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年跑成全球巨頭,均勝靠的隻是并購嗎?

作者:格隆彙

提及均勝,它在中國公司海外并購曆史上多次大手筆并購總讓人印象深刻。但如果在2024年還用"并購之王"簡單定義它,顯然已經有失偏頗。

回頭再看均勝過去二十年發展,"制造業為主,資本運作為輔,以資本運作促進制造業發展的雙輪驅動"戰略一以貫之。産業與資本市場的良性互動,讓均勝将戰略上的超前預判落地成為可能。通過内涵式發展和外延并購,均勝一次次打破發展天花闆,最終完成産業更新和全球化雙重目标,成為世界級汽車零部件巨頭。

谷底起跳,走出整合困局

這幾年,汽車安全業務全球整合讓均勝的管理層傷透了腦筋,甚至一度進入創業以來最艱難時刻。之前,僅三四年時間,通過兩次大的收購,均勝直接從汽車安全新玩家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汽車安全廠商。

原本,大量優質汽車電子資産被均勝收入囊中,如何讓他們成為一個整體,産生協調效能,市場就有争議。在收購高田資産後,尤其是由于疫情、全球供應鍊等問題造成均勝電子汽車安全業務在2021年計提大額商譽減值,質疑聲到達頂峰。能否走出整合困局,市場極為關注。

均勝進入汽車安全行業并非臨時起意。

早在2013年,看到了汽車智能化、電動化趨勢,均勝的創始人王劍峰提出公司新的使命和願景——要實作移動出行"更智能、更安全、更環保"。展現在戰略布局上,均勝加大了在汽車智能駕駛、新能源和自動化裝置研究上的布局和投入,并成立相應研究院。同時,均勝的另一個事業部也開始籌建——均勝安全。

"汽車在飛快進化,當時已經看到行業發展一些危機,我們一直在讨論,哪些是難以被颠覆的。當時,按照‘更智能、更安全、更環保’三個方向,均勝在汽車零部件行業看了很多潛在投資标的。有些标的當時盈利很好,但因為不符合這三個方向放棄。最後,汽車安全我們認為不管汽車如何變化,都是必須的。"據曾參與均勝系列并購整合的人士回憶。

2016年,均勝收購了當時全球第四大汽車安全技術供應商KSS,正式進入汽車安全領域。2018年,均勝又收購了日本高田公司優質資産,成為全球汽車第二大安全系統供應商。此後,均勝電子開始整合汽車安全業務。

20年跑成全球巨頭,均勝靠的隻是并購嗎?

(均勝汽車安全工廠)

"并購普瑞,均勝真正成為一個國際化企業,在海外有了業務、有市場,并且普瑞協同重點是擴大了中國市場。并購KSS和高田後,均勝才算是真正成為一家深度全球化企業,要在全球營運。"一位業内人士如此評價。

不幸的是,在完成整合的臨門一腳,均勝與所有全球化企業一樣,遭遇了系統性的沖擊。

首先是疫情的沖擊,不僅是全球的生産、物流、供應鍊被打亂,本地化供應也嚴重受到影響,多個工廠停産。但停工停産後,每天的人員工資、水電等固定成本并不會減少。國際間旅行限制,讓人員交流幾乎停滞。随後又是缺芯、全球性通貨膨脹造成的大宗産品價格上升,原材料成本大幅攀升,全球性運力結構失衡導緻國際間運輸成本進一步上漲等等。

所有的企業都沒有選擇。均勝同樣,在當時,也隻能"硬挺",現金流壓力一度猛增。為了確定安全業務營運和整合,均勝甚至出售了部分優質資産回血。

"困難都不怕,改善慢也不怕,隻要大家能做事,都不會那麼焦慮。" 一位參與均勝安全整合的中層回憶當時的狀态。

均勝安全亞洲區在2019年年底率先完成整合,當時由現任均勝電子總裁陳偉負責。他對銷售、采購、營運以及管理層層拆解,細化成可執行的動作。"一個是系統化、結構化去分析,搭好整合結構;二是找對人,讓更有能力的人去管理;三是講究落地,每天開會追蹤確定落地,沒有别的訣竅。"

其他區域的安全業務整合也不能再等。2021年年中,在全球疫情最複雜的時候,陳偉帶隊到了歐洲,牽頭安全業務歐洲區整合,歐洲區也迅速改善。亞洲成功經驗被迅速推往全球,系統化的打法在海外逐漸起效。

除了成本管控、跨區域資源協同、優化全球供應鍊體系,調整高成本國家/地區和優勢成本國家/地區間的資源調配,甚至關閉、整合了一些效能不高的海外工廠外。在組織結構優化上,均勝安全還調整部分區域管理團隊,尤其是用中國團隊提升海外核心工廠業績。

