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農村新型養老模式,代替養兒防老、抱團養老和養老院,國家支援

作者:老農談三農

農村過去的傳統養老模式是“養兒防老”,是一種根深蒂固,流傳廣大,深入人心的養老方式。

随着上一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大陸進入了全面的深化改革,使大陸的經濟得到了非常快速的發展,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農村大量的農民,随城市經濟發展的需要,大批量的農民放下承包的農田耕地,離開了農村,離開了故土,去城市裡打工和生活。

這些農民不僅離開了承包土地,還離開了生他養他的父母,讓他的父母成為空巢留守老人,孤獨地留在老家,孤苦伶仃地種着耕地艱難地生活着。

農村新型養老模式,代替養兒防老、抱團養老和養老院,國家支援

他們這些老人,因自己的年齡一天天地老去,子女長期不能留在自己的身邊,都是靠子女在城裡打工的錢,帶回一部分,供給老人日常生活的需要,吃着自己生産的糧食,而生活着。

這種養老方式,叫做“居民養老”,既靠子女們提供養老的資金,又靠自己自力更生,而生活下去。

這種養老方式,随着經濟快速的發展,社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農村人進城打工的經濟壓力加大。

如他們逐漸想融入城市社會,就需要買房買車,他們手裡打工的錢不夠,為了買房買車在城市裡有生存空間,能夠在城市裡生活得更好,就必須依據國家政策,借來房貸車貸。

農村新型養老模式,代替養兒防老、抱團養老和養老院,國家支援

這樣一來,每一個月他們要從工資裡拿出一半的錢來支付房貸車貸,并且這個時候,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費用也逐漸提高,孩子的培養撫養費用,家人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費用,都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

這樣一來,這些農村進城務工的農民,在城裡生活費用高,自己都是“泥巴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哪有能力和精力,照顧農村老家父母的生活和養老問題,是以,農村老人的“居家養老”的養老模式,無法持續下去了。

這個時候,農村又有一種新型養老模式,正在形成,農村“養老院”養老的形式出現了。

這種養老模式,有兩種現象出現了,一是國家對農村無依無靠的孤寡老人,由國家供養,可以有條件進養老院養老。

農村新型養老模式,代替養兒防老、抱團養老和養老院,國家支援

另一種是農村家庭經濟條件好的老人,有經濟實力進入養老院養老,而子女沒有足夠的時間來陪護老人,這種養老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進入養老院的老人,有足夠的資金供老人養老,是以,對普通缺少養老資金的老人是望塵莫及的,無法進入養老院養老。

而現在這個時候,農民老人除了養兒防老,居家養老,和進養老院養老以外,再沒有什麼好的養老方法了。

農村老人,在這個時候,養老問題真的成為一種社會的大問題,因些絕大多數農村老人,無論身體怎樣衰弱,無論七老八十歲了,仍然還要下地幹活,土裡刨食,結合城鄉老人每月能領到100多元的養老金,艱難地生活着。

這些老人,由于自身各種能力的衰退以後,需要有人來照顧自己日常生活,子女長期不在身邊,養老院沒有經濟條件,居家養老資金不夠,他們的養老将何去何從?

農村新型養老模式,代替養兒防老、抱團養老和養老院,國家支援

在萬不得已的時候,農村這些就近生活在一起的老人,隻有采取抱團取暖,由原來的一男一女老人,搭夥過日子開始,逐漸開始進行,興趣愛好相近,沒有彼此在生活中出現的各種沖突的老人,自願組合在一起生活。

現在農村人家的房間都非常多,非常寬廠,這些一起相處比較融洽的老人們,便自願地組合在一起,住進空閑房子多的老人家裡,自帶生活物資,有時合夥做飯,有時分爐做飯,生活費用都采取AA制。

他們生活在一起,無論男女,在日常生活中,都是互相幫助,互相照顧,特别是在有老人生病的時候,其他的老人将會前來照顧,若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在村幹部的倡導下,老人們都會伸出援助之手,照顧老人走完最後一程。

農村新型養老模式,代替養兒防老、抱團養老和養老院,國家支援

這些老人由“抱團養老”,到“集衆養老”,不靠子女來養老,不靠養老院來養老,不能自己居家養老,隻有采取這種集衆養老,後來人們又叫做“集體養老”,或者“社群集體養老”的新模式。

這種新型養老模式,國家是大力支援的,社會是認同的,是完全發揮老人自身的力量,不需要國家和社會,包括老人的家屬,可以在老人原來的基礎上,不需要增加任何經濟費用和人力資源,就能實作這一“社群集體養老”的。

農村新型養老模式,代替養兒防老、抱團養老和養老院,國家支援

大家對農村老人的新型“社群集體養老”的模式贊成嗎?請在留言區裡交流讨論一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