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康波/周期之舞

作者:長安羽林郎

一、身在此山中

當我還是一名新手的時候,我喜歡問老股民:牛市/低迷的市場長什麼樣?

最常見的一個回答是:到時你就知道了。

經曆這些年觀察,我對這個答案有些質疑,我認為牛市/低迷的市場長什麼樣,“到時” “當時”你是不知道的——你往往是“過後”才知道。

牛低迷的市場是一種事後評價,而非事中評價。

當你身處牛市/低迷的市場的畫卷中時,即便畫卷已徐徐展開,你也很難察覺自己身處牛低迷的市場之中,隻會覺得“事情好像有點不一樣”,直到畫卷展開超過一半、三分之二,甚至完全展開後,你才會恍然大悟。

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這是我近年的觀察:人很難感覺周期。

人善于事後評價周期,不擅長事中感受周期,更拙于事前預測周期。

康波/周期之舞

最近三年A股提供了絕佳案例:人無法感覺到低迷的市場的展開。

當我們回看2021~2023年,會發現這是一輪顯著的低迷的市場行情,而且越接近末尾(2023年末~2024年初),低迷的市場力道就越發強勁。

過去三年,我們見證群體情緒由熱轉冷、從亢奮到哀歎,一批批投資者爆倉、離場,甚至成名人物也折戟沉沙、跌落神壇,這再次印證巴菲特的名言:直到潮水退去,你才知道誰在裸泳。

但請注意,這輪低迷的市場走勢看起來如此脈絡清晰,全因我們采用後視鏡視角,全因我們身處2024年,但身處2021、2022和2023年的人——他們很難獲得這樣清晰的洞察,他們很難笃定這就是一輪低迷的市場。

不妨搜集過去三年的著名股市預測、年度展望,你會發現每一年都有人喊“牛來了”、“十年牛市”,而且有理有據、言之鑿鑿,即便指數正在逐漸下台階,看多的人也是絡繹不絕。

2021年1月,我在咖啡廳聽到四個大學生熱烈讨論公募基金,一人說“現在随便買一周賺五百,穩穩的”,一人說“買茅台啊,年底就三千了”——股市之熱絡、“X茅”之熱絡,可見一斑。

2022年6月,一券商分析師公開呐喊,“我應該是全網第一個喊4000點的人吧,相信相信的力量”,一時引發市場熱議。

更重要的證據是,一些成名的私募基金經理,在過去幾年用腳投票、杠杆抄底,結果遭遇滑鐵盧,産品抹去多年累積淨值,造成客戶虧損,毀掉多年積攢下的行業名聲。

這說明,即便是最專業、最聰明、最有資源的投資者,他們在“預測未來”這門功課上也經常考不及格;同時,在看似難度更小的“判斷周期”這門功課上,他們也經常是錯誤的、嚴重滞後的。

在這輪三年低迷的市場裡,最聰明的那群人也隻在末尾才恍然大悟。

周期的輪轉,可以解釋一些明星基金經理為何像流星一樣驟起驟落:他們始終在做一樣的事情,他們始終是一樣的水準,是周期将他們推上神壇,是周期将他們推下懸崖。

沒有很複雜的原因,隻是剛好市場周期、行業周期與個人周期重疊共振,于是他在某些時刻被推了上去,顯得特别高大、卓越,某些時刻又突然變得平庸、拙劣。

于是,伴随着業績驟起驟落,公衆對其前譽後毀;事實上,YYDS的是這個人,弱雞菜狗也是同一個人。

在我看來,多數被周期選中的“幸運兒”,都沒察覺周期的力量,不知不覺放大自我形象,導緻最終進退失據。

那些評價他們的人,也沒有察覺到周期的力量,将順風視為其個人特質,又将逆風歸罪給其本人,導緻最終評價失當,既過度捧高,又過度貶低。

作為基金投資者,如果沒有察覺到:基金經理的業績也存在周期,往往就容易在某人的業績頂峰參與進去,等待他的自然是後續業績的均值回歸。

很多時候,驟變的不是人,隻是時空罷了,隻是周期輪替罷了。

康波/周期之舞

二、周期之舞

股市的牛熊輪替,隻是周期力量的一個小側寫。

周期,可能是主宰世界運作的最神秘力量之一,盡管“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但從人生順逆到行業興衰,再到經濟擴張與收縮,乃至地方的興盛凋敗,周期的力量痕迹無處不在,“體物而不可遺”。