2023年是均勝走出整合"低谷"關鍵一年。這一年,均勝汽車安全業務終于擺脫虧損,全球四大業務區域全部實作盈利,完成"深蹲起跳"。均勝電子營業收入同比增長了12%至557億元,歸母淨利潤10.8億元,同比大增175%,重回10億元大關。

高開高舉創業,沖出市場紅海

均勝能完成如此大範圍的汽車安全業務全球整合,與其創業底色密切相關。

上世紀90年代後期,中國汽車産業開始起飛,但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還處在低技術的"代工"模式階段,90%複制國外産品,在産業鍊下遊用價格"厮殺"。同時,汽車電子行業已經在海外迅速崛起,電子産品在汽車上的滲透率飙升。在當時,汽車電子設計供應商中,居然都沒有一家中國公司。

如何打破這個局面,成為王劍峰長期思索的問題。

在成立均勝之前,王劍峰已在汽車零部件行業浸潤近10年。他不僅将一家甯波本地汽車零部件企業産值做到幾百萬元,小有成就;還在世界500強的美國天合汽車集團公司中國合資公司擔任總經理,将這家合資公司銷售收入從幾百萬飙升至1.2億元。

在天合曆練五年後,王劍峰認為時機基本成熟。2004年,王劍峰創立均勝,并組建了一支由設計、制造和銷售專家組成的創業團隊,決定從零開始。

高利潤的汽車電子市場,成為王劍峰的目标。他相信,汽車電子未來會有巨大的潛在市場。

20年跑成全球巨頭,均勝靠的隻是并購嗎?

(均勝創始人王劍峰)

雖然已經在行業中曆練十多年,但立足談何容易。

均勝首先面臨的,是生存問題。在當時,中國汽車電子産品開發與生産主要被國際汽車零部件巨頭壟斷,即使部分中國企業切入汽車電子領域,也隻能生産DVD、音響、倒車雷達等一些技術含量較低的配套産品。

低門檻的産品競争激烈,高門檻的産品生産不了,成為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普遍狀況,要發展必須另辟蹊徑。資深行業專家組成的創始團隊,讓均勝一開始就建立了清晰的戰略、目标和實作路徑。

均勝确定了用與汽車制造主機廠同步設計開發的發展方式解決生存問題。在王劍峰看來,如果沒有符合客戶需求的設計而僅僅是制造,均勝很難跟競争對手拉開差距;如果能夠拿到主機廠産品的設計資格,拿到制造資格将變得順理成章,并且可以站在産業鍊制高點上。為此,均勝重金組建設計團隊,為主機廠量身打造解決方案。

光靠同步設計遠遠不夠。"當解決生存問題後,規模就成為發展的瓶頸,這時就可以通過外延并購,對國内現有資源進行整合來解決這一問題。在解決規模效應的同時,要更加重視在技術方面的突破進行産業的更新,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做大做強,否則光有規模也隻能是大而不強。在實作技術突破,做大做強之後,通過向公衆發行股票上市進入資本市場是順理成章的事。"王劍峰當時的判斷。

這一判斷,決定了均勝後二十年的發展,"以制造業為主,資本運作為輔,資本運作平台順應制造業發展的雙輪驅動模式"成為最核心的戰略實作路徑。

為了讓戰略順利落地,均勝"高開高舉",一開始的人才和資源投入就超越競争對手,向國際巨頭看齊,在起步的一兩年就投入了競争對手可能幾年甚至十年才會投入的資源。為了加強自主研發,均勝重金聘請汽車電子人才,成了專門的汽車電子公司。在當時,均勝年銷售額不過兩千萬,它引進的人才就已達到年薪百萬。

20年跑成全球巨頭,均勝靠的隻是并購嗎?

(2004年均勝辦公樓)

政策奏效了。

2005年,均勝成為大衆汽車供應商,嶄露頭角,在産品上也有頗多創新。2006年,均勝在長春建立生産基地,陸續為大衆、通用、福特等汽車品牌供貨。2007年,均勝銷售額已經達到1億元。

并購普瑞,點燃"産業+資本"雙輪驅動引擎

由于設計創新技術壁壘低,當時國内知識産權保護并不完善,沒有颠覆性創新就意味着産品很快就能被同行複制和模仿。均勝由于研發投入,成本壓力比選擇複制模仿的同行更大。到2008年,中國汽車零配件企業的毛利率已經從原先的50%左右降到10%,價格戰越演越烈。均勝雖然仍能保持一定議價能力,但優勢已經并不明顯。

