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恰早飯去!楊浦這家長者食堂,如何成為社群最火“早餐店”?

作者:文彙

養老服務關系民生、連着民心,一直以來,楊浦始終把養老服務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來抓,從養老到“享老”,織密養老“服務網”。

為展現城區養老服務發展成果,楊浦區民政局與楊浦區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尋味walk·舌尖上的幸福養老”欄目,帶大家走進轄區長者食堂,講述“舌尖”上的幸福養老生活。

“一道恰早飯去!”

在長海路街道浣紗片,不少居民早上有個習慣——到“大食堂”去“恰早飯”。位于國順東路20号長海路街道(浣紗)綜合為老服務中心一樓的浣紗社群長者食堂,每天清晨6點半開張,日供應20餘種早餐,為往來居民服務。

最難忘,是“湯水撲出來”的生煎“饅頭”

剛出鍋的油條,配一碗香噴噴的鹹豆漿;一屜小籠包蘸醋,搭一碗熱氣騰騰的小米粥……“一日之計在于晨”的“吃貨解讀版”,便是“早飯吃得好,一天沒煩惱”。早飯的品質,和居民們的幸福指數牢牢挂鈎。

恰早飯去!楊浦這家長者食堂,如何成為社群最火“早餐店”?

清晨7點半,浣紗社群長者食堂到了最熱鬧的時候。供餐視窗前,一側整齊排列着當天早晨現炸的油條、麻球、南瓜餅,以及現烘的大餅,各種餡兒的包子、燒麥;一側則是白霧蒸騰,幾位大廚現做生煎包、鍋貼、小籠包,飄香誘人。

恰早飯去!楊浦這家長者食堂,如何成為社群最火“早餐店”?

浣紗社群長者食堂,地處長海路街道浣紗片的“要塞”,輻射周邊10餘個自然小區、超5000名老年人。它還毗鄰兩所中學、一所高校和衆多企事業機關,服務需求巨大,是居民、學生、上班族共享的浣紗最火“早餐店”。

“最有特色的是生煎饅頭,我和我老公每天都會點。”居民侯阿姨家住五角場,每天早晨和老伴兒一起送孫輩來浣紗片上學。校門口與孩子告别後,第一件事就是來邊上食堂吃頓早飯。“生煎饅頭裡頭汁水特别多!”

恰早飯去!楊浦這家長者食堂,如何成為社群最火“早餐店”?

阿姨說的生煎“饅頭”,就是滬上名點生煎包。而在浣紗社群長者食堂,生煎包又被做出了别樣特色——這裡的生煎包由面點師傅每天早晨現包現煎,相比其他店鋪,它們個頭較小,一隻不過食指拇指相碰一圈的大小,輕松入口,一咬便有豐盈的湯汁流淌齒間,鮮美而濃郁。用食客們的話來說,“湯水像撲出來一樣”。

廚房裡,晨間始終有大廚在平底鍋前忙活。一鍋50多隻生煎包,出鍋不一會兒就能賣空。這邊售賣着,下一鍋就已經預備着了。“來不及煎,要吃生煎包的很多。”師傅笑言。

恰早飯去!楊浦這家長者食堂,如何成為社群最火“早餐店”?

除了生煎包外,目前,浣紗社群長者食堂每日提供早餐20餘種,包含老上海“黃金搭檔”大餅、油條、豆漿,傳統面點小籠包、鍋貼,還有多種澆頭的面條和手工馄饨等,廣受歡迎。年輕的上班族一來就是一句“大餅油條,打包”,中學生揣上豆漿去學校,退休的阿姨爺叔們則點上一屜小籠、二兩生煎,在食堂用餐區“細嚼慢咽”。陽光灑落室内,一幅睦鄰和諧的煙火畫卷……

恰早飯去!楊浦這家長者食堂,如何成為社群最火“早餐店”?

淩晨3點開工,純手工打造經典早餐

當日現包、現炸、現煎……新鮮熱氣的美食,總離不開後廚的忙碌。

淩晨3點,浣紗社群長者食堂内亮起了燈,開始準備一天的供餐。面點師王偉是頭一批到位的人員之一,被大家稱為“王師傅”。每天這個時間,王師傅就要着手擀皮兒包生煎、包馄饨、包小籠……制作大量面點等待食客。通常忙到6點剛過,客人就陸續來了。

恰早飯去!楊浦這家長者食堂,如何成為社群最火“早餐店”?

王偉從2019年浣紗社群長者食堂開業起,就在這裡制作面點,至今已3年多。豐富的經驗,讓他對本地食客的口味愈發熟悉;大量的客流,又讓他練就了又快又好的手藝。王偉左手一張皮,右手填餡兒,随後快速地旋轉、捏褶、收口,一隻漂亮工整的小籠包就做好了,耗時13秒。

恰早飯去!楊浦這家長者食堂,如何成為社群最火“早餐店”?

“一隻小籠包在入鍋前,皮10克,餡兒20克,總重30克。包得多了,我在包的時候就能掂量出來分量,確定每隻差不多重,不會有太大的差異,吃起來體驗也就更好。”王偉說,這裡的面點還有一特色,便是肉餡兒中混有皮凍,可使餡料更香、汁水更多,讓每一隻鍋貼、生煎、小籠都汁水滿滿。

恰早飯去!楊浦這家長者食堂,如何成為社群最火“早餐店”?

目前,浣紗社群長者食堂除了早餐外,每日還供應午、晚餐,營業時間為每日6:30—9:00、11:00—13:30、17:00—19:00。另外,60歲以上老年人還可每日10:30—11:00享受優先用餐,也可通過居委會向其訂餐,實作外送到家的服務。

據悉後續,浣紗社群長者食堂還有望與外賣平台合作,為周邊食客們提供更廣泛的送餐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