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系再好,去别人家做客時,也不要帶這3樣東西,尤其是第二種

作者:紫翹
關系再好,去别人家做客時,也不要帶這3樣東西,尤其是第二種

《禮記・曲禮上》有言: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

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一段深厚的友誼,需要長期經營才會維持下去。

與人來往之時,有禮有節,禮數周全,才是處好關系的關鍵。

與任何人交往,情字固然重要,但禮字必須當先。

無論關系再親密、不分你我,都需要用心呵護才能長久。

當上門去别人家做客時,盡量避免帶着三樣東西,切記關系再好也不行。

關系再好,去别人家做客時,也不要帶這3樣東西,尤其是第二種

不帶挑剔,多多點贊

古語曾說:

“客随主便。”

能參加朋友的家宴,也是對一個人最高禮遇。

隻有重視你、認可你的朋友才會想着帶你回家做客。

唯有尊重主人家中的生活,才不辜負他們一片真情。

切忌去别人家做客時評頭論足,挑三揀四而惹人生厭。

看到一位網友分享:

她跟同僚外出辦事,回去的路上換了路線恰巧路過她的新家。

于是邀請同僚去家裡做客,順便吃個便飯。

不曾想,同僚剛一進門就開始對她的新家指手畫腳。

什麼牆布顔色太暗、地闆磚顔色過時,洗手間太小……完全不把自己當外人。

到了飯點,網友客氣地說道:

“臨時邀請,沒有事先準備,就隻有家常菜了。”

同僚毫不客氣的說道:

“平日裡大魚大肉吃多了,換換口味也行。”

事後網友郁悶地抱怨道:

“雖然不清楚他說的是不是真的,但我的心裡很不舒服。”

關系再好,去别人家做客時,也不要帶這3樣東西,尤其是第二種

在我們生活當中,往往越沒有本事的人越喜歡對他人評頭論足,指指點點。

正所謂:

“禮者,敬人也。”

在别人家做客,最主要的是把他人的付出看在眼裡,進而把對方的真心重視。

隻有擺正自己的位置,收起伸出的食指,才能放下當過來的姿态。

别人的家裡,不是你可以炫耀的地方,更由不得你随意踐踏。

在律政職場國内首家真人秀節目《令人心動的offer》中,帶教律師任律無論北大世家的出身,還是國内頂級律所合夥人的身份都是自帶光環的。

但是在他身上卻看不到一點優越感。

當實習期快結束之時,實習生黃凱想親手在宿舍做頓飯感謝任律。

任律接受邀請後,欣然前往黃凱宿舍,到達時黃凱正在廚房忙得熱火朝天。

任律毫無老師的架子,看此情景,他也挽起袖子幫忙洗菜,擇菜。

吃飯的時候,任律也是對黃凱的手藝贊不絕口,吃飯間隙還關心着黃凱的生活,房間彌漫着溫馨和諧的氣息。

現實生活中,越是無知的人,越喜歡别人面前展現自己的優越感;

内心越是豐盈的人,越懂得謙遜溫和、待人接物。

生活當中,每個人的生活條件各不相同,家庭狀況也千差萬别,但無論生活多麼優渥,都不是挑剔别人生活的借口。

事實上,大部分人都是花了很多時間,耗費許多精力才有眼前的一切。

很多事雖然無法感同身受,最起碼也要學會尊重别人的生活。

生活當中,贊美的話要多說,挑剔的話要少說。

隻有懂得感恩與欣賞,才會建立深厚的友誼,進而有更寬敞的人生之路。

關系再好,去别人家做客時,也不要帶這3樣東西,尤其是第二種

不帶是非,出言有尺

老人常言:

“是非隻因常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往往災禍隻因一時好奇的窺探,或是一兩句閑言碎語。

關系再好,去别人家做客時,也不要帶這3樣東西,尤其是第二種

出門在外,不關自己的事情最好少點打聽,更不要肆意發表意見。

徐志摩跟梁實秋兩人相識于工作。

因二人有着共同的文學愛好,便慢慢熟絡起來,兩人經常在彼此家中做客。

後來徐志摩離婚,引得身邊許多同僚朋友的關注。

有八卦的同僚找到梁實秋,知道他們關系好,想通過他打聽徐志摩的私事。

甚至鼓動他說:

“你倆關系這麼要好,他有事肯定瞞不了你!”

梁實秋卻三緘其口,仍然跟徐志摩跟往常一樣相處,從不提離婚之事。

但他越是平靜,同僚越不肯罷休,三番五次糾纏讓梁實秋惱怒。

他義正言辭地拒絕同僚,并跟他斷絕了往來。

後來徐志摩聽到了此事,為朋友的真誠頗為感動,他們的友情也愈加深厚。

曾讀過這樣一句話:

“如果我們要做朋友,那就得約定好,别打聽彼此的事。”

每個人都有難以言說的秘密,作為朋友不打聽、不宣揚是對彼此的尊重。

朋友之間相處,可以互相關注,但一定要掌握尺度。

正所謂: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唯有守住自己的嘴,才能守住說話的邊界,如此才會讓福報如影随形。

關系再好,去别人家做客時,也不要帶這3樣東西,尤其是第二種

不帶自來熟,行止有度

古語有言:

“入虛室,如有人。”

關系再好,去别人家做客時,也不要帶這3樣東西,尤其是第二種

即便身處一個沒人的地方,行為也要像有人一樣自我限制。

在跟他人相處時,即使在親密的關系,也要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

作為客人的一言一行,都需要自我限制,以免有冒昧的舉止而惹人生厭。

朋友小妍就分享過她跟鄰居婷婷之間的故事。

小妍跟婷婷不僅是鄰居關系,兩人還是同僚。

婷婷的丈夫在異地上班,周末都是婷婷一個人照看孩子。

有時婷婷有事,就會把孩子寄放在小妍家,讓小妍幫忙看管。

有時婷婷顧不上做家務,小妍也會搭一把手。

但這樣一來二去,婷婷不僅沒有感謝小妍,反而認為理所應當、得寸進尺。

有時小妍給家裡買的好東西,她碰見就會帶些回自己家,有時她還讓小妍給自己孩子洗衣服。

一次小妍的女兒不願意,婷婷不僅破口大罵,還怪怨小妍的姑娘不懂事。

與人相處,最重要的就是守好邊界。

遇到不知分寸的人,隻會消耗你的善良。

往往恰到好處的分寸才最讓人舒服,适度的留白才會讓情感最持久。

以善良之心待人,不逾矩,不強迫,才可以讓關系愈加醇厚綿長。

孟子有言:

“仁者夫妻,有禮者敬人。”

親朋好友之間的往來,最珍貴之處在于那份内心的珍惜與深情。

無論到家做客還是人情往來,我們在承他們情的同時要感念恩情。

少訴煩惱是維護交往的基礎,不去挑剔會拉近彼此的距離,忍住好奇可以捍衛對方的領地。

看似不起眼的舉動,都傳遞着你給對方的尊重,同時也見證了你的人品。

一個高情商的人,在與人相處時會時刻保持對他人的善意。

去别人家做客,請帶上良好的修養,出言有尺,行為有度。

如此才可以在你往我來中,使感情細水長流。

作者 | 紫翹·清風

圖檔 | 紫翹·攝影愛好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