心是肺的能量來源,是動力。

出汗是一種脫水,脫水的後果之是以嚴重,是因為失去的水會帶走血液裡的電解質,影響電解質的平衡,進而直接影響血液的品質。我們身體的神經、肌肉之是以能正常地運動,就是因為血液裡的電解質保證的,一旦大量出汗,電解質紊亂,首當其沖的是神經,肌肉不聽使喚了,這時候出現的症狀就是中醫說的氣虛。

還有一個病人,昨天熱得受不了了,就去沖涼水澡,結果晚上就發起了高燒,吃了退燒藥沒退燒,又加量,終于出了一身大汗,燒倒是退了,但從床上站起來人就癱在地上了,四肢軟得跟棉花似的。家裡人吓壞了,怎麼治發熱治出了癱瘓?

趕緊往醫院送,又遇到一個年輕的值班醫生,一看癱軟的樣子就懷疑是脊髓出了問題,正開了CT申請單要他們去檢查的時候,值班主任來了,一問情況當時就取消了CT單,馬上去查了個血鉀,一看結果,比正常人低多了。正常人的血鉀是3.5~ 5.5亳摩爾/升,他才1.5亳摩爾/升。這才知道,問題出在他的大汗淋漓上,是出汗造成的“低鉀血症”,馬上靜脈補鉀,人立刻有勁兒了,癱瘓的症狀全部消失,家裡人這才松了一口氣。

鉀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雖然微量,但能決定生死。我遇到過一個病人就是缺鉀,之前是因為腹瀉,有點脫水,往醫院走的路上,過馬路的時候突然不能邁步了,腦子很清醒,但就是身體是軟的,像癱了一樣。開到眼前的車一點準備都沒有,差點撞上,邊上的人把他擡過了馬路,送到醫院,發現也是低血鉀的原因。

鉀能增強人體神經和肌肉的興奮性,能維持神經和肌肉的正常功能,它充足的時候,人就不至于無力,它降低了,馬上就表現出肌肉的酸軟、松弛甚至軟癱,尤以下肢最為明顯,稱“缺鉀性軟癱”,那個過馬路過程中突發的癱瘓病人就是一個典型。嚴重時,還會影響到呼吸肌、心肌,引起呼吸肌麻痹,呼吸困難以及嚴重心律失常,隻要發現及時,診斷清楚,治療起來很簡單,靜脈補鉀就可以了。

俗話說“血汗同源”,《靈樞》也說“奪血者勿汗,奪汗者勿血”,意思就是強調,已經出血的人,如果治療的話是忌汗的,而出汗很多的人,也不需要用放血療法。因為無論是汗還是血,都會帶走身體的能量,也會帶走血鉀,使人處于虛弱狀态,是以不能重疊地損失。

如果出大汗或者拉肚子到脫水時,雖然沒到軟癱的地步,但人會覺得一點力氣都沒有,如果是孩子,可能更危險,會因為脫水而危及生命。這時候如果想馬上起效的話,應該直接沖服一種“口服補液鹽”,藥店也有賣的,裡面含有很關鍵的電解質如鉀、鈉和葡萄糖,喝了可以直接入血,很快就能改變疲憊無力的狀态,然後再根據體質進一步用中藥補養。

同時,大量出汗後不要馬上喝過量白開水或糖水,而要喝些果汁或糖鹽水,特别是橙汁,補鉀最快,茶葉也含鉀,是以夏天喝茶解暑,也就是防止出汗導緻血鉀過分降低,水果中的香蕉也含有豐富的鉀。

當這一切非常情況平穩了,就該吃“生脈飲”把出汗造成損失的氣補回來了,否則人會就此虛下去。

唯一能在夏天吃的補藥

那個容易出汗的退休教師,其實應該在夏天剛開始的時候就吃生脈飲,就不至于大汗淋漓,導至血鉀丢失了。生脈飲由三味藥組成:人參、麥冬、五味子。

人參是補氣的,麥冬補陰,五味子是酸味的,中藥裡酸味的藥都有收斂的作用,可以收斂被汗耗散的心氣,在“開源”的同時“節流”。孫思邈在他的《備急千金方》中,就對生脈飲中的五味子特别推薦:五月用五味子養心氣,因為五月屬于火,屬于心,心氣容易耗散。别小看這三種藥組成的小方子,現在由它提取出的靜脈注射液,是可以用來治療休克的。

很多人可能不了解,覺得夏天不能吃補藥,補藥會“上火”。這種觀點隻說對了一半,關于補養季節的完整觀點是“春夏養陽,秋冬補陰”。就是說,春夏還是應該吃補氣藥的,到了秋冬才适合吃補血、補陰的藥。為什麼呢?