均勝,亟需擴大規模并建立一條護城河。

為了快速形成競争優勢,均勝開始在國内外尋找有價值的并購目标,産業與資本雙輪驅動發展模式正式按下"啟動鍵"。

今日再看均勝并購之路,有兩條主線:一條是圍繞汽車零部件領域,打破業務天花闆,實作公司行業賽道躍升,迅速擴大規模,進入到汽車電子、汽車安全、智能制造領域,建立護城河;另一條是快速做強各業務線,圍繞汽車電子、汽車安全均收購多家公司,邊收購邊整合快速形成競争力,加強護城河。

時代為當時的均勝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2007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大量優質海外資産被迫尋求全球買家。之前給均勝留下深刻印象的德國汽車電子公司普瑞的股東也在尋求潛在買家。

德國普瑞公司1919年成立,起步于電子元器件生産,開發了首個汽車空調控制器等産品,是一家不折不扣的百年老牌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到2010年時,普瑞是全球汽車電子專利數排名第七的企業,在五個國家設立銷售和生産基地,客戶也包括寶馬、奔馳、勞斯萊斯、大衆以及通用等國際汽車品牌,在汽車高端電子控制系統級子產品方面全球領先。

均勝和普瑞早在2006年便有過接觸。德國普瑞希望在中國設立一家合資公司,滿足客戶在中國市場需求,同時開拓中國市場。均勝當時便是潛在的合作方之一,但最終未能如願。

2008年,在得知普瑞的股東DBAG基金希望出售普瑞股份後,均勝很快便将普瑞的管理層邀請到中國。當時,均勝還在一個很小的廠房辦公,剛剛拿到一塊地,計劃建設一處新産業園。王劍峰把所有工業園的圖紙給普瑞的高管團隊介紹,闡述了均勝要開發一個全新工業區的戰略計劃。

據王劍峰回憶,很明顯能感覺到,普瑞的高管團隊當時并不認為這些戰略規劃會實施,而且即使實施,也不可能在1年内做到。這一次,均勝并沒有讓普瑞的管理層充分信服。

普瑞并不是均勝當時進入汽車電子的唯一收購目标。2009年,均勝電子成功并購了上海第二家中德合資企業,也被稱為上海汽車零部件行業"四朵金花"之一的上海華德。這家公司由一家老牌德國汽車電子供應商和中國公司合資成立,主要生産汽車後視鏡等産品。均勝并購華德後,它的産品系、産業鍊以及市場佔有率都明顯提升。

通過上海華德的并購和整合,均勝不但優化了國内技術、産品、人員、市場和客戶的資源配置,更重要的是積累了對并購和整合一手經驗,成為未來快速成長的基礎。這次并購整合,也為下一步并購德國普瑞"打樣"。

2009年,當普瑞集團的高管再次來到甯波時,上一年還在圖紙上的均勝新廠區已經建成。不僅均勝的誠信深深打動普瑞高管,效率和執行力讓他們大為震撼。并且,均勝的并購團隊還針對普瑞最關心的中國市場開發制定了詳細的報告,高管團隊的專業和執着,讓普瑞管理層相信均勝真的能經營好普瑞。

并購普瑞的談判拉開序幕。為了不錯過收購時機,2011年4月,均勝先和德國普瑞簽約,以16億元收購德國普瑞74.9%股權。

20年跑成全球巨頭,均勝靠的隻是并購嗎?

(均勝收購德國普瑞)

就在收購普瑞的同時,均勝電子的另一件事情也緊鑼密鼓——上市。均勝要完成海外并購,登陸資本市場是前提,否則沒有強大的股權融資工資,并購所需資金是很難籌集的。如果不能上市,均勝并購普瑞負債率将急劇上升;如果上市程序過慢,又将錯過收購普瑞機會。"普瑞這個最佳的并購标的已經出現在市場上,時不我待,錯過後可能會讓公司發展滞後5年。"

兩件極難的事,均勝都成功了。

2011年12月,均勝電子成功借殼,正式登陸資本市場。在完成上市後,均勝買下普瑞100%股權,正式将這一德國"寶藏"收入囊中。普瑞通過與均勝整合協同,銷售額與利潤都實作大幅增長,均勝也是以獲得技術、海外市場以及珍貴的經驗。

20年跑成全球巨頭,均勝靠的隻是并購嗎?

