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後一個“大圓桶”,安裝完成

作者:浦東釋出

近日,随着最後一個“大圓桶”到達指定位置并下沉到位後,中交三航局承建的小洋山北作業區工作船碼頭工程30個新型桶式基礎結構全部沉放完成,這是小洋山北作業區工作船碼頭項目自2023年7月15日首個桶式基礎結構完成安裝後,安裝的第30個也是最後一個,标志着小洋山北工作船碼頭“大圓桶”基礎結構全部安裝完成。

最後一個“大圓桶”,安裝完成

小洋山北作業區整體拟建設7個7萬噸級和15個2萬噸級集裝箱泊位,同步實施相關配套工程,設計年通過能力1160萬标準箱。工作船碼頭工程是小洋山北作業區首個動工的先導項目,建設内容為碼頭岸線長度618.3米,碼頭建成後兼具防波防浪功能,可供海事、引航、拖輪、船舶污水收集船等輔助船舶的靠泊作業。

最後一個“大圓桶”,安裝完成

項目團隊考慮到施工區域為小洋山北側外海海域,水文氣象條件惡劣,為了保證碼頭下部結構更為穩固,并最大程度減少對施工海域的污染,項目團隊創新性地使用了桶式基礎結構與砂樁複合地基相結合的組合方式,構造了一種可在軟土地基中使用的全新的碼頭結構形式。相比傳統重力式碼頭,使用自重高達5000噸的預制成型桶式基礎結構作為下部結構,能更好地抵禦橫流高流速的海浪,且在工藝流程中沒有抛石基床,工序更加清晰,也更為綠色環保。

最後一個“大圓桶”,安裝完成

國内首創,意味着項目建設團隊将面對的是全新的施工工藝和空白的施工資料。三航局小洋山北作業區項目總經理部将新型桶式基礎結構的運輸與安裝立為專項科研課題,在工程建設之前便開展了充分的理論和模拟研究。項目技術團隊充分結合工程與環境特點,在中交集團工程結構重點實驗室康橋試驗基地開展1:10的模型試驗,并最終确定采用無底有蓋的負壓桶結構形式作為桶式基礎結構。碼頭下部結構由30個桶式基礎結構排列而成,單個桶體由上下兩種結構組合而成,下桶為無底薄壁結構,上桶為矩形沉箱結構,最大桶體長40米、寬20米、高26.5米,重達5492噸。

最後一個“大圓桶”,安裝完成

為保證桶式基礎結構預制進度并創造較為順暢的運輸條件,三航局為小洋山北作業區開發“量身定制”了大洋山海工基地,作為桶式基礎結構的預制基地,為後續運輸與安裝帶來便利。在施工過程中,項目團隊始終貫徹“優質工程、綠色工程”理念,聯合三航局技術中心研發的測量定位系統、桶式基礎結構下沉控制系統,可在5公裡範圍内對操作平台實施遠端控制,實時監測桶式基礎結構的安裝位置以及高程變化。而沉放過程中排氣、排水等施工流程,全程無需大型船舶振沉,施工無噪聲,消耗能源少,無環境污染。

據海事部門介紹,施工水域處于開放海域,水文氣象條件較差,桶式基礎結構拖帶、下沉過程中受到橫流影響,容易發生偏移、傾斜,拖帶作業風險高,施工難度大,對安全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該項目開工以來,洋山港海事局持續加強現場監管和服務保障,通過船舶交通管理中心遠端監控與海事巡邏艇現場護航相結合,做到全天候、全時段、全方位的安全監管,多次組織召開施工安全保障協調會,實施船舶檢查并督促整改安全缺陷,派員定期走訪項目部開展安全知識講座和現場應急演練,持續深化與涉水機關的資訊互通、執法關聯、資源共享。

目前,桶内回填和上部結構施工在桶式基礎結構安裝完全後正在有序開展。據小洋山北作業區項目總經理部總經理劉海青介紹,項目技術團隊将進一步收集分析桶式基礎結構施工過程資料,不斷優化細化工藝流程,為後期小洋山北作業區防波堤及接岸結構工程桶式基礎結構施工打下堅實基礎。

小洋山北作業區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洋山國際集裝箱樞紐港區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小洋山作業區幹線集裝箱碼頭的重要補充,其功能定位為江海聯運、沿海支線、近洋航線集裝箱的裝卸與轉運碼頭作業區,同時發展貿易加工及綜合服務等功能。建設小洋山北作業區是推動長三角更高品質一體化發展的重大舉措,對進一步深化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擴大更高水準對外開放具有重要引領作用。

文字:李繼成 楊珍瑩 周燕文 馮楊虹

編輯:王雨濛

* 轉載請注明來自浦東釋出官方微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