了解周期,是了解世界運作規律的核心一題;了解周期,是了解股市“為什麼這麼難”的關鍵一環。

霍華德·馬克斯用“鐘擺”來類比周期,提供了一些寶貴、具有“确定性”的見解:

1. 鐘擺注定會左右搖擺;

2. 鐘擺在中點停留的時間很短;

3. 鐘擺不是過度左擺,就是過度右擺;

4. 鐘擺擺到極緻時,一定會反轉;

5. 任一方向的過度擺動,本身就在積聚反轉能量。

知道周期有這些特征,固然很有益處;但更有益處的是,我們還要知道——“不知道什麼”:

1. 我們不知道鐘擺擺動的幅度;

2. 我們不知道鐘擺停止并回擺的原因;

3. 我們不知道鐘擺反轉的時機;

4. 我們不知道反轉後,反方向擺動的幅度。

對于“周期”這個課題,我們現在掌握了一些“知道”與“不知道”,将它們攪拌混合後,可以“烹制”出一些行動上的建議。

第一,當經曆單方向劇烈運動後,人很容易線性外推,誤以為這是永恒的趨勢——永遠的牛市,永遠的低迷的市場。此時,我們要記得周期的永恒特性,勇敢地回答:不是。

沒有永久的牛市,也沒有永久的低迷的市場;沒有永恒的春天,也沒有永恒的冬天。樹不會長到天上去,我們也很少見證100%的價值毀滅——除非本身就是0價值的東西。

第二,不要去猜測反轉的時機。

由于周期力量如此偉大,自古以來都有人試圖預測周期,尤其是那個關鍵的轉折點。

但我深刻懷疑,這非人力所能做到。事實上,在周期這件事上,記得周期一直存在,記得周期會反轉,記得運動積聚着反轉能量,就能提供很多行動參考——我們不需要知道那個确切節點。

如果你一定要猜那個反轉時機,你往往會耗費大量時間精力,收獲卻寥寥、且不可靠。

近些年來,社會、經濟和股市發生了許多令人疑惑的問題,你可以用很複雜的理論來解讀它們,也可以用一個非常簡單的模型來解釋:一切都是周期現象罷了。

為什麼這幾年錢那麼難賺?因為經濟進入下行周期。為什麼房價走低、地産商艱難?因為地産周期開啟反轉。為什麼股價一直走熊?因為股市進入低迷的市場周期。

重要的答案不是為什麼,重要的答案是一切運動都會:反轉。

老子曰:“反者,道之動”。

這個世界沒有永遠漲的資産,也沒有一直繁榮的經濟,這就像陰陽變換、晴雨交替、春冬輪轉一樣自然。

甚至,當個人在遭遇挫折、逆境的時候,也要記得周期在默默發揮作用,好的會過去,壞的自然也會過去。

關鍵不是周期本身,關鍵是你在周期中的表現。

如果一個人隻拿自己應得的東西,順境不驕傲自大,逆境不妄自菲薄,“日行二十英裡”式地默默練功,那麼他就不容易被周期愚弄。我們可以期待,在下一個周期,他的整體表現會更高更好。

如果一個人順境過分得意,逆境過于悲觀,拿了太多自己不配拿的東西,他就沒有掌握自己的命運之舵,隻是随着周期波浪自然起伏罷了——我們可以預期,到下一個周期他依然是原地踏步,甚至更差。

就公司來說,我們預設公司必定會有好運,也必定會有壞運,關鍵不是運氣的好壞本身,而是公司面對運氣時的表現。

如果一家公司隻是個撞大運的“冒牌貨”——譬如,某衛生事件中的某些公司突然暴利,一兩年後又迅速隕落——這樣的公司不值得我們給予高評價。

我們期待的高分公司,是在走大運時依然能保持理性,潛心練功;在逆境時保持冷靜,不自怨自艾,靜心思考,默默發力。

這樣的公司,堪稱“有韌性”。

三、周期的愚弄

網傳某抗日神劇中有台詞曰:“同志們,八年抗戰開始了”,甚至有不知真僞的截圖流傳,觀之令人發笑。

這個段子的邏輯沖突之處在于,沒有人能事先知道抗戰要打多久,也許三年五年,也許十年二十年,誰知道呢?畢竟在那時,就連是否會獲勝也曾有人質疑。

但我們不妨假設,真有人穿越回去傳遞給你一個資訊,“抗戰隻打八年”——問,這個資訊對你會有什麼影響?

