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權威釋出|泗水縣打造“儒韻鄉風 仲意龍灣”新時代文明實踐展示帶

作者:濟甯釋出
權威釋出|泗水縣打造“儒韻鄉風 仲意龍灣”新時代文明實踐展示帶

1

5月17日上午,市政府新聞辦組織召開濟甯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展示帶建設主題系列新聞釋出會(第2場)。介紹泗水縣打造“儒韻鄉風 仲意龍灣”新時代文明實踐展示帶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釋出人

朱亞峰 泗水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 濤 泗水縣濟河街道黨工委書記劉貴同 泗水縣聖水峪鎮黨委書記李 根 泗水縣聖水峪鎮東仲都村黨支部書記

權威釋出|泗水縣打造“儒韻鄉風 仲意龍灣”新時代文明實踐展示帶

1

權威釋出|泗水縣打造“儒韻鄉風 仲意龍灣”新時代文明實踐展示帶
權威釋出|泗水縣打造“儒韻鄉風 仲意龍灣”新時代文明實踐展示帶

釋出會現場實物展示

近年來,泗水縣實施“愛滿泉鄉·文明泗水”公德心建設全域提升工程,大力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提檔更新行動,實作縣、鎮(街道)、村(社群)三級文明實踐陣地建設“五有”标準全覆寫,建成1個集新時代文明實踐展廳、社會組織孵化中心和未成年人保護中心為一體的縣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3個鎮(街道)實踐所和403個村(社群)實踐站。健全完善“愛滿泉鄉”志願服務體系,積極探索志願服務融入基層治理和鄉村振興,充分發揮社會公益組織作用,在推動儒孝文化普及、公德心建設融入文化“兩創”、為老為小志願服務等工作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3年以來,泗水縣充分發揮區域優勢,串聯龍灣湖周邊濟河街道、聖水峪鎮、金莊鎮3個鎮街10個村級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着力打造“儒韻鄉風 仲意龍灣”新時代文明實踐展示帶,将網格志願服務、高層次人才賦能、農業現代産業園建設、特色文化旅遊、鄉村振興合夥人等融入文明實踐,以文化振興“軟實力”賦能鄉村振興“大發展”,走出了新時代文明實踐助力鄉村振興的“泗水路徑”。一、強化文明實踐陣地建設,厚植文明土壤

一是提升陣地标準。依托黨群服務中心疊代更新,将幸福食堂、儒學講堂、結婚禮堂、泉鄉書房、快遞服務站、婦女兒童服務站等功能室進行資源整合,進一步豐富展示帶内村級實踐站為民服務功能,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政策宣講、老人吃飯、兒童托管等便民服務。2023年濟甯市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教育訓練班在展示帶舉辦。二是突出各村特色。東仲都村建立非遺傳承人、優秀志願者等特色工作室,将非遺技藝展示、志願服務融入百姓生活;南仲都村、小城子村“幸福食堂”常态化開展理論宣講、健康義診、文藝演出,讓老人感受到更多“幸福”味道;夾山頭村春禾園開展“雛鷹課堂”,解決困境兒童作業輔導、托管照料等問題;各村鄉村儒學講堂2023年以來累計開課168期,以傳統文化滋養鄉村、教化群衆。三是發揮獨特優勢。來自清華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的10批共150餘名師生依托東仲都村獨有的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開展鄉村調研、志願服務、文創設計等實踐活動,舉辦公益授課、公益講座20餘次,開展“清泗有學”鄉村振興體驗營、鄉村電影放映展、鄉村照相館等公益活動,為展示帶建設提供高校智力支援,清華大學高層次人才志願服務助力鄉村振興被央視、《人民日報》報道。

