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決中印邊境問題,印外長提了個方案,要讓印軍,進中國領土巡邏

作者:立馬觀花

在印度大選之際,莫迪政府對中國的态度似乎出現了好轉,在早前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時,莫迪強調印中關系的穩定至關重要,雙方應通過外交和軍事接觸,盡快解決懸而未決的邊境問題,以“恢複和平”。基于此發言,不少人都認為這是印度向中方“讓步”的表現,中印邊境争端可能很快就要結束了。但事實并非如此。

解決中印邊境問題,印外長提了個方案,要讓印軍,進中國領土巡邏

【莫迪對中國态度似乎有所好轉】

日前印度外長蘇傑生駁斥了關于莫迪态度“軟化”的傳言,他表示莫迪的發言,隻是對中印邊境一事提供了“大局上的觀點”,與兩國邊境談判并沒有什麼具體聯系。至于中印關系如何恢複正常,蘇傑生指出解決邊境問題是關鍵,而中印目前在邊境問題上的争端核心,是“巡邏權和巡邏能力”。

結合過去四年的中印邊境談判内容,可以很明顯看到涉及到所謂“巡邏權”的,就是天南河谷地區了。蘇傑生此話的意思表達得很明确:中國要是真有“誠意”解決邊境問題,就必須做出讓步,同意讓印軍進入天南河谷地區“巡邏”。

位于中印邊境最西部的天南河谷地區,被印度人稱為達普桑平原,自古以來就是大陸領土。該地區不僅靠近中巴經濟走廊通向中國的交通要道,也鄰近克勒青河谷,緊挨印巴曾一度對峙的錫亞琴冰川。印度認為,中國可能會通過在該地區築建公路等基礎建設,以連接配接錫亞琴冰川和克勒青河谷,進而在印巴發生對峙時,派兵直接介入印巴沖突,對印度國土安全造成威脅。

解決中印邊境問題,印外長提了個方案,要讓印軍,進中國領土巡邏

【蘇傑生喊話要讓印軍進入中國領土巡邏】

在過去的數十年中,印度軍隊曾多次嘗試在天南河谷地區進行巡邏,并與中國軍隊多次發生對峙,例如2013年的著名“帳篷對峙”事件;2020年前後,印軍跨越兩國邊境線進入天南河谷的舉動越發頻繁,我們也是以加強了對該地區的控制力度,徹底“堵死”了印軍的挑釁之路。

在接下來的四年中,中印雙方在舉行軍方級别會談時,印度并未放棄對天納河谷地區的貪圖,不止一次要求中國撤離天南河谷,開放大平口以便印軍進入“巡邏”的;甚至還提出了與中國軍隊進行“聯合巡邏”以及“錯時巡邏”的方案,但這些提議都被中國方面堅決拒絕。

如今,中印邊境中的大部分争議地區,基本都以雙方同意撤軍并保持距離,而進入了穩定階段。但天南河谷和熱泉等地仍存在争議,無法達成共識。關鍵在于印度全然忽視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性,甚至采取了強硬和蠻橫的态度,企圖占領中國的領土,如今印外長的荒唐提議更是說明了這一點。

解決中印邊境問題,印外長提了個方案,要讓印軍,進中國領土巡邏

【中印邊境沖突頻繁發生】

從莫迪和蘇傑生的态度來看,目前印度對中國的态度是十分複雜的:一方面,印度在經濟上離不開中國。據印度智庫公布的資料來看,中印兩國的經貿規模在2023到2024财年達到了1184億美元,以高于美國1億美元的差額,成為了印度目前最大的貿易夥伴。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對中國商品的進口額,占據了兩國貿易規模的絕大部分。可以說從基礎設施建設到日常消費品,中國的商品已經深入到印度社會各個層面,為印度經濟的運作提供了重要的物資保障;此外,中國的企業在印度投資了許多重要的項目,這些項目不僅促進了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有助于推動印度的工業化程序,為其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極大地緩解印度的就業壓力。

另一方面,印度又“仇視”中國,尤其是在邊境問題上。殖民主義的遺産與民族主義情緒以及中印競逐大國等因素夾雜在一起,使得邊界問題變成了印度的一種心理情結。

解決中印邊境問題,印外長提了個方案,要讓印軍,進中國領土巡邏

【印度對中國商品需求量大】

自印度獨立以來,“大國意識”便根植在了印度的國家理念之中,但1962年的慘敗讓印度意識到了中國的強大,從此以後,印度将與中國的競逐視為其國家戰略的一部分。在地緣政治層面,中國與巴鐵的關系,以及與緬甸、孟加拉國、斯裡蘭卡等印度的周邊國家的合作,都在印度眼中被解讀為一種“包圍”;

在經濟角度,印度的開放改革遲于中國十幾年。經過30多年的快速增長,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遠遠超過印度,盡管兩國都是金磚國家成員,但印度經濟總體水準卻不及中國。這些都極大地加深了印度的挫敗感,是以在邊界問題上變得更加激進,企圖來以此展現印度對中國的“壓迫性”。

但印度需要明白的是,這種典型的“零和博弈”的思想,對其自身發展并沒有益處,一味地在邊界問題上展示強硬态度,不僅不會增強自身的國際影響力和壓迫性,反而會把自己推入沖突旋渦,最終結局隻會是得不償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