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印自衛反擊戰: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要打出五十年的和平來

作者:有史雜談

1962年10月12日,印度總理尼赫魯公開下令炮擊中國邊防部隊。

僅八天後,中國軍委下令還擊,雙方正式開戰。

這場戰争雖然持續時間短暫,僅一個月,但中國不僅大獲全勝,還在勝利後選擇“激流勇退”。

但這一決定被視為戰略上的高明之舉,而印度則因為這一戰損失慘重,有人甚至評價說,印度因這場戰争國力倒退了至少三十年。

這場戰争後來被稱為“對印自衛反擊戰”,是中國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

戰争爆發前的1962年9月中旬,毛澤東在一次内部談話中表達了他對中印沖突即将爆發的困惑,他說:“我想了十天十夜,總想不通印度為什麼要來搞我們?”

這種疑惑不僅僅是毛澤東個人的感受,當時的大多數中國人也對即将到來的沖突感到不可了解。

在解放後的新中國,印度是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非社會主義國家。

兩個國家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的曆史和背景:都是人口大國,都曾被帝國主義侵略過,都是開發中國家,都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是以中印關系一度也非常友好。

對印自衛反擊戰: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要打出五十年的和平來

周恩來總理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也得到了尼赫魯的公開支援。

1954年尼赫魯首次訪華時,北京20萬人夾道歡迎,期間毛澤東四次會見尼赫魯,雙方可以說談得非常愉快。

然而,表面的友好關系并未掩蓋印度對西藏的觊觎。

西藏被譽為“亞洲水塔”,恒河、印度河、湄公河、布拉馬普特拉河等亞洲大河的源頭都在青藏高原。

印度擔心中國如果在上遊進行任何水資源方面的調整,都會對他們國家造成巨大的影響。

此外,中印邊境上的喜馬拉雅山脈如同一把懸在印度頭上的利劍,一旦中印爆發沖突,中國居高臨下的地理優勢将使印度難以招架。

是以,西藏的戰略價值對印度來說不言而喻。

中印沖突的曆史背景與原因

中印邊界争議涉及三個主要區域:西段、中段和東段,總長約2000公裡。

西段主要是阿克賽欽地區,面積約3.8萬平方公裡;

中段主要包括喜馬拉雅山脈,長度約625公裡;

東段則涉及藏南地區,面積約9萬平方公裡。

對印自衛反擊戰: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要打出五十年的和平來

這些地區在曆史上一直是中國的領土,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重要的戰略意義。

然而,由于19世紀後期英國的殖民入侵和舊中國政府的軟弱,中印邊界問題逐漸形成并複雜化。

19世紀末,英國為了擴充其在南亞和中亞的勢力,對西藏和新疆進行了滲透和控制。

英國繪制了多條所謂的“邊界線”,企圖強加給中國。

其中最著名的是1865年英國測量員約翰遜繪制的“約翰遜線”,将阿克賽欽地區劃入英屬印度;

以及1914年由英國外交官麥克馬洪繪制的“麥克馬洪線”,将藏南地區劃入英屬印度。

但這些邊界線沒有得到清政府和中華民國政府的承認,自然沒有任何法律效力。

對印自衛反擊戰: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要打出五十年的和平來

1947年印度獨立後,繼承了英國的擴張主義政策,試圖将英國人劃定的虛假邊界線作為法定邊界,并不斷向中國領土推進。

從1951年至1953年間,印軍侵占了“麥克馬洪線”以南9萬平方公裡的中國領土。

随後,印軍又侵占了東段的兼則馬尼、中段和西段的巨哇、曲惹等地區。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一直緻力于通過和平談判解決中印邊界問題。

1954年,中印雙方簽署了《關于中印國界地區的貿易和通訊協定》,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包括“互相尊重領土完整和主權”和“互不侵犯”。

對印自衛反擊戰: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要打出五十年的和平來

1956年,周恩來總理通路印度時,提出了“實際控制線”作為解決邊界問題的基礎,即東段以“麥克馬洪線”為界,西段以“約翰遜線”為界。

這是對印度的最大讓步。

然而,印度政府不僅拒絕了這一建議,還在1959年提出了“西段以喀喇昆侖山脈最高脊為界”的新要求,企圖吞并中國的阿克賽欽地區。

對印自衛反擊戰: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要打出五十年的和平來

同時印軍在中印邊界東段和西段制造了多起沖突事件,造成中國邊防部隊多名官兵傷亡。

1959年至1962年間,中印雙方進行了多次會談和交涉,但都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印度政府一方面拒絕承認曆史事實和現實狀況,另一方面推行“前進政策”,在中國領土上修建軍事據點和公路。

