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生隻打過一仗并赢了就被評為名将,後人從無置疑,隻因對手太強

作者:玲珑說曆史
一生隻打過一仗并赢了就被評為名将,後人從無置疑,隻因對手太強

前言

曆史上的名将千千萬萬,有的生來就有勇武之姿,更打了一輩子的仗才獲得一個名将的頭銜。但也有名将是先天的本事還有後天的發掘才得以出名,甚至一朝就成了名将。

一生隻打過一仗并赢了就被評為名将,後人從無置疑,隻因對手太強

可以說後者的情況少見,但也不是沒有。而且他隻需要一仗,就可以成為流傳後世的名将,更趕上了打了一輩子仗的名将,并且沒有人敢質疑,他是誰呢?他又是怎麼做到的呢?

一生隻打過一仗并赢了就被評為名将,後人從無置疑,隻因對手太強

一、“田部吏”趙奢

戰國時期,他是趙國的将領趙奢,這麼說可能有點陌生,但說他兒子是誰,肯定很多人就恍然大悟了。

趙奢的兒子就是紙上談兵的趙括,趙括在趙國受重用,很難說不是沾了父親趙奢的光。這時可能就會有人說趙括都紙上談兵了,他的父親能好到哪去?

一生隻打過一仗并赢了就被評為名将,後人從無置疑,隻因對手太強

其實趙奢最初在趙國任職的時候并不是上陣打仗的将領,而是比較閑散的小官。而且朝廷一般是不把他們當回事的,但就是在平平常的工作中,趙奢又表現的和其他小官大不相同。

一生隻打過一仗并赢了就被評為名将,後人從無置疑,隻因對手太強

作為“田部吏”,他隻需要拿着俸祿,收收基層的稅收就可以了,不該惹的人他們當然是能避開就避開,但是趙奢可不行,這些不該惹的人不按規矩辦事就是不行。

如此趙奢就和平原君趙勝杠上了。當時他的工作有序進行中,但是平原君的家丁卻不配合工作,甚至拒絕交租。

一生隻打過一仗并赢了就被評為名将,後人從無置疑,隻因對手太強

為此看在平原君的面子上,其他人肯定是避之不及,也不敢有多大的意見,但趙奢偏要按規矩辦事,隻要是不配合的,都相應的按規定處死了。

顯然趙奢是博了平原君的面子,平原君勢必也要讨回來,如此對趙奢,平原君也起了殺心。

一生隻打過一仗并赢了就被評為名将,後人從無置疑,隻因對手太強

隻是聰明的趙奢似乎已經想到了這一步,後來與平原君對峙時,趙奢更是把這件事放在趙國的權威和實力上說,說的頭頭是道。好在平原君也是識才之人,更察覺出了趙奢的不一般。

如此,趙奢不僅自己救了自己一命,還被推薦到了趙惠文王那裡,備受重用。

一生隻打過一仗并赢了就被評為名将,後人從無置疑,隻因對手太強

原本隻是一個小官的趙奢,負責的也隻是基層的稅收,被推薦後他直接掌管起了全國的賦稅,而且趙惠文王的這個重用也收獲頗豐。

因為趙國的賦稅有了他的管理,國庫是越來越充實,百姓也越來越富足。這樣的情況在戰國時期出現,可以說對一國來說肯定是非常有利的。

一生隻打過一仗并赢了就被評為名将,後人從無置疑,隻因對手太強

這麼看趙奢是怎麼也不可能和将領搭邊的,但也不代表他不能在軍事上發展。

我們知道“紙上談兵”,卻不知道據說首先把趙括看透的就是他的父親。有了趙奢打基礎,趙括也對兵書上的内容非常感興趣,而且張口閉口都是打仗,是以就會有很多人誇贊并覺得他很有本事。

一生隻打過一仗并赢了就被評為名将,後人從無置疑,隻因對手太強

但隻有趙奢清楚,也為趙括擔憂,因為這都是些“紙上談兵”,到了戰場上可未必能真正發揮用處。可見趙括在打仗上的本事他能看透,而趙奢自己的軍事本事也必不可能弱。

一生隻打過一仗并赢了就被評為名将,後人從無置疑,隻因對手太強

二、一戰成名

趙奢把趙國富國強兵的前提條件滿足後,在衆将畏戰時他卻敢請命出戰,如此這個掌管賦稅的趙奢很難不讓人眼前一亮。

一生隻打過一仗并赢了就被評為名将,後人從無置疑,隻因對手太強

戰國時期,秦國向多國進攻,而趙國的阏與地區也被秦國圍困。這時這個大麻煩就隻有等着趙惠文王來解決了,于是趙惠文王召來了廉頗、樂乘等将領,他們的能力放在趙國數一數二,他們說“難救”,又有誰敢上前一戰呢?

