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工智能會搶走工作嗎?

作者:财富中文網
人工智能會搶走工作嗎?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當首席執行官跟投資者談及裁員時,往往會歸咎于經濟的不确定性或者商業“環境不利”。現在,相關的公告中開始出現新術語:人工智能。

最近幾個月,航運巨頭UPS宣布計劃裁減12,000個辦公室崗位,首席執行官卡羅爾·托梅說,裁撤的崗位不太可能恢複,因為公司越來越多地利用人工智能自動執行相關任務。與此同時,金融巨頭貝萊德(BlackRock)表示将裁掉大約600個崗位,稱裁員是為了資産管理行業即将出現的轉變做準備,人工智能是考慮因素之一。谷歌(Google)最近解雇了廣告銷售人員,因為新的人工智能工具可以幫助客戶自行管理廣告活動。IBM的首席執行官阿爾溫德·克裡希納指出,公司将暫停招聘7,800個崗位,因為人工智能已經可以替代。

在一些評論者看來,種種情況提前證明了長期以來關于人工智能将導緻大範圍失業,甚至“大失業”時代可能到來的預測。在公衆的意識裡,人工智能會引發失業的說法根深蒂固,即便沒有實證時,人們也能夠找到證據。

今年2月,美國的失業率小幅上升至3.9%,但仍然接近曆史低點。然而,高管獵頭公司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釋出的一份報告稱,從2023年5月到2024年1月,美國有4,600個裁撤職位與人工智能直接相關,一些評論者表示數字相對較低是因為公司擔心公衆強烈抵制,是以隐瞞人工智能影響的嚴重程度。

以後人工智能導緻工作崗位大量減少的可能性确實存在。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預測,到2030年,人工智能軟體可能讓全球範圍内的3億個崗位實作自動化。但經濟學家和商業分析師表示,那一天還沒有到來。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的經濟學教授丹尼爾·薩斯坎德指出:“現在還沒有到時候。”他著有幾本關于技術對工作影響的書,包括即将出版的《增長:曆史與清算》(Growth: A History and a Reckoning)。

目前,人工智能的大規模應用受到多個因素的制約。很多公司依舊在努力摸索,希望能夠證明天價成本的合理性。波士頓咨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最近釋出報告稱,由于人工智能軟體有時會産生危險的不實資訊,也就是存在“幻覺”風險,多數高管對全公司應用人工智能感到焦慮。

那麼,為什麼一些首席執行官在宣布裁員時要提到人工智能呢?專家表示,其中一些不過是炒作。英國薩裡大學(University of Surrey)研究人工智能和未來工作的助理教授艾琳·林說,人工智能通常是管理不善、企業陷入困境和經濟狀況惡化導緻裁員時很友善的借口。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的行為科學教授、經濟學家格雷斯·洛丹指出,對上市公司來說,因為财務困難而被迫裁員的壞消息“加上人工智能因素之後會沒有那麼糟糕”,“看起來像是明智的成本削減之舉。”

UPS的情況似乎正是如此。該公司在宣布裁員又提到越來越多地應用人工智能的同時,也向華爾街傳遞了令人不快的消息,公司收入和盈利數字都不及預期,下調來年的收入目标,快遞量也有所下降。在托梅宣布的消息中,幾乎隻有人工智能還算正面。

谷歌和其他一些科技公司的情況則有些不同。科技公司并非簡單地提升自身在科技圈裡的地位。它們在技術方面已經掌握。相反,科技公司的裁員是為了削減成本,在開發人工智能方面加大投資,因為所需要的計算資源和機器學習人才非常昂貴。在這些情況下,人工智能實際上跟崗位流失有關,并不是人們一直擔心的原因。

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的經濟學家卡爾·貝内迪克特·弗雷曾經與他人合著關于人工智能對就業的潛在影響的首批重要研究。他表示,人們可能高估了短期内人工智能造成失業的情況。“生成式人工智能并不是完全自動化的技術。”他指出,該技術仍舊需要人們撰寫輸入軟體的内容,還要檢查輸出内容的品質。“在多數情況下,都需要人類參與其中。”

他認為人工智能會出現明顯的“Uber效應”,即在使用人工智能後,技術含量較低、經驗較少的員工也能夠承擔更困難的任務。在Uber平台上,任何擁有駕照和汽車的人都有可能成為計程車司機。結果是,有更多的人開起了網約車。

同樣,人工智能“助理”可以幫助更多的人執行法律、财務或者寫代碼的任務。弗雷指出,人工智能并不會減少相關領域的崗位,還能夠提升人類的水準。多份證據表明,目前專業領域服務的巨大需求并未獲得滿足,主要原因是服務太過昂貴,導緻很多客戶負擔不起。

但對計程車司機而言,Uber是一個壞消息,因為面對低成本競争,他們隻能苦苦掙紮。與之類似,某些現有員工的工資也可能因為受到人工智能的影響而下降,或者停滞不前。另一方面,某些員工即便工資下降,其收入還是有可能超過其他領域裡的技術水準較低的員工。是以總的來說,經濟不平等狀況可能有所緩和。

然而,弗雷對人工智能的長期影響卻并不那麼樂觀。他說,目前人工智能可能正處于“點燈人”的階段:當路燈還在使用瓦斯時,黃昏時點燈人都會用長杆上的燈芯點亮每盞燈。在電燈泡發明後,點燈人暫時保住了工作,因為每盞燈必須單獨打開。但很快,城市開始安裝控制整個街區的開關,等到計時器和光傳感器得到應用後,就完全不需要人工幹預。弗雷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路徑可能與此類似,隻是目前的替代工作崗位相對較少,讓人們産生了虛假的安全感。

幾乎所有人都同意人工智能正在迎來充滿不确定性和颠覆性的時代,員工要做好學習新技能和轉換角色的準備。多位專家認為,政府應該采取更多的措施來鼓勵終身教育和再教育訓練。薩斯坎德表示,政府應該取消鼓勵企業用人工智能取代人類的稅收優惠,不能再加大優惠。

如果現在就采取各項措施,人工智能造成大規模失業的末日場景可能就永遠不會發生。至少,在首席執行官釋出關于人工智能和裁員的聲明後,我們不應該恐慌,而是回去好好工作。(财富中文網)

譯者:Feb

《财富》中國最佳設計榜,試圖尋找到那些從人的真實需求出發,着眼于解決複雜問題,具有商業前景或能為社會發展帶來持續影響的優秀設計。

在财富Plus,網友們對這篇文章發表了許多有深度和思想的觀點。一起來看看吧。也歡迎你加入我們,談談你的想法。今日其他熱議話題:

檢視《歐盟稱中國車企提供資訊不足,将擡高關稅》的精彩觀點

檢視《微軟準備推出自研AI大模型》的精彩觀點

人工智能會搶走工作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