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博物館之城 納一城錦繡

作者:黃河新聞網呂梁頻道

在“5·18國際博物館日”,太原市博物館、晉祠博物館被正式評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太原市屬一級博物館,從“0”變“2”,不僅是量變,更是質變。太原市現有市屬一級博物館2座、省屬一級博物館3座,是山西一級博物館數量最多的城市,實作了一級博物館引領建構博物館之城質的有效提升。

對望時空,一眼千年

 博物館是奇妙的地方,像曆史文化的“投影機”,也像當代文化的“發聲器”。它傳承文明,也展示時光,過去、現在、未來凝于一物一瞬,一眼千年。穿越流光,陳列的文物寫滿長長的故事,帶着人類文明前行的印迹。

  假日的太原市博物館,市民遊客絡繹不絕。在基本陳列展廳,幾組家庭跟随講解員打卡代表性文物,孩子們手持“博物館尋寶記”手冊,邊參觀邊識寶。佟冠霖小朋友是個小文博迷,不僅體驗了琉璃瓦當制作,還與媽媽一同尋寶,“我們解鎖了最新出爐的博物館尋寶記,成就感滿滿。”

  作為太原市唯一的綜合類博物館,太原市博物館擔負着太原地區文物的征集、收藏、修複、研究、陳列展覽和社會教育。館藏文物5萬餘件,數量龐大、種類豐富,有陶器、瓷器、玉器、青銅器、書畫、家具等10餘類。

  藏品以大量反映太原地方曆史文化的文物為特色,其中,涵蓋大批太原本土考古發掘文物,春秋趙卿墓、北齊婁叡墓、北齊徐顯秀墓等聞名全國的太原地區重大考古發現的出土文物,在市博都能“相逢”,文物級别高,極富地方特色。

  以藏品為基,太原市博物館精品展覽有10餘項,其中,基本陳列“錦繡太原曆史文化展”展出文物1000餘件,用考古和藝術講述太原故事,透過文物梳理一座城市的發展脈絡。該展入圍第十九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緻力于教育和研究”,凸顯博物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功能。

  在研究領域,太原市博物館的研究課題推陳出新,包括“太原盆地史前遺址的空間分布與地理環境研究”“新時代我市博物館文物活化及利用專題研究”“太原市博物館館藏珍貴文物數字化保護項目”“太原市博物館沉浸式互動體驗項目”等,通過研究,更好地讓文物說話,讓曆史說話。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過去3年,太原市博物館參觀人次達110餘萬,這裡成為“第二課堂”,線上線下500餘場活動受到大朋友小朋友的歡迎。李蔓靈是位教育工作者,業餘時間喜歡泡博物館,“我們的節日”、文博講堂、探秘考古·解密文明、對望時空·探訪古人、太原記憶等市博的活動,她參加過多場,“一群喜好相同的人,在一個空間裡共同探索一項熱愛的事,是很愉快的體驗。通過不同主題活動,走進曆史,親近文化,知道我們從何處來,又曾經過着怎樣的生活。”

  孩子們的活動幾乎是量身定做,兒童劇場類沉浸式參觀、暑期小小講解員、錦繡太原研學、流動博物館進校園等,以小朋友喜愛的方式,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文物走下展櫃成為身邊熟悉的“這一個”。家長們表示,博物館裡研學,兼具趣味性和互動性,孩子很喜歡,了解文物前世今生的同時,還激發了對博物館和曆史文化的興趣。

晉陽文化,萬古一脈

 曆史文化遺産,不僅生動述說着過去,也深刻影響着當下和未來。博物館,成為文物活化利用的最佳場所。

  我市傾力建設博物館之城,深入挖掘文物背後蘊藏的深厚文化,打造經典、智慧、群衆、革命四個博物館,提升晉陽文化、三晉文化、中華文化影響力和感召力。晉祠博物館,就是經典博物館的代表。

  “三晉之勝,以晉陽為最;而晉陽之勝,全在晉祠。”晉祠博物館,得晉陽文化的豐潤滋養,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走進晉祠,古建園林、雕塑壁畫、碑刻楹聯融于一體,詩詞歌賦、名人典故、傳說逸事交相輝映,自然山水與人文景觀和諧完美。

  今年“五一”假期,10萬人次參觀晉祠,在排隊進入時就感受到晉祠的“心意”,講解員拿出“絕活”,特色文化演出、舞蹈表演等,讓遊客心頭如清風拂過。宋塑侍女款款走來,翩翩舞姿展現晉陽的獨特魅力。原創話劇《唐風晉韻話晉祠》,以晉祠曆史和傳說為藍本,回眸晉祠千年,探源三晉文化。百人古筝表演,再唱《上春山》,樂曲悠揚,歌聲喜樂,古老與現代、傳統與創新碰撞交融。多樣的文化選擇和給養,遊客其樂融融。