二、深入開展文明實踐活動,涵養文明鄉風

一是不斷豐富文明實踐活動内涵。每月通過“文明泗水”公衆号釋出文明實踐重點活動提示,做到“周周有活動、月月有主題”。創新理論宣講形式,成立“十分鐘微宣講”“村頭小闆凳宣講”等特色志願服務隊伍10餘支,通過“講堂+宣講”“街頭+宣講”“文藝+宣講”等形式,常态化參與到移風易俗、農村政策宣講等活動中,讓理論宣講冒熱氣、接地氣、聚人氣。推動群衆性文明建立活動,展示帶實作縣級以上文明村全覆寫,其中省級文明村3個,選樹“身邊好人”“好婆婆”“好媳婦”等各類先進典型230餘人。二是推動志願服務走深走實。建構“陣地+項目+資金+活動+品牌”志願服務矩陣,健全展示帶内鎮、村兩級35支群衆身邊不走的志願服務隊伍,以黨員幹部為先鋒,吸納網格員、公益崗、熱心群衆等450餘人,常态化開展“五為”志願服務活動。充分發揮社會公益組織專業優勢,支援引導微公益協會、退役軍人協會等9支社會公益組織創新實施“微愛媽媽”“寫好中國字 做好中國人”“兒童服務站”等一批具有泗水特色的志願服務項目。三是持續倡樹美德健康新生活。統籌推進“美德信用”建設,将倡樹美德健康新生活和參與文明實踐、志願服務、環境整治等納入美德信用建設體系,推廣“志願+誠信”積分超市、美德信用商戶評選等做法,促進好家風、好民風、好鄉風落地生根。創新推進“泉鄉書房”建設和“泉鄉悅讀會”系列活動,開展“如此生活”閱讀會等特色閱讀活動180餘場次,讓美德健康新生活融入日常、化作經常。

三、發掘文明實踐優勢資源,助力鄉村振興

一是“文明實踐+文旅融合”助推高品質發展。立足龍灣湖鄉村振興齊魯樣闆省級示範區優勢,實行“政府支援、平台孵化、市場運作”運作機制,以“鄉村振興合夥人”機制吸引人才集聚鄉村,通過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文化賦能,依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非遺文化傳承的内涵和基因,推進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走出了一條文化與藝術相融合,文旅産業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的特色道路。着力壯大示範帶鄉村文旅産業,策劃推出泗水賞花彙——杏花節、櫻花節,充分宣傳展示帶鄉村旅遊特色資源,打響鄉村旅遊節事品牌,助力村集體增收村民緻富。二是“文明實踐+文化兩創”傳承鄉土文化。依托龍灣湖藝術小鎮文化“兩創”示範點,打造集“山東手造·濟甯好禮”展示展銷中心、“手造”創意玻璃房、“非遺”産品攤位、研學工坊四位一體的“山東手造”大集,成為優秀傳統文化“兩創”展示體驗新視窗、新地标、打卡地。山東手造大集—“龍灣湖”文創市集入選首批“好客山東”文旅市集。将民生大集、直播帶貨等活動與“黃河大集”緊密融合,承辦2023濟甯市“秋季黃河大集”暨“炫彩金秋漫遊記”啟動儀式和山東廣播電視台“鄉村振興齊魯樣闆—村村有好戲”之《好戲大擂台》首場活動。三是“文明實踐+文化賦能”豐富群衆生活。舉辦鄉村文化旅遊節,精心策劃剪紙、魯班記憶、紮染等10餘項體驗項目,以文明實踐活動助力展示帶内景點顔值和内涵提升,以景點的人流量為文明實踐陣地增添人氣和煙火氣,讓遊客、群衆在遊覽中浸潤文明、踐行文明。2023年首場“新青年”音樂節在展示帶内“尼山鹿鳴”示範區舉辦,有力帶動了社會消費。展示帶先後承辦了全省鄉村振興齊魯樣闆現場推進會議,全省鄉村文化振興暨紅色基因傳承工程、小戲小劇群衆演群衆看工作現場推進會。

下一步,泗水縣将錨定打造“鄉村研學文旅區、現代農業集聚區、聖源文化新高地”目标定位,充分發揮展示帶文化資源、自然景觀和人流聚集優勢,抓點帶線擴面,創新打造有特色、有影響的文明實踐品牌,打通服務群衆的最後一公裡,繪就“儒孝泗水”鄉村振興新畫卷。

現場答記者問環節

濟甯日報記者

剛才提到“儒韻鄉風 仲意龍灣”新時代文明實踐展示帶主陣地是在聖水峪鎮,請簡要介紹一下聖水峪鎮相關工作開展情況。

劉貴同

泗水縣聖水峪鎮黨委書記

近年來,聖水峪鎮發揮優越區位優勢,緊扣群衆需求,統籌各類資源,探索出一條具有鎮域特色的文明實踐發展新路徑,用一場場沉浸式宣講,一次次暖心服務,一件件惠民實事,不斷賦彩群衆幸福生活,讓文明實踐遍地開花。

