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玉溪市江川區通過強化食用菌生産技術教育訓練,搭建供銷服務平台,形成了合作社牽頭、村辦企業領跑、村民跟進的模式,成功打造出一條生産、加工、銷售食用菌的綠色産業鍊,助農增收成效顯著。
在位于江川區九溪鎮矣文村花菇種植基地的半自動化大棚裡,一排排菌菇棒齊刷刷撐起一把把“小傘蓋”,大朵大朵的花菇在基質上昂首挺立,驕傲地向人們展示着自己的漂亮的紋路。種植戶普仕紅告訴記者,花菇屬于香菇的上品,也被稱為“山珍”。
前兩年,普仕紅通過參加教育訓練,掌握了花菇的培育方法,後來種植了兩畝花菇。“農大、農科院的都會過來和我們交流,我們已基本掌握了技術,不施化肥農藥,種出來肉質厚、比較爽口,一畝的産量可以到四噸左右,畝産值約十萬元。”普仕紅說。
花菇産業激起了矣文村産業發展的一池春水。花菇采摘後,村辦公司會以統一價格收購,品質好的制作成幹菇進行銷售;品相相對較差、不适合制作成幹菇的,送到村裡的香菇醬加工廠加工;廢棄菌棒和基質原料作為有機肥傳回到農田,實作資源循環再利用。最終,形成以“種菇—堆肥—種植有機食品”為主體的循環産業鍊條,保護生态、改良土壤、助農增收。
鄉村産業發展需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激發強勁内生動力。矣文村通過“合作社+公司+農戶”抱團發展,實行“統一提供菌種、統一提供養料、統一提供技術、統一加工、統一價格收購、統一銷售産品”的全程經營管理模式,實作合作共赢,并引導企業采取花菇基地務工、村内務工、兜底管理等模式,把當地群衆嵌入菌菇産業鍊。
矣文村黨總支書記劉紅偉介紹,矣文現在有花菇種植戶30多戶,通過線上線下将新鮮的、幹品、花菇醬料銷往全市、全省各地。目前共種植20畝花菇,可實作年産值200多萬元。“下一步将做好深加工,強龍頭、補鍊條、興業态、樹品牌,增強鄉村振興的内生動力。 ”劉紅偉說。
雲南網記者 浦美玲 通訊員 龔怡溪 史敏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