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位孤獨的散步者,一種漂泊的精神和流放的詩意 | 夜讀·傾聽

作者:文學報
一位孤獨的散步者,一種漂泊的精神和流放的詩意 | 夜讀·傾聽

文學報 · 此刻夜讀

在散文集《鄉墅中的居止》中,德國作家塞巴爾德思考與講述了他最為珍視的六位創作者——約翰·彼得·黑貝爾、讓–雅克·盧梭、愛德華·默裡克、戈特弗裡德·凱勒、羅伯特·瓦爾澤,以及畫家揚·彼得·特裡普,關注他們經曆與寫作中怪異而優美、痛苦而深刻的細節,繪出他們精緻而古怪的肖像,也在他人的生平中摻入自己的思考,企圖在混亂和荒謬的現實中尋找創作的意義。

書中的作家都曾在鄉墅中暫居,他們的故事蘊含着遠離城市的浪漫主義、漂泊的精神以及流放的詩意,鄉墅中的居止,同時是一種“文學地理學”。

一位孤獨的散步者,一種漂泊的精神和流放的詩意 | 夜讀·傾聽

《鄉墅中的居止》

[德] 溫弗裡德·塞巴爾德/著

闵志榮/譯

廣西師大出版社

2024年3月版

孤獨的散步者(節選)

羅伯特·瓦爾澤在他的生命道路上留下的痕迹是如此輕淺,以至于它們幾乎都被吹散了。至少從他1913年春傳回瑞士起,事實上當然是從一開始,他就隻是以最最草率的方式和外界聯系着。他無處安身,也從來沒有獲得過一丁點财産。他既不曾有過房子,也沒有過長居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沒有一件家具,大多數時候在衣帽架上隻有一套稍好的和另外一套稍差的西服。即便是一位作家投入寫作所需的東西,當中也幾乎沒有什麼他能說是屬于自己的。我想,他連他自己寫的書都沒有。他閱讀的出版物大多是借來的。連他用來寫作的紙都是二手的。就像他一生一貧如洗,也離群索居。他甚至越來越疏遠他一開始最為親密的兄弟姐妹,畫家卡爾和美麗的學校教師莉薩,直到最後,就像馬丁·瓦爾澤形容他的那樣,成了所有最孤獨的作家當中最最孤獨的那個。向一個女人妥協對他來說顯然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藍十字旅店裡的那個女仆,他通過在他閣樓房間牆上鑽的窺探孔來觀察她;伯爾尼的餐廳女服務員們;來自萊茵蘭地區的蕾芯·布賴特巴赫小姐,他長時間和她保持着通信往來:所有這此女性,就像他在文學幻想中渴望地圍在她們身邊獻殷勤的那些女性一樣,都是來自遙遠星球的生命。

在那個龐大的子孫後代還是普遍現象的年代——父親阿道夫·瓦爾澤就來自一個十五口之家,令人奇怪的是,下一代的八個兄弟姐妹當中沒有一個人生育孩子。羅伯特這個最後幾乎與任何東西、任何人都沒有關聯之人的離世,尤其是在這個久居精神病院的人隐姓埋名之後,很可能不為人察覺,就像長期以來他的生活那樣。羅伯特·瓦爾澤在今天不屬于下落不明的作家群體,這一點首先要歸功于卡爾·澤利希給予他關照這一事實。如果沒有澤利希關于他和瓦爾澤一起散步的記錄,沒有他為了傳記所做的前期工作,沒有由他編輯出版的選集,沒有他勞心費力確定由數百萬不可解讀的文字組成的遺著的安全,那麼恢複瓦爾澤應有的名譽可能就不會成功,對他的記憶可能就會消散了。不過,瓦爾澤因為死後世人對其遺作的拯救性發掘而積累的名譽,還是無法與諸如本雅明或卡夫卡這樣的人物相比。瓦爾澤一如既往地是一位獨一無二、不可解釋的人物。面對他的讀者,他在很大程度上隐瞞了自我。