強陣地,文明實踐築根基。按照“五有”标準,采取“建設樣闆+對标趕超+品牌引領”方式,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提檔更新。統籌整合鄉村儒學講堂、農家書屋、黨群活動室、幸福食堂等資源,設立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服務陣地和實踐平台。建成1個實踐所、39個實踐站、39處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實作鎮、村文明實踐陣地全覆寫。同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風家訓、移風易俗等為主題,在“儒韻鄉風 仲意龍灣”新時代文明實踐展示帶核心區,通過制作宣傳展闆、景觀獨幕喜劇、設定宣傳專欄等形式,打造了内容豐富、形式多樣、貼近群衆的宣傳陣地,有力助推了新時代文明實踐入腦入心。

樹品牌,特色活動暖民心。持續擦亮鄉村儒學品牌,39個行政村建有鄉村儒學講堂26處,開課2000餘場次,閱聽人8萬餘人次。依托東仲都村閱湖尚儒研學基地,開設“紮染體驗”“陶土制作”“戶外拓展訓練”等特色課程,紮實推進文化“兩創”工作。打造“暖心助餐行·聖地夕陽紅”助老服務品牌,解決空巢、獨居、留守、孤寡等老年人吃口熱乎飯的問題。打造“文化傳承”“牽手關愛”“樂享科學”“雛鷹課堂”“七彩假期”“微愛媽媽陪伴成長”等10餘個“為小”志願服務項目,面向青少年兒童開展的志願服務遍地開花。常态化開展“習語潤儒鄉·泉鄉心聲”宣講活動,圍繞群衆關心關注重點,積極整合有效資源,通過宣講民生政策、法律法規、志願服務等多項内容,推動理論宣講融入群衆生産生活。

聚合力,文旅融合促振興。依托獨特的山水田園生态優勢和深厚的儒孝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底蘊,以文旅融合發展為新時代文明實踐增色添彩。在全省率先實施“鄉村振興合夥人”招募管理,吸引藝術家、行業帶頭人、非遺傳承人等獨立合夥人30餘人,引入高校、民企等團隊合夥人10餘個,打造陶朱工坊、“虎咬瓜”地瓜主題店、“山東手造·濟甯好禮”展廳等40多個業态。通過實施景區化改造,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吸引了清華大學工作站、山東省精品旅遊工作站、等閑谷藝術糧倉工作室等紛紛入駐,打造了“閱湖尚儒研學基地”“龍灣湖文創街區”“聖源閱湖山莊”“閱湖知野營地”等文化旅遊項目,成為集“休閑、度假、研學、文創、購物、美食、教育訓練”為一體的鄉村慢居休閑目的地。

濟甯晚報記者

聽聞清華大學的大學生志願者每年寒暑假都會在聖水峪鎮東仲都村開展“為小”志願服務活動,為志願服務注入青春活力,請問東仲都村圍繞“為小”服務都開展了哪些活動?

李 根

泗水縣聖水峪鎮東仲都村黨支部書記

東仲都村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聚焦青少年兒童需求,充分調動社會各方資源,精心打造多個“為小”志願服務項目,通過開展有新意、有特色的系列文明實踐活動,促進青少年兒童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雛鷹課堂”,點亮多彩假期。通過“托”“管”“教”的方式,聯合清華大學、山東财經大學、青島農業大學等大學生志願者,在寒暑期、周末等節假日開設課業輔導、興趣拓展、國學教育等課程,配套趣味運動會、消防演練、文藝彙演等活動,為孩子們提供特色化、多元化、個性化的教學服務,促進孩子身心共成長,讓假期“不負重托”。同時,依托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組織清華大學學生開展學習經驗分享會、公益講座,為孩子們的學習提供方向和指導,深受孩子和家長的喜愛。

“微愛媽媽”,溫情陪伴童年。堅持因人施策,通過入戶走訪的方式摸排全村留守、困境兒童,分别建立成長檔案,明确結對的“微愛媽媽”。堅持以“一切以孩子為中心,給孩子一份母愛”為主題,一月開展一次集中陪伴,為孩子提供細心細緻、豐富多彩的親情關愛。定期家訪,引導孩子在“坐卧起立行”等方面養成良好習慣。開展情感陪伴,當好孩子心靈的“知心人”,培養孩子們陽光向上的良好心态。開展安全陪伴,通過心理咨詢、安全教育等課程,當好孩子身心健康的“守護者”。

