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科學院苟利軍:相信地外生命存在,火星最有希望

作者:琦仔聊科技

宇宙浩瀚無垠,人類對于太空的探索一直沒有停止過腳步。在2024年5月17日搜狐科技年度論壇上,中國科學院研究員苟利軍發表了題為《群星都是我們的世界》的演講,闡述了他對地外生命存在的信念,以及對火星生命可能性的展望。讓我們一起來探讨人類尋找外星生命的征程。

中國科學院苟利軍:相信地外生命存在,火星最有希望

人類對生命起源的終極追問

"我們是否是宇宙中獨一無二的存在?"這是人類自古以來就一直在追問的一個終極命題。自古希臘時期起,人們就開始思考地球之外是否還有其他世界,也就是所謂的"多元宇宙論"。而到了17世紀,伽利略用望遠鏡觀測到土星的環以及木星的衛星體系,讓人認識到宇宙中存在着與地球迥然不同的天體。直到20世紀中期,仍有部分科學家堅持認為,地外生命的存在應該是不可能的。

但是近幾十年來,天文學和生命科學的飛速發展,極大推動了人類對外星生命的探索。比如1995年發現了第一顆類地行星,2015年更是發現了距離地球最近、宜居的類地行星"阿狄斯角"。而在2022年2月,NASA的新視野号探測器首次拍攝到了"阿狄斯角"的真實照片。

除了尋找類地行星,人類同樣在太陽系内外都開展了廣泛的生命探測。不論是在火星探測車上安裝了生命探測儀,還是利用各種射電望遠鏡搜尋外星文明信号,人類從未放棄過對外星生命的追尋。

中國科學院苟利軍:相信地外生命存在,火星最有希望

近年來随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對地外生命存在的信念也越來越堅定。正如苟利軍所言,雖然到目前為止,在其他星球上還未發現任何生命的迹象,但相信地外生命應該是存在的。因為宇宙中存在數不盡的恒星和行星,生命産生的可能性理應是客觀存在的。我們應當堅持希望,持續推進科學探索。

科幻文化推動實際科研進步

苟利軍在演講中提到,科幻電影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天文學的發展。比如2014年上映的科幻電影《星際穿越》就呈現了蟲洞、黑洞等天文現象,激發了人類對宇宙的無限想象。而在此後的幾年裡,科學家們先後實作了對引力波和黑洞的首次探測。

可以說,優秀的科幻作品往往能引領科學思維,在藝術與科技交融的魅力中蘊含着對未知的向往和探索。而一旦科學發現與科幻作品不謀而合,必将引發全社會對科學的熱情關注,進而推動科研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中國科學院苟利軍:相信地外生命存在,火星最有希望

事實上,科幻一直是科技進步的風向标。從20世紀初期的"火星失蹤"到六七十年代的"2001太空漫遊",再到近年的"流浪地球"等,這些脍炙人口的科幻佳作都成為了科技發展的源泉和靈感。而在未來,優秀的科幻将繼續為科技前沿領域提供思想營養。

尋找地外文明需要國際合作

在演講中,苟利軍還提到了美國成立的突破基金委員會和"突破聆聽"項目。顯然,尋找地外生命是全人類的共同夢想,需要全球科學家通力合作、開啟全方位探索。

每個國家單打獨鬥是遠遠不夠的,隻有整合全世界頂尖天文學家的智慧和資源,才可能有突破性進展。比如中國正在推進的"中國天眼"和即将運作的"鵬陽"探測器,就為尋找地外文明注入了新的動能。

事實上,全球許多科學家已經堅持了數十年對特定天區的監聽觀測,隻要發現哪怕一丁點特殊信号,都将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偉大發現。對于人類來說,發現其他智慧生命不僅僅是滿足好奇心,更重要的是能夠獲得全新的認知,開啟人類文明的新紀元。

苟利軍所說"最有希望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也凸顯了對火星探索的重要性。要充分利用現有和未來的火星探測器,了解火星的地質環境和化學成分,進而确定其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如果火星生命理論被證明,那将對人類認知宇宙和生命産生革命性影響。

中國科學院苟利軍:相信地外生命存在,火星最有希望

總之,尋找地外文明并不是一場虛無缥缈的探險,而是全人類的一次偉大試驗。隻要我們保持永不言敗的鬥志和曆久彌堅的決心,相信終有一天能夠在茫茫宇宙中找到與我們平行的文明。

不應忽視基礎科研的深遠意義

在演講結尾,苟利軍強調了基礎科研的價值。他指出"包括天文學在内的基礎科研在短時間之内,對整個社會的發展非常有限,但從長遠角度來看,它可能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力量。"的确,基礎科研看似遙不可及,但正是這些基礎理論的孕育和創新,為科技創新和社會進步奠定了根基。

今天的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前沿科技皆源于過去的基礎研究。許多科學事實和發明創新,都起源于科學家出于好奇而開展的純理論探索。可以說,基礎科研就像是一棵參天大樹,雖然根須深藏地下,卻為枝葉繁茂提供了營養。

中國科學院苟利軍:相信地外生命存在,火星最有希望

顯然,隻有高度重視基礎科研,尊重科學規律,沉澱基礎理論,才能推進大陸科技實力的持續提升。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強調要"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正展現出對基礎科研重視程度的進一步增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