我認為,隻要牢牢相信“八年抗戰”這個資訊,你就會獲得比一般人強大得多的心理韌性,有更多的勇氣、毅力和甯靜去面對現實的痛苦。因為你知道,雖然過程很殘酷,但一切混亂都會結束,世界會回到正常。

雖然你不知道為什麼,也不知道如何實作,但當你堅定相信“一切都會結束”,你就會心生希望。畢竟對一個身處戰亂的普通人來說,最大的心理煎熬可能是:不知道這一切什麼時候結束;不知道是否真的會結束。

就是周期的愚弄:人會忘記周期的存在。

人大多數時候忘記周期,一是因為情況太劇烈,二是因為持續時間太長,人往往會據此線性推演,認為目前的一切将永遠持續。當然還有另一種情況,人對好事的高度渴望,以及對壞事的高度恐懼,都會讓人喪失對周期的笃定。

但就如老子所言,“飙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遭遇極端天氣要記得,狂風暴雨不會永遠持續。遭遇極端情境也要記得,極端不是曆史的預設狀态。曆史的預設狀态,是分分合合,是治治亂亂,是否定之否定,是反轉與反轉之反轉。

好的會過去,壞的也會過去。何況牛熊?

周期的第二個愚弄是:讓人混淆周期與好壞/對錯。

最生動的比喻就是搭電梯:有人在電梯裡看書,有人在電梯裡跑步,有人在電梯裡睡覺,但當電梯抵達20樓時,他們都覺得這是讀書之用、運動之功和睡覺之效,而忘記了最重要的是他們在電梯内。

周期,用順風讓你以為自己很棒,用逆風讓你以為自己很差。但實際上,你既沒那麼優秀,也沒有那麼糟糕。世界不是精密機器,世界也不是草台班子。

豬在風口會被吹上天,如果它真以為自己會飛,那就真是徹頭徹腦的豬。鲲鵬起飛固然也需要“風口”,但當它飛起來的時候,鲲鵬跟飛豬顯然有本質差別。

不想被周期愚弄,在獲得成功與好處時,要留意自己借助了多少順風,不要“貪天之功以為己有”;遭遇挫折與失敗時,要察覺自己遭遇了多少逆風,不要輕易小看自己。

四、生命的力量

我們在感慨周期力量之宏偉時,很容易想象人就像浮萍一樣,跟随波浪起起落落,所謂“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頓感生命之渺小之無力。

這就是周期的另一個愚弄:讓人輕視生命的力量。

如果隻是死物,那自然隻會随波逐流。但具有蓬勃生命力的生物,不僅會随着波浪漂流,還會在反複起伏中吸收養分,逐漸成長,乃至蔓延到整片海域,繁衍到更遠的遠方。

我們固然相信熵增定律,知道事物會趨向于無序與混亂,但我們也留意到生命的最大特性,就是吸收能量、新陳代謝、生長繁衍,抵抗混亂、創造秩序。

這就是為什麼,在任何一段曆史中,總有人做不出一樣的選擇,成就不一樣的事情。

人是有生命的,企業是有生命的。你是可以選擇的。

在經濟擴張-收縮的循環中,有企業起起落落、原地踏步,也有企業每經曆一次周期洗禮,就變得更強韌一些;在股市牛-熊的輪替裡,有人越來越窮,有人賺賺虧虧、原地踏步,也有人穿越牛熊,越來越富。

就像每次股災過後,新聞都會報道李嘉誠、巴菲特虧了多少身家,似乎他們是此次危機中的最大輸家,但新聞沒有解釋的是:遭受N輪股災後,為什麼他們現在更有錢了?

韌性,不是免疫周期;韌性,是熬過周期,且更具生命力。

“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但就是有生命會抓住那“半點”例外,從陽光罅隙中生長出去,煥發蓬勃生機。

... ...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CxEric的讀書與投資筆記,作者:CxEric

#股市分析##周期##投資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