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無論身處何方,有母親的地方,就有家的溫度和方向

作者:破局者Breaker

#頭條創作挑戰賽#

劉川源先生有言:“即便家境貧寒,四壁空空,隻要有一位女性操持,家便是溫馨的港灣。”

此處所指,正是母親——那看似弱小卻力扛千鈞的存在。

她以嬌小之軀,蘊藏巨大能量,用青春熱血,為我們構築起一座座堅不可摧的庇護所。

對孩子而言,母親即是宇宙的全部。

而對母親來說,孩子所在之處,心之所向,便是家之所在。

母親,是孩子心靈的歸宿,是引領我們找到“家”感覺的燈塔。

無論身處何方,有母親的地方,就有家的溫度和方向。

無論身處何方,有母親的地方,就有家的溫度和方向

母親是神,無所不能

朱自清在《我替母親還願》中提到:

“母親的欣慰在于,即便生活艱苦,孩子們也未曾挨餓;盡管家境貧寒,孩子們也未曾因病夭折。”

母親所承受的痛苦,從孩子誕生的那一刻起,便已注定。

在孩子出生前,母親滿懷期待與憂慮;

孩子出生後,母親雖然松了一口氣,但孩子的每一個成長瞬間仍讓她憂心忡忡。

一次摔倒,一次生病,一次情緒波動,都能讓母親的心緊張不已。

華佗小時候,他的母親曹氏以紡織、養蠶為生,為他營造了一個溫馨的家庭環境。

盡管生活艱辛,但她始終堅守對華佗的期望,給予了他讀書的機會。

然而,為了照顧華佗,母親曹氏積勞成疾,患上了一種奇怪的病。

随着病情的惡化,曹氏的身體日益衰弱,但她依然堅強地支撐着,不願讓兒子分心,也不願讓他擔憂。

正是這位偉大的母親,激發了華佗成為良醫的決心,以醫術濟世救人。

“女性之柔,在母性中鑄就剛強。”這句古諺,道出了普世的母親形象。

為了孩子,柔弱的女子仿佛被賦予了神祇般的勇氣與力量,這是每一位母親共有的奇迹。

在孩子們的心目中,母親的形象宛如一座不可動搖的巍峨山嶽,永遠是生命旅途中的燈塔。

面對困惑與悲傷,"媽媽"總是第一個被呼喚的名字;當病痛或傷害來襲,母親的懷抱是最溫暖的避風港。

不論外界如何風雲變幻,母親都能瞬間化身為我們最堅實的護盾,披荊斬棘,無畏前行。

然而,人們時常忘記,她也是一位初為人母的學習者,有着自己的脆弱、疲憊與需求,同樣渴望着被了解和關懷。

正是出于對孩子深沉無私的愛,她選擇将一切辛酸默默隐藏,獨自承擔。

母愛,不需遠渡重洋,不需攀登高峰,它靜靜地,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子裡,如花般靜靜綻放,溫暖而堅韌。

無論身處何方,有母親的地方,就有家的溫度和方向

母親是港灣,守着故鄉

詩人有雲:“世間至美之音,母喚兒聲。”

童年時光,恰似脫缰野馬,街頭巷尾,盡是歡笑足迹。夕陽西下,饑腸辘辘,家,化作心靈最溫柔的港灣。那一句“媽媽”,是心靈深處永恒的安甯與慰藉。

歲月流轉,肩負責任,我們遠行,風雨兼程。

萬水千山走遍,最溫暖的,莫過于家的燈火,依舊有人默默守候。

母親在,家就在;母親的挂念,跨越時間與空間,引領歸途。

石德本,曉色朦胧中,已挑起金魚擔,踏上謀生之旅。

出門一瞬,輕聲細語:“娘,孩兒去了。”

