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MBTI咋成了找工作的一環?

作者:隴南禮縣釋出

近日,有網友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今年招聘會上遇到的招聘流程,其中“50到300道題線上性格測評”引發熱議,而讨論熱度最高的便是MBTI。

MBTI是邁爾斯-布裡格斯類型名額(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的縮寫。1942年,美國作家伊莎貝爾·布裡格斯·邁爾斯和她的母親,以心理學家榮格的心理類型理論為基礎,編制出了16種人格坐标。

MBTI咋成了找工作的一環?

近年來流行的MBTI卡通形象

MBTI16人格測試近年來在年輕人中十分流行,一直被調侃為“賽博算命”。但當它突然成了招聘流程中的“标配”,出現在招聘者與你的線上溝通中,或者出現在面試官的提問裡,甚至直接出現在招聘要求中時,不少求職者感到不适應。與此同時,網上也有不少“過來人”支招,教求職者如何打造出一個“上司喜歡的人設”。

性格測試,真的能決定一個人的求職之路嗎?

MBTI咋成了找工作的一環?

找工作,兩個月做4次性格測試

踩着“金三銀四”春招的尾巴,杭州人周陽終于在上周去公司報到了。

他入職的公司是一家車企,崗位是線下活動營運。

對于這份工作,周陽說自己談不上有多喜歡,“但絕對很珍惜”。

珍惜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是因為求職環境,而另一方面則來源于他自身:“以前聽說隻有外企和大公司才會在招人時用到MBTI測試,但現在不管去哪裡應聘都會遇到。有些HR隻是問一下你屬于哪個類型,有些HR則是要你現做測試然後截圖的。”

MBTI咋成了找工作的一環?

MBTI有不同數量的題庫

在MBTI測試中,每個坐标都包含注意力來源方向(外傾E/内傾I)、認知方式(實感S/直覺N)、判斷方式(思考T/情感F)以及生活方式(判斷J/感覺P)等四個次元。四個次元不同的組合方式,組成了16種人格坐标,告訴人們“你是怎樣的一個人”。

誰也沒想到,這套釋出于上個世紀的測試題,突然在21世紀20年代成為了年輕人最熱衷的社交遊戲。僅在微網誌上,關于MBTI的話題閱讀量就高達46.2億次。而在哔哩哔哩網站,一條MBTI測試類的互動視訊,播放量是797.5萬次。

在網上,也有不少吐槽MBTI怎麼就從娛樂化的“賽博算命”變成了嚴肅的“招聘标配”:

“和HR線上溝通,對方突然甩過來一個小程式讓我做MBTI,因為擔心是電信詐騙遲遲不敢點。”

“剛跟面試官講完自己的實習經曆,結果下一個問題是問我MBTI類型,哥你認真的嗎?”

“怎麼現在還有直接把‘需求E人’寫進招聘要求裡的啊?I人不配有工作嗎?”

MBTI咋成了找工作的一環?

網友對MBTI進入招聘環節的吐槽 截自小紅書

從業多年的資深HR施璐告訴記者,其實MBTI并不是近幾年才進入招聘環節的,不少大廠早年就有這種先例,而在外企則更為常見。施璐的上一個東家就是一家大型外資企業,當時那家企業采用的是DISC性格測試,“它不像MBTI在網絡上這麼流行,但應用于企業人才測評領域可以說與MBTI不相伯仲。”

施璐現在就職的公司采用的是MBTI測試。從她的角度看,越來越多企業将MBTI加入招聘環節與近年來MBTI成為受年輕人追捧的賽博社交遊戲不無關系,“反正都要測,為什麼不選個年輕人喜歡的呢?這也能表明企業本身對年輕群體文化的包容性。”

這聽起來有點像是回旋镖紮到了年輕人自己身上。

施璐表示,這種測試在校招等大規模招聘時,隻是作為評估工具,而非評估标準。從測評次元上來說,MBTI更多的是顯示人心理層面的狀态,這種狀态可能會影響行為,但并不直接定義行為。是以對崗位是否比對的參考度并沒有那麼大,“具體也還是要看應聘者的情況。比如你應聘銷售崗位,但測出自己是I人,那你是否能接受頻繁地與客戶電話溝通?I人并不會讓我篩掉你,但如果你不能跟客戶打電話,那就不行。比起是I還是E,公司更關心的還是個人能力與崗位的比對。”

MBTI咋成了找工作的一環?