  晉祠博物館基本陳列“萬古一脈”,是全國首個在古建園林内制作的基本陳列,以山的守護和水的滋養為線索,從對物的解讀出發,闡釋千年文脈傳承。展覽和不可移動文物實體結合、創新運用多媒體、活态演繹民俗傳說等,形成氣韻獨特、回味悠長的展示風格。“萬古一脈”被評為2023年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推介項目。

  文化遺産“活起來”,才能更好地貼近和服務公衆。晉祠博物館連續開展“晉心遠揚”晉祠文化遺産傳承及旅遊體驗綜合項目,推出豐富的專題活動。體驗節日習俗、演出特色節目、深度研學、國風文化節等,為熱愛傳統文化的青少年提供了舞台,參與度和體驗感絕佳,文旅融合亮點不斷。2023年,“晉心遠揚”項目獲評“2022全國十佳文化遺産旅遊案例”,為山西唯一。

  加強文物保護和利用,加強曆史研究和傳承,才能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晉祠博物館儲存着大量珍貴古建、古樹名木,是晉陽文化上溯西周的唯一載體,也是三晉文脈綿延傳承的實物孤例。學術研究為重中之重,晉祠博物館出版專著數十部,包括館藏文物、不可移動文物、周邊曆史傳說、名人雜記筆記等,同時啟動晉祠學研究,以新視角、新途徑搭建晉祠學知識體系。

館城融合,人人共享

  “太原城太原城,錦繡太原太原城。博物館博物館,今天數數博物館。啥了?數數太原博物館……來哇,打卡百座博物館之城!”一段太原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玉偉盤點博物館的視訊,把太原101座博物館推介給大衆,以小短句配合方言,如數家珍,朗朗上口。

  網友紛紛點贊,“趣味性好強啊。““我一個太原人都不知道有這麼多博物館,慢慢逛起來。”“真擰了嘛。”……太原掀起一波波文博遊熱潮,“五一”期間,70多萬人走進我市文博場館,在厚重曆史和瑰麗文化中感覺太原錦繡。

  随着晉陽古城考古博物館的開放,太原市擁有了101座博物館,包括備案博物館41座、類博物館60座,每5.4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

  5000多年的文明史,2500多年的建城史,賦予太原獨特的文化風貌,積澱了深厚悠久的曆史文明。太原現存各類不可移動文物2237處、各類館藏文物18198件(套),豐厚的曆史底蘊、先行的政策引導、數量與品質并進的博物館,是太原建設博物館之城最自信的源泉。

  在太原曆史文脈及現代城市定位的基礎上,結合太原藏品資源、文化特色和群衆需求,我市建立了特色鮮明、脈絡清晰、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的現代博物館體系。

  打造經典、智慧、群衆、革命四個博物館,形成特色博物館叢集,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建設“館城融合,人人共享”的博物館之城。

  以太原市博物館、晉陽古城考古博物館、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為主線,建設一批再現太原曆史文化脈絡與城市文明發展曆程的标志性博物館,完善曆史類博物館體系建設,全面展示晉陽文化特色。

  以晉祠博物館為龍頭,山西晉韻磚雕藝術博物館、古建築博物館等為補充,打造古建築系列博物館,從太原古建珍寶、古建制作工藝等方面,系統展示古建魅力。

  以晉商博物院為核心,亨升久舊址博物館等為補充,打造晉商系列博物館,展示晉商文化。

  以太原兵工廠博物館為主線,各重型工業工廠展示館為補充,深度展示太原特色重工業遺産。

  科技推動文物保護利用,賦予文化遺産全新生命力。5月11日,“中華文化走出去”重點項目“美成天龍”——天龍山石窟數字複原國際巡展,赴希臘古城,向世界展示天龍山石窟藝術的輝煌瑰麗。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晉陽古城考古博物館,從“國保”實物樣本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基因和元素,以數字化技術打造多個沉浸式體驗場景,讓文物更鮮活可觸。

  我市博物館奇妙之旅繼續前行。晉陽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一期,将在年内建成開放,打造集考古研究、遺址保護、文化宣傳、生态觀光于一體的現代化大遺址公園,展示晉陽風華。鎮城仰韶文化遺址現場複原展示,也在進行中,凸顯“九朝古都”曆史文化價值,推動博物館融入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涵養太原城市底蘊。

  博物館,是“錦繡太原城”的曆史見證和重要支撐,集中展示考古研究成果,透過文物講述晉陽曆史文化。建設博物館之城,曆史流脈明晰可辨,文化衍變生動可感,活化利用好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産,探尋城市文明之源。

記者:陳辛華

來源:太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