一位孤獨的散步者,一種漂泊的精神和流放的詩意 | 夜讀·傾聽

少年時期的瓦爾澤

根據埃利亞斯·卡内落的觀點,瓦爾澤的特點在于他寫作時總是否認他内心最深處的憂慮,不斷忽略自己的一部分。這種缺位,卡内蒂說,正是他身上的獨特恐懼之處。他流傳下來的生平事迹都相當單薄,這也很奇怪。我們知道他的童年籠罩着母親罹患精神疾病和父親生意一年不如一年的陰影,知道他想接受教育訓練成為一名演員,知道他作為職員在任何職位上都堅持不了太久,知道他從1905年到1913年都待在柏林。然而,他在那裡除了從事寫作這件對他來說輕而易舉的事情之外還做了别的什麼事情,我們幾乎一無所知。關于這座德國大都會,他告訴我們的資訊很少,後來關于湖泊地區、關于他在比爾的生活和伯爾尼的情況他也說得很少,是以可以說相關編年史材料十分匮乏。瓦爾澤看似并沒有受到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樣的外界大事的影響。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以越來越大的努力繼續進行着創作;即使在對他作品的需求下降時,他也日複一日地繼續寫下去,一直寫到痛苦邊緣,我想,不少時候還會克服痛苦寫下去。到了再也繼續不下去的時候,他就住進瓦爾道精神病院,我們可以看到他在花園裡做些活兒或者自己和自己打撞球,最後,在黑裡紹精神病院,他就在廚房洗洗蔬菜,整理錫紙屑,看看弗裡德裡希·格斯塔克或者儒勒·凡爾納的小說,有時甚至,如羅伯特·梅希勒所說,就隻是僵硬地站在角落裡。瓦爾澤一生中流傳下來給我們的場景之間相距如此遙遠,我們根本不能稱之為一段曆史或者一段生平:我覺得倒不如說是一段傳奇。在死後繼續發揮影響力的瓦爾澤一生的不确定性以及其中無所不在的空白,就像是某種幽靈般的東西,它們和他文本的不可描述性一樣,可能會吓退專業的閘釋者。

馬丁·瓦爾澤評價說,羅伯特·瓦爾澤根本不能被系統地論述,盡管他的作品完全适合用以撰寫博士論文,這一評論毫無疑問是對的。人們該如何了解這樣一位作家,他被陰影籠罩,盡管如此,卻把最為友善的光明投射到了每一張書頁上:他把純粹的絕望書寫成了幽默;他幾乎總是寫同樣的東西然而卻絕不重複;他不了解自己在微小之處打磨的思想;他完全腳踏實地卻又毫無保留地迷失在空氣中;他的散文有一種在閱讀時發生消解的特性,以至于人們在讀過之後幾個鐘頭就幾乎記不起倏忽而過的角色、情節和作品中講述的東西。是一個名叫萬達的女士還是一個漫遊學徒,是埃萊娜小姐還是埃迪特小姐,是一位管家、一名侍從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癡,是劇院裡的一場大火、一陣喝彩、森帕赫戰役、一記耳光還是浪子的歸來,是一個石甕、一個手提旅行箱、一隻懷表還是一塊鵝卵石?這些無可比拟的書中所寫的一切,就像它們的作者可能說過的那樣,都有一種消散的趨勢。就在剛剛看起來還特别有意義的地方,讀者突然間就發現全然無意義。反過來,在瓦爾澤的荒謬背後往往隐藏着不可探測的深意。

一位孤獨的散步者,一種漂泊的精神和流放的詩意 | 夜讀·傾聽
一位孤獨的散步者,一種漂泊的精神和流放的詩意 | 夜讀·傾聽

瓦爾澤作品《唐納兄妹》

《雅各布·馮·貢滕 》

我從最初知道瓦爾澤開始,也總是隻能不成體系地閱讀他的作品。一會兒開始看看這個,一會兒又讀讀那個,多年來我有時候在他的長篇小說中漫遊,有時候在他的鉛筆領域中徜徉,每當我斷斷續續地重新閱讀瓦爾澤的作品,我也總是會仔細看他現存的肖像照,七個很不一樣的面相階段,它們能夠讓人猜到發生在它們之間的無聲無息的災難。我最熟悉的是他在黑裡紹時期拍的照片,它們展示了瓦爾澤散步時的場景,因為這位早就不再創作的作家站在一片風景當中的樣子總是讓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祖父約瑟夫·埃格爾霍費,小時候,在相同的年代,我經常跟着他在和阿彭策爾有許多相似之處的地方散步好幾個小時。每當我看着這些散步的照片,看着瓦爾澤用來做三件套西服的衣料,看着柔軟的襯衫領、領帶扣,看着手背上的老年斑、剪短了的灰白色小胡子、眼睛裡平靜的神情,我就覺得祖父在我面前。不過不僅是外表,在習慣方面,我祖父和瓦爾澤也非常相似,比如他們戴禮帽的方式,在最明朗的夏日會帶着雨傘或者雨披的行為。很長一段時間,我甚至還想象祖父和瓦爾澤一樣都有不扣馬甲最上面一顆紐扣的習慣。

無論是否确實如此,亳無疑問的是他們兩人都死于同一年,1956年,衆所周知瓦爾澤在12月25日散步時去世,而我祖父則死于4月14日,瓦爾澤最後一次生日的前一天晚上,還下了一場雪,盡管春天已經到來。也許正因為如此,如今每當回想起我祖父那讓我無法忘懷的死,我總會看到是他躺在牛角雪橇上,正是用那隻雪橇,人們在雪地中找到瓦爾澤并拍下照片,然後把他的屍體帶回了精神病院。這些相似、重疊和巧合有着什麼樣的意義?它們隻是記憶的拼圖,是自我欺騙或者感官幻覺,還是某種被編碼進人類關系混亂狀态之中、同時包括生者和死者、令我們不可捉摸的秩序模式?