離家賣魚,是日之始,亦是母親憂慮之始。

金魚未售,心急如焚,他深知,家中有顆心,同樣焦急跳動;更知,他的歸來,是母親最大的寬慰。

故,售出最後一尾金魚,即刻挑擔啟程。

夜幕降臨,疾步奔回,因那燈火闌珊處,有他摯愛之人殷切期盼。

年複一年,奔波之路,深深淺淺的足迹,交織着母親無盡的思念與擔憂。

王安石詩雲:“月明杜宇鳴,南北總牽情。”

杜鵑聲聲,勾起母親對遠方兒女的無限思緒,距離雖遙,心緊緊相依。

每一次歸家,都是心靈深處的一次溫暖回歸。

家中,母親忙碌的身影,烹饪佳肴,料理日常,平凡中蘊藏深情。

幸福,不過一粥一飯,一家一室,簡單卻溫馨。

無論身處何方,境遇如何,勿忘向母親報一聲安好,寄一份思念。

如此,文字間流淌的是對母愛深深的頌揚與感激,每個字句都承載着對家的眷戀與向往。

無論身處何方,有母親的地方,就有家的溫度和方向

母親離去,再也沒了家

《邶風·凱風》吟誦:“凱風自南來,輕拂棘枝嫩。棘心生機勃,母恩深厚沉。”

母愛如同春日暖陽,孩子則是待哺的幼苗,在其照耀下茁壯成長。

從稚嫩到枝繁葉茂,每一步滋長,皆浸透母愛之泉。

一旦母愛缺席,世間再無那一聲溫柔的呼喚,萦繞耳畔。

家,失去溫馨的港灣;心靈,亦迷失了歸航的方向。

老舍童年,慈母為籌措學費,奔波勞碌,傾盡全力。

及至他二十七歲,适逢母親古稀壽辰,本當阖家團圓,笑聲盈室,兒子卻身在海外,歸期未定。

母親早早就寝,心中或已預設,遠方的孩子難以歸來。

公元1942年,母親在京辭世,而老舍直至一年後方得此訊。

于是,他以筆為媒,撰寫《我的母親》,文字間流淌着對母親的無盡追憶,封存昔日溫情。

他深刻體會到:“失去慈母,猶如花離土,雖仍綻放光彩,卻已無根可依。有母之人,心有安處。”

母親的離去,使家失卻了溫暖的基石,變得空曠而寂寥,往昔生活的溫馨不再。

僅餘下的每一磚每一瓦,似乎還留存着她的身影,空氣中似乎還能捕捉到她的氣息。

沒有母親的日夜,淚水無從拭去,餐桌再無那熟悉的味道等候。

時光匆匆,歲月無情。

勿讓等待化為虛無,勿讓深情終成遺恨。

趁雙親健在,趁光陰尚好,多陪伴左右,共進一餐家常,話往昔,笑語連連。

關鍵在于珍惜眼前人,讓愛即時傳遞,不讓生命留白。

無論身處何方,有母親的地方,就有家的溫度和方向

在《目送》中有這樣一段深情的描述:“父母與子女的相遇,實質上是一場漫長而又溫柔的目送,你望着他逐漸遠離的背影,直到它消失在路的盡頭,這便是此生緣分的注解。”

幼年時期,我們站在原地,目光緊随母親的背影,那是她為愛啟程,為家庭築夢的輪廓;

而當歲月流轉,角色互換,成為母親守望者的是我們,她則伫立在家門,凝視着我們遠去,心中僅存的祈願是下一次的團聚。

生命的本質在于自由與獨立,愛,亦如生命的軌迹,是一段緩緩展開,逐漸深遠的旅程。

母愛之深沉,如同不滅的燈火,無論距離多遠,那份溫暖與牽挂永不減退。

在這個寬廣的世界裡,唯有家,那個由血緣建構的港灣,無條件地期盼你一切安好,無論你身處何方。

時光匆匆,若青春尚在,莫讓遲疑絆住腳步,懷揣微笑,常回家看看,這簡單的心願,便是母親心中最深切的期盼。

願天下的母親都能擁抱幸福,讓煩惱消散,安康伴身,每一個願望都能如願以償,一生盡享美好與安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