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
了解曆史并不意味着我們能預知未來。
你無法為沒有預想到的事情做好準備。
挑戰難題沒有附加分,這個道理适用于所有領域。如果舍易求難,舍簡求繁,你會适得其反。
亞馬遜公司創始人傑夫·貝佐斯曾說,人們經常問他未來 10 年的變化趨勢。“但是幾乎沒有人問過我:‘未來 10 年裡有什麼 事情不會改變?’ 我認為,這才是更重要的問題。”
貝佐斯說,毫無疑問,未來亞馬遜網站的客戶将一如既往地追求低廉的價格和快捷的物流,是以公司也會一如既往地在這些方面投入大量資金。
永恒不變的事情之是以重要,是因為我們深信它們能塑造我們的未來。這一道理适用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也許我們無法預測明年或任何一年的股市狀況,但可以确信,人類的貪婪和恐懼之心将永不改變。是以,《金錢心理學》作者摩根·豪澤爾花了很多時間來思考這一問題,并将自己的思考成果凝結在新書《一如既往》中,和讀者分享了他所觀察和經曆過的那些永恒不變、但蘊藏無限智慧與可能的人類生存法則。
伏爾泰曾說:“曆史從不重演,人類卻經常重蹈覆轍。”以下就是豪澤爾在書中分享的一小部分、那些人們容易“重蹈覆轍”的地方。
01
未來無法預測!
研究曆史的一個諷刺之處在于,我們通常非常清楚一件事的結局,而對其起因卻全然不知。
例如,是什麼造成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
——追根溯源,我們必須了解抵押貸款市場。
是什麼造就了抵押貸款市場?
——我們必須先了解此前30年的利率下降狀況。
是什麼導緻了利率下降?
——我們必須了解20世紀70年代的通貨膨脹情況。
是什麼導緻了當時的通貨膨脹?
——我們必須了解20世紀70年代的貨币體系和越南戰争的後續影響。
又是什麼引發了越南戰争?
——我們必須了解“冷戰”。
如此等等。
人們常說,隻有了解曆史,才能預知未來。但實際上我們得承認,了解曆史并不意味着我們能預知未來。事物的發展總是錯綜複雜,深不可測。
世間很多事情都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豪澤爾稱但有兩件事他時刻謹記于心。
第一件事:要根據人們的行為而非具體事件對未來進行預測,雖然無法預料 50 年後的世界是何種面貌,但我笃信,人們仍将以同樣的方式受困于諸多問題,例如貪婪、恐懼、機會、剝削、風險、不确定性、種族認同和社會說服等。
第二件事:需要牢記的事情是,要敢于想象。
無論今天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無論當下什麼大行其道,到了明天,一切都可能發生改變,變化的起因同樣可能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
事情的發展就像金融學的複利法則,一開始一個微小的變化不知會帶來何等巨大的後續發展。
02
風險不可預見
人們也許碰巧能預測一點未來的趨勢,但永遠無法預測意外,而預測意外才是關鍵。
最大的風險總是那些沒有人預料到的事。因為沒有人預料到,是以沒有人做準備;因為沒有人做準備,是以造成的損失就會加倍
回顧曆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事件——新冠病毒感染疫情、“9·11”恐怖襲擊事件、珍珠港事件、經濟大蕭條等等,它們的共同特點在于它們都是意外事件——即在事件發生之前,幾乎沒有人發現端倪。
你無法為沒有預想到的事情做好準備。但有兩事件可以引導你思考如何更有效地應對風險。
第一,預期比預測更有意義。就像塔勒布說的:“投資的重點是準備工作,而不是預測工作。”
預期和預測是兩回事,即使不知道風險何時何地會發生,也要做好風險終究要發生的預期,而不是完全依賴預測。事實上,幾乎所有的預測要麼是無稽之談,要麼就是些盡人皆知的事。
第二,在心理上要做好無法應對風險的準備。在很多情況下,對意外變故感到措手不及并不是因為事先沒有計劃。
有時候,即使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規劃者日夜不息、竭盡所能地預測每個可能的風險,最後也有可能以失敗告終。他們為每個看似可能發生的風險做了計劃,最終卻因始料未及的事情遭受重創。
03
幸福的第一法則是降低預期
早在275年前,孟德斯鸠就寫道:“如果你希望自己幸福,這很容易;但如果你希望自己比别人更幸福,這就很難了,因為我們總是高估别人的幸福。”
可見,要想過上幸福的生活,管理預期是多麼重要!