“書法積分”,增強文化自信。聯合濟甯微愛基金會、泗水微公益協會等志願服務組織,創新實施“寫好中國字 做好中國人”志願服務項目。通過向困難兒童提供筆墨紙硯等書法物料包,邀請各級書法家進行現場授課,教授孩子們書法寫作。同時,通過數字化小程式,設立積分激勵商城,以書法作品累計積分兌換獎勵,讓孩子們更有動力參與書寫活動。該項目的實施,讓孩子們在筆墨紙硯中領略中華文化的廣博,不斷增強文化自信。

下一步,東仲都村将繼續聚合各方資源,發動社會力量,開展心系青少年兒童、關愛青少年兒童、幫助青少年兒童等多形式多類型的活動,以愛為線,将愛傳遞,為青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氛圍。

濟甯新聞網記者

請介紹一下在“儒韻鄉風 仲意龍灣”新時代文明實踐展示帶内,濟河街道都開展了哪些新時代文明實踐特色活動?

張 濤

泗水縣濟河街道黨工委書記

濟河街道依托展示帶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将文旅融合、研學體驗、文明建立等多方面工作相結合,開展豐富多彩的文明實踐活動,提升轄區群衆的文明素養和道德水準,推動街道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讓文明的溫度更加暖心,讓文明的力量愈發彰顯。

一是夯實陣地基礎,營造濃厚氛圍。濟河街道認真按照“有場所、有隊伍、有活動、有項目、有機制”的标準,整合展示帶村居資源,對實踐站進行提檔更新,打造夾山驿站、“春禾園”兒童活動室、“秋實園”幸福食堂、志願服務站等功能室,滿足村民多元化的服務需求。在村(社群)組建“文明行動”“孝老愛親”“倡樹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等多支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隊伍。充分發揮示範引領帶動作用,創新服務方式,優化志願服務項目,積極開展“五為”志願服務活動,以“文化風”推動“文明風”,增強文明建立後勁,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建設從夯實基礎向提檔更新邁進,從外聚人氣向内聚人心邁進,為群衆提供更好的服務。

二是發揮文明實踐紐帶作用,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濟河街道依托豐富的鄉村旅遊資源,不斷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多角度延伸,助力打造宜居、宜業、宜遊、宜樂的特色展示帶。以等閑谷藝術糧倉、夾山音樂廳、夾山驿站等文明實踐陣地為基點,在周邊拓展更多餐飲、住宿、休閑娛樂等業态,深入挖掘并融入剪紙、砭石制品等手工藝品,粉皮、蜂蜜等特色農産品,開展“櫻花節”“露營”“親子遊”等特色活動,搭建更廣的合夥人聚合平台,增強輻射帶動力,助推人流量聚集。通過實施鄉村振興合夥人共融共建,招募“最美快遞主播”助推“農産品上行”,村裡出産的油桃、蜂蜜、地瓜、柿子、小米等農特産品網上銷售下單後,通過快遞驿站,實作出村銷售,拓寬銷售新管道,激活鄉村發展内生動力。

三是推進“光彩作坊”建設,助力共同富裕。濟河街道緊盯群衆需求,盤活基礎陣地,真正把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起來、管起來、用起來”。在沙胡同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打造“光彩作坊”手工棉衣加工點,解決因照顧學生、照顧家庭無法正常就業,體質較弱、勞動技能不足等“就業困難群體”的靈活就業問題。現已聯系對接企業16家,招引市場經營主體3個。同時通過黨支部領辦、村企聯辦、能人自辦等方式,創新載體,擴大原有的廠房式、工廠中的房間式、居家式作坊規模,更多更好地為群衆提供增加工資性收入的靈活就業崗位。截至目前,已在世紀城社群、南彭村、沙胡同村等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立“光彩作坊”6個,共摸排了解有就業意願居民200餘人,其中150人已在“光彩作坊”固定工作。

權威釋出|泗水縣打造“儒韻鄉風 仲意龍灣”新時代文明實踐展示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