為求職爆改“人格”

入職現在這家公司時,周陽的MBTI測試結果是ISTJ。這種類型的性格标簽為“内向/感覺/思維/判斷”,更形象點的叫法是“物流師人格”或“檢查員人格”。在結果分析中,這種人格被形容為“務實、可靠、有較強的責任心群組織能力、喜歡秩序和計劃,能專注于完成任務”。

MBTI咋成了找工作的一環?

ISTJ形象

而網友們給這一類型打上的标簽是:“天選打勞工”與“上司最喜歡的員工”。

“但其實一年多以前我還是INFP。”說完這句的周陽,給記者發了一個哭笑的表情。

INFP也稱“調停者人格”,被形容為“充滿理想主義和深邃情感的藝術家和夢想家”。但因分析中将這一類型的缺點形容為“過于敏感、決策困難、容易受挫、不善處理沖突”,進而在大家心目中形成了“職場生存能力差”“不适合上班”的印象。在社交媒體上能搜到不少“因自己是INFP而與工作失之交臂”的分享文章,可以說幾乎與ISTJ的職場風評完全相反。

MBTI咋成了找工作的一環?

INFP形象

周陽自己感覺,這種人格“爆改”的背後可能是自己的求職焦慮。

他說自己在求職期間為了緩解焦慮而頻繁地在社交媒體上看各類求職經驗分享,之後大資料算法就給他推薦了一些如“教你從P人變J人”“如何打造上司最喜歡的人設”的文章。

起初,他隻是抱着看樂子的心态,但看完後“I人内向E人外向”“P人散漫J人嚴謹”的印象可能對他造成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加上在做了許多遍一模一樣的測試後,他已經可以清楚地知道哪一題測的是哪個方面,進而選擇更有利于職場的選項,“有時我都不太确定自己到底是不是真那麼想的”。

對此,浙江省立同德醫院、浙江省精神衛生中心醫療辦公室主任陳正昕表示,人在做測試的時候是存在學習效應的,題刷多了自然就會了解哪一題對應哪種傾向,“甚至哪怕是第一次做測試的人,隻要具備一定的判斷能力,都能清楚地知道崗位需要什麼樣的人,而我可以通過什麼樣的回答去契合崗位。”是以,陳正昕認為,當應聘者懷着明确的目的去做測試時,結果會出現經過“美化”的偏差而不再準确,“是以MBTI頂多隻能作為招聘時的一個參考,不會是決定性的因素。”

MBTI咋成了找工作的一環?

MBTI的設問方式

陳正昕的觀點得到了施璐的認可。對于網上熱議的“因自己是某種類型而求職失敗”的話題,施璐表示這更像是落選應聘者的情緒宣洩。“比起性格測試的結果,HR更在意的是要在多個應聘者中權衡崗位比對度、薪酬、穩定性等更加實際的因素,但這些權衡HR是不會告訴落選者的。”

MBTI咋成了找工作的一環?

測試結果隻是多元個體的一部分

在陳正昕看來,MBTI的測試結果不該是一種“貼标簽式”的分類,而應将其看成一個多元度的坐标,“比如内向外向這條坐标上,假如正向是外向,反向是内向,你拿到了-5分,這不代表你就是個内向的人,隻是說你往内向偏了5分。這種偏向不會一成不變,更不是一生定型,隻是反映出你目前的一個狀态而已。”

而另一方面,陳正昕也覺得在求職時無需将性格測試看得太重,MBTI測試雖然看起來披着科學的外衣,但本質上和星座性格分析、血型性格分析沒有太大的差別,都是運用了“巴納姆效應”,給人一些似是而非的解釋,“當你發現确實有一兩個情況與你相符時,你就會不自覺地将自己套進其他的描述,但其實這些描述之間并沒有什麼關聯性。”

“MBTI測試隻是作為一個大緻參考,我們最終還是會根據求職者的綜合素質做出判斷。”某企業主要負責人表示。

是以,參考一下就行了,不用太在意,也不要急着把自己裝進框裡。

來源:央視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