卡爾·澤利希講述,有一次他和羅伯特·瓦爾澤一起散步,當時他們剛好走到了巴爾加赫村,提到了保羅·克利,他剛說完那個名字,就在走進村莊的時候看見一扇空蕩蕩的櫥窗裡擺着一塊标牌,上面寫着“保羅·克利——木制燭合雕刻匠”。澤利希并沒有試圖解釋這一奇怪的巧合。他隻是把它記錄了下來,也許因為人們最快忘記的正是最奇怪的東西。

一位孤獨的散步者,一種漂泊的精神和流放的詩意 | 夜讀·傾聽

散步中的瓦爾澤,卡爾·澤利希/攝

羅伯特·瓦爾澤實際上是誰,是什麼樣的人,盡管和他之間的關系非同尋常地緊密,但我也給不出什麼可靠的回答。如之前所述,那七張肖像照展現了截然不同的人:一個充滿了甯靜感性的年輕人,一個帶着克制的焦慮準備踏入資産階級社會的人,一個在柏林有着某種英雄氣概又顯得陰郁的作家,一個三十七歲、眼睛如琉璃般清澈水亮的男人,那個抽着煙、看起來很危險的強盜,一個破碎的男人,最後是完全被摧毀、同時又獲救了的精神病院病人。就這些肖像而言值得注意的不僅是它們之間的不同,而且還有它們中每一張都很明顯的不協調,我推測,這種不協調主要是由瓦爾澤相當樸素、根植于瑞士的本性,與波希米亞式不羁、花花公子式放浪的傾向之間的沖突引起的,他在職業生涯之初曾經炫耀過這些傾向,後來則将其盡可能地掩藏在正派的外表之下。

他自己也講述了在某個星期天他是如何穿着一套“輕佻的淺黃色夏裝和輕便的舞鞋”、頭上戴着一頂“故意顯得放蕩、大膽、滑稽的帽子”從圖恩走到伯爾尼的。在慕尼黑,他拄着拐杖漫步穿過英國花園,去拜訪韋德金德,後者對瓦爾澤那套大格子西裝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他在長途跋涉前往維爾茨堡的路上穿的步行裝,瓦爾澤寫道,讓他的“外表具有某種意大利南部風情。這一種或一類西裝,穿上它們後,我在那不勒斯可能還是挺顯風姿的。但是在思想嚴謹、行為得體的德國,這種西服似乎更多地引起了猜疑和反感,而不是信賴和喜愛。我二十三歲時是多麼大膽和古怪”。對引人注意的服裝的喜愛和堕落的危險往往相伴而生。據說荷爾德林也是如此,他對衣服的精美和外表的考究有着明顯的追求,是以他精神崩潰之時的頹廢狀态更讓他的朋友們感到驚恐。

一位孤獨的散步者,一種漂泊的精神和流放的詩意 | 夜讀·傾聽

瓦爾澤詩集《月亮是夜晚的傷口》

梅希勒回憶道,夏天有一次,瓦爾澤穿着一條帶着破洞和更新檔的褲子去看望他在呂根島上的哥哥,盡管他哥哥剛剛送了一套新西裝給他,在這種情況下瓦爾澤引用了《唐納兄妹》中的一段話,其中西蒙受到了他妹妹的責備:“你再看看你的褲子:下面都破了!固然我知道這隻是褲子,但是褲子也應該和靈魂一樣保持完好的狀态,因為穿着破破爛爛的褲子表明一個人疏忽大意,而疏忽大意是發自靈魂的。那麼你的靈魂肯定也是破破爛爛的。”結尾那句指出靈魂破破爛爛的絕妙的話,我認為,是叙述者的一種獨創概述,他已經預感到他的内心生活将會有多麼糟糕。

新媒體編輯:何晶

配圖:攝圖網、資料圖

一位孤獨的散步者,一種漂泊的精神和流放的詩意 | 夜讀·傾聽

id : iwenxuebao

微信公号

新浪微網誌

@文藝速效丸

小紅書

@41樓編輯部

小宇宙播客

2024文學報開啟訂閱

一位孤獨的散步者,一種漂泊的精神和流放的詩意 | 夜讀·傾聽
一位孤獨的散步者,一種漂泊的精神和流放的詩意 | 夜讀·傾聽

郵發代号3-22

周刊 / 全年定價:61.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