首先因為補血的藥都是滋膩的,如阿膠、熟地黃之類的,如果是個胃口本身就不好的人,即便是秋冬也不能随便吃,至少要在舌苔很幹淨的前提下;如果舌苔還很厚,那先要吃幾天二陳丸,把胃腸打掃幹淨,把消化系統調理好,否則吃了也吸收不了。

為什麼到秋天以後就可以吃這麼不好消化的東西呢?因為秋天是封藏的季節,陽氣也藏了起來,人體的陽氣主要分布在體内了,是以秋天、冬天容易感冒,因為陽氣顧不上外邊了;但是秋、冬天人的食欲往往會好,因為藏在裡面的陽氣幫助了消化功能。是以,可以在這個時候開始吃補血、補陰的藥了。就像我們看到的樹木一樣,秋冬季節會進行休眠期的灌溉,就是要利用陽氣内藏的季節,把體力補足。

等待來年開春、夏天的時候,人體的氣血主要都集中到體表去了,身體裡面是空的,是以夏天的時候很少感冒,但胃口一般都不好,甚至會出現“苦夏”。而且腹瀉、腸炎容易在夏天發生,因為内裡氣血不足,沒能力消化食物,稍有不慎就會帶來不适。

這時候,氣血也是最容易耗散的,因為它們就浮在表面,很容易被炎熱消耗,是以夏天的補養也非常重要,而生脈飲是唯一一個可以,而且也應該是在夏天吃的補藥。特别是氣虛體質的人,這種人不僅夏天愛出汗,而且冬天還怕風,也特别容易感冒,種種征象都是因為氣虛不能固護體表造成的。

即便沒有出汗的問題,但有心律失常的問題,這種人很常見于女性,本身就很瘦弱,有氣無力的,檢查心電圖的話可能是“窦性心律失常”,或者是有“傳導阻滞”。不管哪種,在犯病之後人都會變得很虛,腰都直不起來,總覺得氣不夠用,像“捧心”的西施一樣柔弱,這就是典型的氣虛。而這種虛反過來也加重病情,結果形成惡性循環,氣虛和心律失常互為因果了。這個時候,生脈飲就很合适,補足了的心氣才能震懾住失常的心律,才能打斷這個惡性循環。

對于氣虛體質、容易出汗、容易疲勞、有氣無力的人,有兩個藥是需要經常吃的,一個是生脈飲,一個是玉屏風散,在藥店裡賣的叫玉屏風口服液。

生脈飲是用于被炎熱的夏天或者勞作之類消耗氣血之後,對身體的補充的;玉屏風口服液适合在立秋之前開始吃,因為秋天之後,人體的毛孔要逐漸關閉以防止寒邪的侵襲,這個時候再擋上一道“屏風”就更安全了。

這個藥也很簡單,也是三味藥,黃芪、白術、防風。前兩味都是補脾肺之氣的,防風有抵禦風邪侵擾的作用,結合在一起就是幫助那些很容易感冒的、表氣虛的人,在體表之外樹起一個有保護作用的“屏風”,一來能防止過多地出汗,防止陽氣再被消耗,二來提高身體的禦風抗寒能力,也就是提高身體的免疫力。是以,當流行性感冒之類的傳染性疾病發生時,對那些平時就很容易感冒的人來說,用“玉屏風”的價值遠在一般的疫苗或者抗病毒藥物之上。

夏天唯一能吃的補藥:防猝死,防元氣耗散,治低血壓、能急救...

你可以自制的生脈飲

中藥裡叫“參”的很多,但真正有補氣作用的是人參、西洋參、黨參、太子參。

人參的作用最強,但是用起來有禁忌,稍微有點熱象的都不适合,陰虛的人或者是氣陰雙虛的人,服用就更加危險,有進一步傷陰的可能。需要注意的是,現在的生脈飲裡一般用的都是人參,如果熱象很明顯,比如舌頭很紅很瘦,最好吃自制的生脈飲,就是用西洋參、麥冬、五味子各10克,自己煎湯喝。用西洋參代替中成藥裡的人參,因為西洋參性質平和,能兼顧氣陰雙方,甚至可以清虛火,即便在夏天也适合用。

西洋參也可以單獨吃,雖然沒有斂汗作用,但仍舊可以補氣陰。現在的西洋參有片狀、有整參,片可以直接用開水沖泡,像喝茶一樣喝到水中沒有參的味道了把參片嚼碎吃掉。

如果是整參,最好是隔水蒸:将西洋參放在小碗中,用水沒過,再将碗放在蒸鍋中,在鍋中加水,蒸至西洋參質地變軟,之後喝掉參水,再用開水再次沖泡,待水中沒有參味之後,嚼服參身。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沖泡還是蒸,放參的碗或杯最好都用蓋子蓋上,避免參的成分随蒸汽揮發,這樣更能儲存西洋參的藥效。

還有一個參叫“太子參”。現在有個詞叫“山寨”,就是說一個正品出來之後,有人模仿。太子參就是西洋參的“山寨版”,因為太子參可以益氣生津,屬于陰陽都兼顧了的補藥,隻是整體的力量肯定比西洋參弱了,但價格便宜,也是有效的替代品,用它自制生脈飲的時候,劑量要加大,可以是太子參30克、麥冬15克、五味子10克。

服用方法

生脈飲是口服液,配制成液體也是為了吸收快。正常是一天兩次到三次,每次一支,飯前服用。如果這個人虛得明顯,可以适當加量,每次可以加到兩支。

中醫有“蘿蔔反人參”的說法,因為蘿蔔是破氣消滞的,而需要吃人參的人一般都是氣虛,正常人吃起來沒什麼的蘿蔔,氣虛的人吃了卻可以克住他們原本已經很虛弱的元氣,為此才不讓蘿蔔與人參同時吃,不是有什麼化學反應,而是消除了人參的補益之氣。吃生脈飲的人也有這個問題,他們同樣是因為氣虛,是以在飲食方面,蘿蔔盡量少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