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隻打一仗就損失893支沖鋒槍,外加1808挺機槍,誰的部隊這麼肥?

作者:野史日記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以後,蔣介石密謀挑起内戰已久,卻僞裝成想要和談的模樣, 邀請毛主席去重慶談判,企圖甩鍋給我黨。但蔣介石沒料到,毛主席氣吞山河,親赴重慶,一舉打破了蔣介石假和談的陰謀。

蔣介石的陰謀

另一邊,蔣介石暗中下令給閻錫山,令他趁和談之機搶奪地盤。閻錫山随後調集了16000餘兵力,向上黨地區發起大規模的進犯,迅速搶占多個城市,企圖一舉掌控整個晉東南。一邊談一邊打,這是蔣介石的早就制定好的陰謀了,此時“談”的陰謀已經被粉碎,“打”的政策自然也要針對,劉鄧大軍立刻調集主力部隊和地方兵團共31000兵力,正式打響上黨戰役。

隻打一仗就損失893支沖鋒槍,外加1808挺機槍,誰的部隊這麼肥?

得知我軍發起反攻以後,閻錫山當時就急了,立刻從太原再次增兵兩萬多,投入到上黨戰役中,企圖抵擋住我軍的攻勢,将晉綏軍參戰兵力總數拔高到13個師的高度,整整38000人。從兵力數來看,閻錫山的晉綏軍略占優勢,而且又是守方占據地利,但閻錫山的算盤還是打錯了。

其一,從主力部隊的兵力來看,晉綏軍占據優勢,而且武器裝備也占據優勢。但真實的戰鬥力根本沒法和我軍相提并論,再加上我軍的指揮者是劉伯承和鄧小平,導緻雙方的指揮高度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上;

其二,閻錫山的晉綏軍主力部隊并非聚集一處,一邊是守城的14000餘人,另外一邊是從太原增援而來的20000餘人,這就給了我軍逐個擊破的機會。當太原晉綏軍急匆匆地馳援而來時,我軍早已做好了圍城打援的準備,一場伏擊打得敵方援軍落花流水。

隻打一仗就損失893支沖鋒槍,外加1808挺機槍,誰的部隊這麼肥?

基于這兩點,閻錫山搶奪上黨地區的陰謀很快就被粉碎了,我軍在上黨戰役中取得了一場酣暢淋漓的大捷,不僅全殲了大部敵軍,繳獲的戰利品更是豐富的讓人難以想象。誰能想到,僅僅打赢了上黨這一仗,就繳獲了輕重機槍2200挺。

而在晉綏軍的資料記載中,這個數字還要更多,甚至記載詳細到了個位數。據資料顯示,晉綏軍在上黨戰役中損失的機槍共1808挺,還有893支沖鋒槍,總數高達2700有餘。這就不禁令人疑惑了,閻錫山的晉綏軍咋這麼肥?晉綏軍所記載的輕重機槍損失數量為何比我軍繳獲數量多?這500支槍去哪裡了?

閻錫山的兵工廠

全面抗戰開始之前,中國有三大著名的兵工廠,分别是沈陽兵工廠、漢陽兵工廠,以及太原兵工廠。其中太原兵工廠就是閻錫山的得意之作,是他在主政山西的初期階段,見識了漢陽兵工廠的精良武器之後,意識到若想強大,必須建自己的兵工廠,太原兵工廠由此誕生。

閻錫山當年對太原兵工廠可真是下了血本的,不僅進口了大量的德國器械放入兵工廠内,還重金請來了大量的兵工制造方面的人才幫他,令太原兵工廠建立不久,就迅速進入到了飛速發展的行列,炸藥廠、槍彈廠、火炮廠等分廠相繼建立,規模越來越大。

隻打一仗就損失893支沖鋒槍,外加1808挺機槍,誰的部隊這麼肥?

但兵工廠之是以難以籌辦,并非是因為兵工廠難建設,也不是造武器的器械不好購買,而是兵工廠建立容易,但相關的配套設施太多,總不能隻擁有全國頂級的制造武器能力,卻不掌握制造武器的能源、物資等相關設施吧。

閻錫山既然造了太原兵工廠,自然就要建設這些配套設施,否則空有再強大的兵工廠也不過是沒用的花架子,在材料方面還是要被人“卡脖子”。是以,汽油提煉廠、西北煉鋼廠等相關能源和材料的生産廠家相繼成立,因為有太原兵工廠消耗材料,這些廠子發展也十分迅速。

很快,太原兵工廠就像是一支配套齊全的航母戰鬥群,建立了完整的武器制造體系,能源和材料源源不斷的情況下,太原兵工廠的高端人才和裝置瘋狂産出,最巅峰時期甚至可以日産10多萬枚手榴彈。

隻打一仗就損失893支沖鋒槍,外加1808挺機槍,誰的部隊這麼肥?

前文提到的輕重機槍,同樣是太原兵工廠的強項,其中沖鋒槍可以月産900多支,步槍更是可以月産3000多支,甚至火炮也能在一個月的時間内生産出一百多門。

除此之外,閻錫山還設立了汽車修理廠,這個廠子雖然對外宣傳是汽車廠,但裝置精良程度驚人,配套設施也非常完整,甚至可以組裝飛機,令閻錫山成為槍支彈藥、飛機大炮和汽車都能生産的大軍閥,僅憑借向各路軍閥售賣武器裝備就賺得盆滿缽滿。

抗日戰争時期,太原兵工廠雖然丢掉了,但閻錫山的底蘊依然擺在那裡,這麼多年的苦心經營的積累,讓他囤積了大量的武器裝備。以上黨戰役繳獲的893支沖鋒槍為例,放在當年其實也就是太原兵工廠一天的産量罷了,晉綏軍在上黨戰役中擁有如此多的輕重機槍自然也就不稀奇了。

隻打一仗就損失893支沖鋒槍,外加1808挺機槍,誰的部隊這麼肥?

數量對不上的原因

即便如此,上黨一役中晉綏軍丢掉的輕重機槍也有2700餘支,為何我軍戰後清點戰利品數量時,卻僅繳獲了2200餘支,兩者之間相差的500餘支差額是如何出現的呢?

上黨戰役雖然持續的時間不是特别長,但作戰的範圍還是不小的,以長治為中心的戰場,周圍5個城率先解放。此後,太原的援軍支援途中,又遭到我軍的伏擊,戰況十分激烈。加之後來長治守軍突圍,作戰範圍進一步擴大。

從這樣的戰況來看,上黨戰役的戰場數量多,地形也不複雜,而晉綏軍丢掉武器的位置卻并非是攻堅戰的過程,反而是在潰敗或者突圍途中才出現大面積“丢盔棄甲”的場面,這就導緻這批武器四散在戰場的各個角落,打掃戰場時無法全無遺漏的繳獲。

隻打一仗就損失893支沖鋒槍,外加1808挺機槍,誰的部隊這麼肥?

而且,我軍當時除了主力部隊、地方部隊以外,還有各路民兵參與其中。在敵軍潰敗後的追擊戰中,四散而逃的許多敵人被民兵擊斃或者俘虜,手中的武器自然也就被民兵繳獲。種種原因疊加到一起,就導緻了敵軍最後丢掉的武器數量與我軍主力部隊繳獲武器數量出現差距,這也是正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