著名曆史學家大衛·麥卡洛曾寫道:“對許多人來說,羅斯福去世不僅僅是偉人倒下了,更主要的是他的繼任者杜魯門資質平平。”但如今,在曆史學家眼中,杜魯門一直是美國曆史上十大總統之一,甚至經常位列羅斯福之前。
部分原因是人們之前對杜魯門的預期很低,這使他在任期間展現出的任何上司才能都讓人刮目相看。在公衆眼裡,他的小成績就是大成果,大成功則是奇迹。
是以,現實境況對人們的情緒并沒有很大影響,造成影響的是預期與現實之間的巨大差距。
是以,為了保持幸福,你需要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點:不斷提醒自己,财富和幸福是一個等式,一邊是你所擁有的,一邊是你所期望或需要的。等式兩邊同等重要,隻顧積累财富而不控制預期将毫無意義,尤其是因為控制預期相對容易做到。
第二點:要了解預期的規律。我們通常認為,為了自己和世界,我們要努力追求上進。但是大多數時候,這都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
我們真正想要的,其實是感受現實狀況和自我預期之間的差距。是以,等式中的預期一端不僅很重要,而且相較于改變現實狀況,更能被我們掌控。
04
瘋狂是正常的,
超越瘋狂也是正常的
經濟學家海曼·明斯基認為,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徹底消除經濟衰退現象都是無稽之談。
明斯基這一理論被稱作“金融不穩定假說”。這個假說描述了人類的一個 心理過程:
• 當經濟穩定時,人們會非常樂觀。
• 當人們非常樂觀時,他們就會負債。
• 當人們處于負債狀态時,經濟就會變得不穩定。
明斯基理論的精髓在于:穩定就是不穩定。
事實上,繁榮為下一次的衰退埋下了隐患,正因如此,我們永遠無法擺脫經濟衰退。當人們相信一切會越來越好時,這種思維就像一個實體定律,推動人們一步步走向厄運。
這也是為什麼市場不會保持理性,要麼過度悲觀,要麼過度樂觀。
過去一直如此,将來也永遠如此。我們能做的隻有兩件事。
一是接受這樣的觀點:瘋狂并不意味着崩潰。瘋狂是正常的,超越瘋狂也是正常的。
每隔幾年就會有人說市場已經失靈,因為市場中充斥着投機行為,或者價格已經脫離基本面。但實際上,市場一直如此。人們并沒有喪失理智,隻是在試探其他投資者能承受的極限。
二是懂得見好就收。
05
小缺陷實則大優勢
許多人追求每分每秒的高效生活。然而,有一種觀點往往被低估,也未引起足夠的重視,那就是浪費時間也有益處。
心理學家阿莫斯·特沃斯基曾說:“做好研究工作的秘訣是為自己創造一些閑暇時光。如果吝啬那幾個小時,你可能反而會荒廢好幾年 。”
如果一位成功人士在日程表上留出空閑時間,什麼都不做,他會感覺工作很低效。
然而,特沃斯基的觀點是,如果你的工作是創造性的,需要思考複雜的問題,那麼在公園閑逛或無聊地躺在沙發上的時間也許是你最寶貴的時光。偶爾的低效是一件好事。
這些都與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相契合。該研究表明,散步能夠提升 60% 的創造力。
有人曾問查理·芒格,沃倫·巴菲特的成功秘訣是什麼,他回答:“我覺得是因為他有一半的時間都在閱讀。”這樣,巴菲特就有很多時間思考問題。
投資領域同樣如此。在牛市中,持有現金是一種低效行為,而在低迷的市場中,現金卻如同氧氣般珍貴。利用杠杆能夠最高效地實作資産最大化,但杠杆也最容易讓人傾家蕩産。
集中投資是實作收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徑,而多元化投資讓企業有能力持續不斷地獲得收益。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如果對自己足夠坦誠,你就會發現,保持些許低效才是最理想的狀态。就如同進化一樣,關鍵是意識到越追求完美,你就越容易受到傷害。
06
競争優勢最終都會消失
古生物學家愛德華·科普曾追蹤了數千個物種的譜系,發現物種在進化過程中呈現出體型不斷變大的趨勢,這一發現被後人稱為“科普法則”。
馬從小狗一般大小演化到如今的體型;蛇從 2.5 厘米左右演化到現代的巨蟒;而人類從數百萬年前 1.2 米的成年平均身高演化到現在的身高。
問題在于,為什麼進化過程沒有讓所有物種都變得龐大?