(均勝甯波工廠自動化産線)

此後,均勝電子又從全球篩選了多個優質标的,先後并購德國高端汽車品牌提供内飾件、高端方向盤總成的公司Quin Gmbh,德國車載資訊系統、導航與輔助駕駛系統公司TS,美國汽車安全公司KSS,美國工業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公司EVANA,以及日本高田優質資産。不僅進入到高壁壘的汽車安全、工業機器人領域,更獲得了僅靠自身積累難以短時間獲得的技術、全球客戶以及産能。

與汽車安全業務一樣,均勝在汽車電子、工業機器人領域同樣邊收購邊整合。過去的十年,均勝汽車電子業務在既有的智能座艙優勢基礎上,陸續拓展出新能源管理、智能網聯、智能駕駛等具有巨大未來發展潛力新領域。均勝收購的工業機器人相關的業務,則逐漸整合,成為一家獨立的專注智能制造公司均普智能,并在2022年成功在科創闆上市。

千帆過盡,均勝迎來春天

市場變了。

這幾年全球汽車産業變革風起雲湧,國内千帆競技。

此時的均勝已不是曾經甬江中的"小舢闆",而是大海裡乘風破浪的"巨輪",在更高次元的全球市場中披荊斬棘。如何最大程度的利用自己已經形成的資源、技術、規模優勢,實作全球競争力跨越,是今日均勝考慮的問題。

時代的風口再一次來臨。汽車"新四化"加速演進帶來多方位産業鍊更新的商業機會,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爆發與出海。

"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加速疊代,全球汽車的轉型浪潮奔湧而來。新的一年全球汽車市場機遇與挑戰并存,全球政治經濟環境依然複雜,汽車市場競争更加激烈,汽車業從中國‘卷’到海外,中國汽車正跑步向前、積極出海。"在24年1月均勝集團的年度工作會上,王劍峰對市場這樣判斷,"均勝集團正遇上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均勝正步入朝氣蓬勃的新階段,通過不斷努力與疊代,我們将迎來真正屬于均勝的未來。"

均勝的底氣,來自超前布局建立的核心競争力與壁壘。

核心産業鍊布局全面是均勝一大優勢,這也意味着還有這巨大的業務協同潛力。

相較于其他同行主要做某一類産品,它的産業鍊布局既包括了汽車"基礎設施"汽車安全業務,也有正在汽車成本中占比不斷提高的汽車電子業務。

在汽車安全方面,既有方向盤、安全帶、氣囊傳統安全"三件套",也有适應新能源及智能駕駛的DMS(駕駛員監測系統)主動安全産品、PBD高壓電路斷路器等産品,并且還研發出适合大屏時代的"飛躍式"新型氣囊等。

汽車電子業務,無論是智能座艙人機互動領域,還是智能駕駛核心域控,智能網聯産品,再到覆寫全電壓平台的新能源解決方案,都已有成熟産品或解決方案。

業務與客戶資源護城河夠深,是均勝另一大核心競争力。

例如,汽車安全産品法律要求多,技術标準要求高,産品研發、認證不僅投入高,技術積累與投入周期也是新進供應商難以承受,全球三大供應商占據了主要市場佔有率,均勝占據市場佔有率第二。并且,均勝幾乎與全球主流車企都建立了合作關系,在全球有配套工廠響應客戶需求,一般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難以達到同樣标準。

早早完成全球化布局,是均勝相對中國同行獨有優勢。這在中國汽車出海大潮中,與剛剛出海起步相比,均勝全球化布局的優勢更加顯眼。

均勝全球化布局基本錨定三大主要的汽車産業鍊叢集,在全球汽車主要出産國設有多個核心研究中心與生産工廠:形成了包括以美國為核心,由美墨加協定維系的北美産業鍊叢集;以德、法為核心,輻射中東歐的歐洲産業鍊叢集;以中、日、韓為多核心的亞洲産業鍊叢集。均勝海外業務營收占比接近80%,還正在幫助多家中國車企開拓海外市場。

20年跑成全球巨頭,均勝靠的隻是并購嗎?

(均勝在全球設立研發及生産基地)

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已領先海外,中國生産、制造供應鍊與成本優勢仍然明顯。擴大在中國市場投入,也是均勝發展重點。

2023年,均勝電子在安徽設立的汽車安全合肥工廠正式投産。2024年,均勝集團宣布,将在甯波建立一座占地150畝的創新産業園,将包括汽車電子與汽車安全産品研發中心以及智能生産基地,總投資将達到30億元。有消息稱,這一産業園已經在加速推進,或開工在即。

2024年,均勝成立20周年。在年度工作會議上,王劍峰與管理團隊達成了未來發展的五項共識,為均勝确定了新的發展方向:

均勝要持續推進技術、營運、生産能力的顯著提升,用更有競争力的産品上司細分市場;要優化供應鍊管理,進一步顯著地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率;要以數實融合,借助AI應用加速自我提升;要加強事業部之間互相合作,持續整合、優化,實作互相之間高度協同;進一步放大全球布局優勢,成為中國汽車業出海的首選合作夥伴。

下個20年,均勝已開足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