一生隻打過一仗并赢了就被評為名将,後人從無置疑,隻因對手太強

而且要知道秦軍派出的還是曾擊敗過山東六國的隊伍,這一次也勢必是抱着很大的決心要奪勝仗而歸。

見狀,廉頗等将領也認真分析了局勢,最後因為此道地遠又險狹便沒有實質性的意見,甚至以難救為由畏戰。但在趙奢看來,弱勢卻是利勢,而且還是“可救”的。

一生隻打過一仗并赢了就被評為名将,後人從無置疑,隻因對手太強

于是趙王選擇相信趙奢,便派給了趙奢兵馬,由他來領兵作戰,而且趙奢還附加了一個條件,那就是一切行動聽他指揮,就連趙王都不能幹涉。

一生隻打過一仗并赢了就被評為名将,後人從無置疑,隻因對手太強

就這樣趙奢便帶兵出戰了。當然趙國在觀察着秦國的情況,秦國自然也在觀察着趙國的舉動,畢竟對于他們攻打阏與來說是個很大的威脅,勢必得警惕起來。

一生隻打過一仗并赢了就被評為名将,後人從無置疑,隻因對手太強

而趙奢首先做的就是放松他們的警惕,是以趙奢出兵後沒有急急忙忙的趕到阏與支援,而是在行軍三十裡地後便安營紮寨了。在秦軍看來就是趙軍在畏縮前進,這樣的兵力也就不足以畏懼。

而後警惕減小,也就沒有把他們放在眼裡,反而繼續去針對阏與了。這一情況對于趙奢來說隻好不壞,而且就是他想要的效果。

一生隻打過一仗并赢了就被評為名将,後人從無置疑,隻因對手太強

随後時機到了,趙奢再次下令,全力趕路到距離阏與五十裡的地方,不久就成功占領了高地,等秦軍反應過來,隻能說為時已晚。

正在全力圍攻阏與的秦軍被打得措不及防,意識到趙奢的威脅後,秦軍即刻調轉了攻打的方向,但是趙軍占據了利勢地理位置,最後秦軍隻能大敗。

一生隻打過一仗并赢了就被評為名将,後人從無置疑,隻因對手太強

要知道秦軍當時的戰鬥力極強,廉頗等名将都不敢貿然出戰,卻讓趙奢成功解決,趙王對趙奢隻能是論功行賞,并将其封為了“馬服君”。

三、不信趙奢得不償失

僅此一戰,趙奢的戰國名将位子成功坐穩,讓一度鮮少有敗績的秦國嘗了一次吃敗仗的感覺。

一生隻打過一仗并赢了就被評為名将,後人從無置疑,隻因對手太強

而且這時的六國無一不對秦軍的虎狼之師畏懼不已,哪一國若是要與秦軍對抗,勢必需要慎重考慮,而趙國派出的趙奢卻是主動上陣,此前掌管的還是賦稅的職務,任誰看了不得不說一句了不起。

如此有這些前提條件在,趙奢一戰成名是必然的。

一生隻打過一仗并赢了就被評為名将,後人從無置疑,隻因對手太強

趙奢的軍事能力不僅限于此,他的聰明後來也有發揮,隻可惜各有各的看法,趙奢的建議并沒有被采納,最後趙國隻能是得不償失。

除了秦軍的威脅,趙國和燕國之間的交戰也是長期的。由于燕國派出了大将了,自然平原君也就想着利用對燕作戰熟悉的大将出戰,但是趙國沒有,齊國有。

一生隻打過一仗并赢了就被評為名将,後人從無置疑,隻因對手太強

為此他就想出了讓出三城,借用齊國的大将田單,這樣他們的優勢也就更大了一些。但是趙奢則認為田單并不靠譜,畢竟是齊國的将領,怎麼會拼盡全力為趙國作戰,最後反而趙國和燕國的軍力會被消耗。

可惜趙王早已采納,以趙奢的影響力還是不足以改變最後的安排的。果不其然,田單最後攻下的也隻不過是三城罷了。

一生隻打過一仗并赢了就被評為名将,後人從無置疑,隻因對手太強

結語

趙奢看似是抓住了一次機會,但其實所有人都不敢的情況下,趙奢不上陣恐怕隻有吃敗仗的可能,是以趙奢一戰成名絕非僥幸,而他在軍事上可謂是運籌帷幄。

如此他在強大的對手秦軍面前打了勝仗,自然也就沒有人敢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