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咨詢師告訴你:為什麼不要對别人太好?

作者:北京心之愛心理咨詢
心理咨詢師告訴你:為什麼不要對别人太好?

如果你對一個人太好,他會形成一種習慣,覺得你對他的好是理所應當,慢慢的他會忽視掉你對他的這份好,因為他習慣了。

那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講,我會想去問一個總是對别人太好的人:

因為有的時候,我們看不見自己在一段關系裡的需要的時候,我們會悄悄地把自己處在一個犧牲者和受害者的位置上,那麼時間久了以後,也許對一個付出太多的人來講,他會内心失衡,那麼他也會将一些憤怒、不滿投射到對方身上。

這是無意識中的一個活動,就是我付出了很多,當然如果不這麼付出,在他内心裡邊到底會産生一個什麼樣的影響?

比如說:如果不付出,我如何看自己?我就不是一個很好的人了嗎?或者是說如果不付出,我好像就覺得哪裡不對勁?

那也許是從小受的教育是要去付出,需要對别人,也許是一種慣性。但是這個慣性背後的那個動力是什麼?

也許很多人會缺少思考,或者是缺少一個反思的這麼一個途徑,那麼隻是一味的去付出,去對别人好,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一個需要。其實久而久之,這個人的内心就可能會處在一種失衡的狀态。

當我們内心處在一個失衡狀态的時候,我們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去尋求一種平衡。

比如說也許時間久了以後,他會埋怨對方,“我對你這麼好,怎麼你對我都沒有一句感謝”,或者是說他可能因為一件很小的事情而去責怪對方,因為他沒有意識到他的付出對他而言意味着什麼。

那這就回到我們個人成長上,我們在一個關系裡是需要達到一種平衡狀态,才能讓這個關系持續穩定的發展。那如果我隻是一味的付出,對别人好,那麼這個關系它就總是處在一種不平等的狀态、失衡的狀态,那這個關系也是很難持久。

心理咨詢師告訴你:為什麼不要對别人太好?

他可能無意識中的也會把對方放在一個加害者的一個位置上去,那從心理上來講,我們如果看這樣的一個不平衡關系,對雙方可能都會帶來一些看不見的也許是一個很深的影響。

比如說接受付出的那個人,他就沒有付出了嗎?他可能也有付出,隻是沒有被看見,這個就好像是回到一些自我犧牲的父母和孩子的一個關系上,那一個過度犧牲自我的父母,他究竟在孩子身上在尋求什麼呢?

很多時候表面是在給,實際上是在要。

也許要的就是孩子對他的一種依賴、一種離不開、一種聽話,他需要和孩子緊緊的連接配接在一起,他需要孩子能給他更多的情感慰藉。

那這個孩子付出的是什麼呢?

如果這個關系是持續的話,其實這個孩子就給到了他父母想要的依賴,一種情感的慰藉。那這個孩子有沒有付出呢?

他也在付出,隻是沒有被看見。

回到這個付出者的這個位置上去看,這樣一個自我犧牲的父母的角度來看,他又會覺得我一直在付出,這個孩子一直在要,但是他沒有意識到他在要的那個部分,和孩子給他的那個部分。

那麼相應的可能接受付出的這一方他就會處在一個相對的下風,他就成了一個壞人和加害者,是以我們怎麼去看這個問題呢?

不要對别人太好,他不是一個别人得逞,因為要了太多自己不平衡,而是你如何在這樣的一個付出裡邊看到自己的需要,這個才是非常重要的點。

(陳珂含老師口述,心小愛編輯整理)

心理咨詢師告訴你:為什麼不要對别人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