到1962年4月,印軍在中印邊界地區的兵力增加到3萬餘人。

1962年10月,印度總理尼赫魯聲稱要以軍事力量對付中國,公開下令要把中國軍隊從印軍侵占的中國領土上“清除掉”。

對印自衛反擊戰: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要打出五十年的和平來

尼赫魯

印度國防部長宣稱要與中國“戰鬥到最後一個人、最後一支槍”。

随後,印軍在東段和西段邊境上向中國邊防部隊進行猛烈炮擊,挑起了大規模的邊界武裝沖突。

戰略指揮

印度選擇在這個時機向中國挑釁,因為此時正是中國最困難的時期。

六十年代初,中國在國際上相當孤立,而印度得到了美蘇兩大陣營的一緻支援。

國内方面,中國正經曆三年困難時期,連基本的糧食供應都難以保證,國民經濟發展停滞。在這個艱難的時期進行戰争,确實非常困難。

然而,這些困難激發了解放軍同仇敵忾的高昂士氣。

1962年10月17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召集會議,确定了對印軍實施自衛反擊作戰的決策。

他指出:“我們是被迫打這一仗的。我們是打自衛戰。我們是打正義戰。”

“我們不是要打到新德裡去。我們隻是要把他們趕出我們的領土。”

他還提出了自衛反擊作戰的基本原則和目标,

即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以奪取地域為輔;

以消滅敵人主力為主,以攻克敵人據點為輔;

以打破敵人防禦為主,以追擊敵人殘餘為輔;

以殲滅敵人前沿部隊為主,以打擊敵人後方指揮所為輔;

以集中優勢兵力為主,以分散誘敵為輔;

以積極進攻為主,以穩妥防禦為輔;

以步兵為主,以炮兵、工兵、通信兵、運輸兵等為輔;

以夜間作戰為主,以白天作戰為輔;以山地作戰為主,以平原作戰為輔。

這些原則和目标展現了中國軍隊在自衛反擊作戰中的積極态度和靈活政策,也展現了中國政府在自衛反擊作戰中的節制性。

中國政府和軍隊并不想與印度進行全面的戰争,也不想侵占印度的領土,而是希望通過打擊讓印度停止侵犯中國的領土和利益。

前期準備

六十年代初期的解放軍,盡管面臨國内外諸多挑戰,卻擁有極為強悍的戰鬥力。

這一時期的解放軍,不僅從“抗美援朝”戰争中積累了豐富的戰鬥經驗,并且在戰術、訓練和裝備等各方面進行了全面的改進和優化。

對印自衛反擊戰: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要打出五十年的和平來

而且到了六十年代初,解放軍已經全面裝備了五六式槍族,包括五六式半自動步槍、五六式沖鋒槍(實際上是突擊步槍)和五六式輕機槍。

這些武器組合在高原地區的作戰中表現出色,火箭筒和57毫米無後坐力炮也非常适合在這一地區使用。

相比之下,印軍的武器盡管由美蘇兩方提供,但型号雜亂,無法形成系統性優勢,反而不如解放軍的武器裝備來得精良和統一。

對印自衛反擊戰: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要打出五十年的和平來

在人員素質上,解放軍具有明顯的優勢。

戰略層面上,有中央軍委的毛澤東、周恩來、劉伯承、林彪等軍事政治鬥争大家。

他們在軍事戰略和政治鬥争中經驗豐富,能夠為部隊提供強有力的上司。

戰術層面上,負責指揮東線作戰的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是1955年的中将,指揮瓦弄方向作戰的54軍軍長丁盛是1955年的少将,指揮西線新疆方向作戰的南疆軍區司令員何家産是1955年的大校,1961年晉升的少将。

他們都是身經百戰的将領,具備豐富的實戰經驗。師團級幹部至少經過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的錘煉,營連級幹部絕大多數也都參加過解放戰争或“抗美援朝”。

對印自衛反擊戰: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要打出五十年的和平來

甚至普通士兵中也有不少經曆過解放戰争和“抗美援朝”的老兵,軍事素質過硬,綜合素質相當高。

摧枯拉朽的戰役

1962年夏,印度政府拒絕了中國提出的和平談判建議,反而在邊境地區采取了更加挑釁的态勢。

面對這種情況,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訓示西藏和新疆的邊防部隊進入戰備狀态,分别成立了“西藏軍區前進指揮部”和“新疆軍區康西瓦指揮部”,由張國華和何家産負責指揮東段和西段的作戰行動。

