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說的話你還信?
油電之争的話題從不缺乏關注度。燃油車和新能源車誰勝誰出如今尚未見分曉,但業内不少專業人士已輸出觀點。
3月份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在提到新能源汽車安全性問題時表示,“燃油車自燃率要高于新能源車。”
該觀點一出質疑聲滿滿。原因是當時PPT展示的燃油車自燃率高于新能源車的資料存疑,不夠有說服力。
時間過去不到兩個月,又有一位專家輸出了新的觀點。福州大學校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福州大學新能源汽車與智能控制團隊負責人林歆悠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在接下來的兩到三十年内,随着替代技術的成熟和相關政策的推動,燃油車将逐漸退出市場。但内燃機作為一種成熟可靠的驅動系統,仍然會有一定的市場空間,呈現多種驅動技術類型并存的局面。”
這相當于宣告燃油車的si忘日期了,看到這個觀點,很多網友瞬間破防了。評論區湧現出一大波燃油車愛好者,他們表示,“隻要有油車,堅決不買電車”;
“騎兩輪電動車跑遠一點掉電了就不敢跑太遠。後來買了機車就沒有裡程焦慮了”,暗諷新能源車仍存在續航焦慮問題。
還有人調侃這是(專家)愚弄人的言論。“疫情後人間清醒了,都有了自己的獨立思考,絕不會像前幾年一樣受任何人的愚弄擺布”。
網友們思路清奇,腦洞極大,紛紛在為燃油車正名。如今國内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已經到了強勢增長的階段,甚至已經對以燃油車為主的合資品牌,造成了威脅。合資品牌在市場上逐漸喪失統治地位。
據工業和資訊化部官網消息,2024年4月,大陸汽車産銷分别完成240.6萬輛和235.9萬輛,同比分别增長12.8%和9.3%。
其中,新能源汽車産銷分别完成87萬輛和85萬輛,同比分别增長35.9%和33.5%;1-4月,新能源汽車産銷分别完成298.5萬輛和294萬輛,同比分别增長30.3%和32.3%;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達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32.4%。
國内主流合資汽車排名情況顯示,一汽-大衆同比下跌15.6%,上汽大衆同比下跌21.7%,廣汽豐田同比下跌32.1%,東風日産同比下跌9.6%,一汽豐田同比下跌31.3%。
反觀新能源車企,比亞迪同比增長31.1%,市場佔有率占比16.6%,是南北大衆的1.2倍,豐田的2.5倍。
可以說,國内新能源汽車的強勢崛起,擠壓了燃油車的生存空間,燃油車被替代隻是時間問題。從近幾年看,很多廠商已經計劃全面轉型新能源,甚至跟随市場變化将熱門經典車型推出插混/增程動力版本進行過渡。
例如,東風汽車未來三年投入超600億投放新能源産品加速新能源轉型;吉利在2023年就已經完成向新能源轉型的基礎性投入和生态建設。帕薩特、雅閣等車型也推出了PHEV版本可選。
如今廠商在順應新能源發展潮流轉變戰略,那麼未來的趨勢已經很明朗。自主品牌全面新能源化,燃油業務為主的合資品牌如果不跟随主流,那就要面臨被市場邊緣化的命運。
關于動力電池技術,專家提到,國内固态電池的發展及車企的相關動作呈現出顯著活躍态勢。國内電動汽車銷量增長推動了高性能電池技術,尤其是固态電池的需求。
而對于固态電池是否是電動汽車動力源的“終極技術”,分析指出這種說法過于超前。目前車企如廣汽所宣傳的固态電池,實際上屬于半固态或準固态。技術上并不完全符合不含液态電解質的純固态電池定義。
目前半固态電池能量密度基本達到350Wh/kg至400Wh/kg,且尚未大規模商業化。而全固态電池能量密度要在500Wh/kg以上。
是以新能源車企要研發純固态電池,還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成本,突破技術挑戰。如今國内動力電池大廠甯德時代、比亞迪已紛紛宣布固态電池量産計劃。後續固态電池在實際中的推廣和應用表現如何還需時間來驗證。
總而言之,在目前的發展趨勢下,燃油車逐漸退出市場已經大勢所趨,可能在時間的問題上争議性較大。另外,汽車動力技術路線不是單一的方向,最終都會形成多元化。純電、插電,包括氫能或在未來的汽車市場中實作共存。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圖檔源自網絡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衆号聯系
如需轉載請向本公衆号背景申請并獲得授權
法律顧問
北京市炜衡(福州)律師事務所 賴成龍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