阿龍·克勞塞特和道格拉斯·歐文兩位科學家解釋道:“進化創造更大物種的趨勢,與更大物種更易滅絕的趨勢互相抵消。”
生物學中的體型就像投資中的杠杆:放大收益,但也會放大損失。它在一段時間的正常運轉後,到了某個利益可觀但損失能緻命的節點,往往會發生重大反轉。
進化鼓勵物種變得龐大,但大到一定程度又會對其施以懲罰。
各個領域的種種迹象都表明:競争優勢總是無法持續。
五個方面的因素會削弱競争優勢。
第一,成功會讓人堅信自己不會犯錯。規模助力成功,成功滋生狂妄,而狂妄是失敗的開始。
第二,獲得成功的政策并不相同。10 年前業績出色的投資基金經理在接下來的 10 年業績平平, 這樣的故事不斷上演,部分原因在于時運不濟。
第三,人們通過努力工作獲得競争優勢,目的是将來不必如此辛苦地工作。既然努力工作是為了達成目标,而目标一旦達成,你理所當然就會釋放壓力,就不會時刻緊繃神經。也就在這時,競争對手悄然而至,事态也在發生變化。
第四,在一個時代有價值的技能,到了下個時代不一定有價值。
第五,成功依賴于天時地利。人們常常在事後才發現,很多成功的背後就是運氣,這讓人既無可奈何又難以接受。
沒有人永遠安全。沒有人可以停歇。
07
堅持長期主義是很困難的事
長期主義信奉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大部分人都知道,無論在投資、職場還是在人際關系中,隻要是存在複利效應的領域,秉承長期主義都是正确的政策。
但是,說出一句“我要做長遠打算”,有點兒像站在珠穆朗瑪峰腳下,指着山頂說“那是我心之所向”。聽起來不錯,但真正的考驗在後頭。
秉承長期主義比大多數人想象的要難,正因如此,真正的長期主義比人們想象的更有益處。
任何有價值的事物都需要付出代價,然而代價并不總是顯而易見的。長期主義所需付出的代價,如必要的技能、穩定的心态等,很容易被低估。
而且,長期主義經常被簡單地概括為“要更有耐心”之類的話,這解釋不了為什麼有那麼多人不能踐行長期主義。
若想有效踐行長期主義,你必須明白以下幾點。
長期由諸多你必須經曆的短期組成。
隻有你堅持長期主義還遠遠不夠,你的合作夥伴、同僚、伴侶、朋友也需要堅持長期主義。
耐心堅守不是固執己見。
長期主義強調時間跨度,更強調靈活變通。
08
挑戰難題沒有附加分
人類行為中有一個奇怪現象:輕視簡單有效的事,偏愛複雜低效的事。
約翰·裡德在其《走向成功》一書中寫道:
當你剛開始研究一個領域時,你感覺有無數的東西需要記。其實并非如此。你要做的是識别能夠統領這個領域的核心法則——通常是3~12 條。當初你認為必須記住的數百萬件事,隻是核心原則的不同組合。
這一點至關重要。比如,在理财方面量入為出,把結餘存起來,并保持耐心,這大概總結了90% 你對理财所需的認知。但是大學裡教什麼呢?教如何為衍生品定價并計算淨現值。
再比如,健康方面最基礎的事情是保證 8 小時充足睡眠,多運動,吃天然食品,飲食适量。但是受大衆追捧的是什麼呢?各式各樣的營養品、養生妙招和藥片。
為什麼本來可以簡單明了的事,卻偏要追求冗長複雜?
因為追求複雜性讓人寬慰心安并擁有掌控感,而簡單很容易被誤認為是一無所知。複雜到難以了解,會顯得高深莫測。簡單做事像悠閑散步,複雜做事像跑智力馬拉松。
簡單做事的問題在于,你沒怎麼費腦力,是以你感覺腦力沒有得到鍛煉。由此,大家便傾向于選擇艱苦的學習方式,就好像大腦得到了鍛煉,自己得到了所有預設的好處。
但實體學家理查德·費曼和斯蒂芬·霍金能夠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教授數學,并不是因為他們降低了難度,而是他們懂得如何簡單表達。
有效的經驗法則并不是回避複雜,而是把很難了解的事情簡化為可以了解的内容。
挑戰難題沒有附加分,這個道理适用于所有領域。如果舍易求難,舍簡求繁,你會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