對印自衛反擊戰: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要打出五十年的和平來

1962年10月20日拂曉,解放軍在東段對入侵的印軍第7旅展開反擊。

西藏邊防部隊投入約1萬兵力,采用兩翼包抄、迂回側後、分割包圍的戰術,對印軍進行了全面攻擊。

解放軍迅速清除了槍等、卡龍、扯冬等據點的印軍,成功包圍并殲滅了克節朗地區的大部分印軍。

到10月25日,解放軍進占達旺,收複了克節朗河以南、達旺河以北、不丹以東、達旺以西的全部領土,并全殲印軍第7旅,俘虜其旅長季·普·達爾維準将。

在西段,新疆邊防部隊于10月20日開始反擊,肅清了紅山頭、天文點、加勒萬河谷、班公湖岸地區的入侵印軍,重創了印軍第114旅。

這一系列成功的反擊行動,為東段的主要作戰提供了有力的配合。

對印自衛反擊戰: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要打出五十年的和平來

在取得重大勝利後,中國政府于10月24日發表聲明,提出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并指令邊防部隊在10月24日和10月28日先後停止軍事行動。

然而,印度政府拒絕了中國的建議,繼續在邊境地區進行軍事集結和準備。

印度政府不僅拒絕了中國的和平建議,還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态”,向邊境地區增派軍隊。

到11月中旬,印軍在邊境的總兵力增至3萬餘人。

11月14日和16日,瓦弄和西口山等地的印軍再次向解放軍發動進攻。面對這一挑釁,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于11月17日再次展開反擊。

對印自衛反擊戰: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要打出五十年的和平來

繳獲槍支

而在東段,西藏軍區調集了8個步兵團和3個炮兵團,對達旺河以南、西山口至邦迪拉地區的印軍展開反擊。

采用“打頭擊背、斬腰剖腹”的戰法,解放軍迅速突破印軍防線,19日占領邦邊拉,21日進占吉莫山口、比裡山口、鷹窠山口一線,全殲印軍3個旅,俘虜包括準将旅長豪爾·辛格在内的5200餘名印軍官兵。

在瓦弄方向,解放軍以1個團向瓦弄所公西北迂回,另以1個團和1個營分别向瓦弄紮公、曲子紮公反擊,以4個連從察隅河以東反擊,分割殲滅瓦弄地區的印軍。

對印自衛反擊戰: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要打出五十年的和平來

17日傍晚,解放軍進占瓦弄,并繼續向南追擊,21日進至薩木維爾和金古底,才停止追擊。

中印之戰持續了短短一個月,解放軍兩次反擊皆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印軍,取得了顯著勝利。

然而,中國政府不希望将沖突更新為全面戰争。

11月21日,中國政府提出主動停火、主動後撤和設立民政檢查站等三項措施,并于11月22日中原標準時間零時起單方面實行全線停火,後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北20公裡之外,脫離軍事接觸。

對印自衛反擊戰: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要打出五十年的和平來

此外,中國還單方面将繳獲的武器、軍車和軍用物資以及被俘人員交還印方。

中國在勝利後主動後撤,釋放被俘人員,這在國際上赢得了高度肯定,展示了中國和平解決邊境糾紛的誠意和大國風範。

經過這次戰争,印度在邊境問題上受到了嚴重打擊,1962年的失敗成為印度軍隊長期揮之不去的陰影,完全實作了毛澤東主席在戰前提出的“打出五十年和平”的要求。

此戰共殲滅印軍4萬餘人,繳獲大量武器裝備。

我軍的傷亡則相對較小,共有722名官兵犧牲,1697名官兵受傷 。

這場戰争不僅打擊了印度的擴張企圖,還使中印兩國在邊境問題上的對峙趨于平靜,為後來的邊界談判和和平共處奠定了基礎。

尾聲

時光流逝,中印兩國在曆史、文化和地理上緊密相連,兩國人民都有着共同的追求和夢想。

如何從曆史中汲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始終是兩國關系中的重要課題。

通過回顧“對印自衛反擊戰”,我們不僅可以看到那段艱難歲月中的智慧和勇氣,更能深刻認識到和平與合作對于鄰國關系的珍貴。

未來,中印兩國唯有在互相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實作長久的和平與繁榮。

然而,遺憾的是,印度政府并沒有完全放棄對中國領土的觊觎之心。

近年來,印度又開始在中印邊境制造摩擦,不斷挑釁,企圖再次測試中國的底線。

對印自衛反擊戰: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要打出五十年的和平來

曆史的教訓告訴我們,和平來之不易,需要各方共同維護。

中國在60多年前通過一場自衛反擊戰捍衛了自身的主權和尊嚴,今天依然有能力、有意願捍衛和平與穩定。

總之,1962年的中印自衛反擊戰不僅是一場軍事勝利,更是一場政治勝利和國際聲望的提升。

它讓世界認識到了一個堅強、有擔當的中國,也提醒人們,隻有在互相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礎上,中印兩國才能實作真正的和平與繁榮。

面對未來,兩國應從曆史中汲取教訓,共同努力,維護邊境的長期和平穩定,共創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