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活字套印本《禦選唐宋文醇》《詩醇》考略

作者:善本古籍
活字套印本《禦選唐宋文醇》《詩醇》考略

明清時期普通的活字本并不罕見,而套印本也較為尋常,但是活字兼套印的版本則是非常罕見。翁連溪先生的《清代内府刻書圖錄》收錄了兩種活字兼套印本:一是彭元瑞編的《萬壽衢歌樂章》,一是德保等撰《禦制律呂正義後編》八卷,兩者皆是乾隆時武英殿聚珍版朱墨套印本。而清中期江西崇仁謝氏刊印的活字套印本《禦選唐宋文醇》《詩醇》十分特别,現對其出版者及刊刻時間作一番考證。

一、《禦選唐宋文醇》《詩醇》的編撰及其版本

為了加強統治,康熙時整理了一批經過“禦定”“禦選”的詩文總集,舉其著者有《禦選古文淵鑒》六十四卷、《禦定全唐詩》九百卷、《禦定四朝詩》三百十二卷、《禦定題畫詩》一百二十卷等等。乾隆帝為宣揚“文治武功”,也學習其祖做法,審定整理出版諸多詩文總集,《禦選唐宋文醇》《詩醇》即是其中之一。

明人茅坤編纂的《唐宋八大家文鈔》,在明末廣為人知,且為治古文者所宗。清人儲欣增加李翺、孫樵二人,是為十家,編為《唐宋十大家全集錄》。乾隆三年(1738),清高宗弘曆認為儲欣之書的去取“尚未盡協,所評論亦或未允”,于是下令朝臣編纂了《禦選唐宋文醇》五十八卷。該書有内府四色套印本:“其文有經聖祖仁皇帝禦評者,以黃色恭書篇首,皇上禦評則朱書篇後,至前人評跋有所發明,及姓名事迹有資考證者,亦各以紫色、綠色分系于末。”

乾隆十五年(1750),高宗審定唐宋詩家六人:唐為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宋為蘇轼、陸遊,編為《禦選唐宋詩醇》四十七卷目錄二卷。該書亦有内府四色套印本,其《凡例》雲:“評語悉準《唐宋文醇》之例,色别書之,但其中有援據正史雜說、用資考訂疏解者,與古今人評詩之語義,各有在《文醇》未經差別,今于藍筆之外,另作綠筆書,以便閱者,燦若列眉。”

《禦選唐宋文醇》《詩醇》除了乾隆内府套印本外,尚有乾隆二十五年(1760)陳宏謀翻刻本、光緒三年(1877)浙江書局翻刻本、光緒二十一年(1895)鴻文書局石印本,而崇仁謝氏活字套印本則關注較少。

活字套印本《禦選唐宋文醇》《詩醇》考略

活字套印本《禦選唐宋文醇》前有書名頁,中間題“禦選唐宋文醇”,左邊題“臣謝蘭墀馪謹藏”,之後為乾隆三年朱印禦制序、凡例、職名、目錄,正文分為五十八卷:卷一至十為韓愈、十一至十八為柳宗元、十九至二十為李翺、二十一為孫樵、二十二至三十三為歐陽修、三十四至三十七為蘇洵、三十八至五十為蘇轼、五十一至五十三為蘇轍、五十四至五十七為曾鞏、五十八為王安石;《禦選唐宋詩醇》的書名頁樣式與《文醇》相同,内容僅僅一“詩”字之别,書名頁後有乾隆十五年朱印禦制序,乾隆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二日陳宏謀請重刊禦選詩醇奏折、凡例、職名以及目錄二卷,正文分為四十七卷:卷一至八為李白、九至十八為杜甫、十九至二十六為白居易、二十七至三十一為韓愈、三十二至四十一為蘇轼、四十二至四十七為陸遊。

二、活字套印本的記載與鑒定

最早記載崇仁謝氏刊刻活字套印本《禦選唐宋文醇》《禦選唐宋詩醇》者當屬邵懿辰。在其所著、邵章續錄的《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标注》中有如下記載:

唐宋文醇五十卷,乾隆三年高宗選内府刊本。文醇詩醇,均有外闆。又近年江西謝蘭墀擺闆,亦用五色套印。

[續錄]内府五色套印。外翻本。縮本。凡數刻。浙局本。

唐宋詩醇四十七卷,乾隆十五年高宗選。

内府刊本。

[續錄]五色套印本。外翻本。縮本。凡數刻。又有擺字套印本。

在這之後記載的是莫有芝。莫友芝撰、傅增湘訂補的《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記載:

禦選唐宋文醇五十八卷。乾隆三年禦定。内刊五色套印。外翻本縮本凡數刊。

禦選唐宋詩醇四十七卷。乾隆十五年禦定。内刊五色套印。外翻本、縮本凡數刊。又有擺字套印本。

《第四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收錄了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圖書館藏、清謝氏活字四色套印本《禦選唐宋詩醇》四十七卷目錄二卷(名錄号:10910),書中有曾國藩朱筆跋,雲:

《唐宋詩醇》《唐宋文醇》共四函四十冊,崇仁謝氏刻。往時殿闆分朱墨藍綠等色,拓印精妙,嘗歎此後不可複得。今謝氏以活字闆為之,精良與殿本相埒。此本又其初印者,緻足愛也。寄贈彭君雪琴以供賞玩。鹹豐九年四月七日,曾國藩識。

以上三段文字,基本能夠确認崇仁謝氏刊刻的《禦選唐宋詩醇》《禦選唐宋文醇》就是活字套印本。而從原書的字型風格、闆框拼接等方面來判斷,也符合活字本的特征。

三、崇仁謝氏傳記述略

邵書中提到“江西謝蘭墀”,曾國藩題跋中言“崇仁謝氏”,核之《[同治]崇仁縣志》,中有關于謝蘭墀、蘭馪及其家族人員的傳記;又曾國藩《曾文正公詩文集》文集卷三中有《崇仁謝君墓志銘》一文,言及謝廷恩生平及其子孫。現概述崇仁謝氏家族的傳記如下:

1.謝廷恩

謝廷恩(1765—1841),字拜赓,年少時因家裡貧窮,棄學經商,所獲“累至巨萬”,後捐錢重修縣義倉、育嬰堂、群祀廟等,又不顧老弱之軀,主持重修崇仁黃洲橋,造福一方。《[同治]崇仁縣志》卷八之八人物志“善士”收錄了謝廷恩的傳記。廷恩生子五:長子蘭階,次子蘭生,三子蘭英,四子蘭墀,五子蘭馪。

2.謝蘭階

謝蘭階,生卒年不詳,縣志謝廷恩傳後附其傳,“弱冠佐父起家,父平生諸義舉多所贊畫”,好為善舉,“益憐惜孤貧戚好中有待以舉火者”,“郡縣各公舉,皆出重赀為之”;曾國藩《墓志銘》又言其“候選州同”。

3.謝蘭生

謝蘭生,字子湘,道光十四年(1834)舉人,十八年(1838)進士,曾官工部郎中。《[同治]崇仁縣志》卷八之五人物志“文苑傳”載有其傳記:“謝蘭生,字子湘,職員廷恩次子。十三都段溪人。幼環異,苕發穎豎,過目成誦,七歲諸經已畢,兼及子史百家,見解超俊,警悟非常……甲午舉于鄉,戊戌成進士,不汲汲仕進,以親老假歸……著有《綱鑒洞觀評略》《曆代帝王陵寝考》《種香山館詩文集》若幹卷藏于家……丁外艱,哀毀緻疾,喪禮如制。家藏書甚富,見三通、《太平寰宇記》未有善本,同諸弟校刊之,嘉惠來學。服阙後,與季弟蘭墀并為部郎,舊疴時發,不二年卒于京,年四十…有一。”

4.謝蘭英

謝蘭英,生卒年不詳,縣志謝廷恩傳後附其小傳:“督理家外諸務,如長兄好為善舉,邑修黃洲橋及橋南河堤,以十萬金工程,曆五六載之久,英一人綜理。”曾國藩《墓志銘》言其“優貢生”。

5.謝蘭墀

縣志謝廷恩傳後附其小傳:“性純悫,事諸兄盡禮,偕幼弟潛心學問……由增貢官刑部副郎,小心謹慎,上遊器重之,鄉人士公車至京,綢缪款接若家人然,往來者交口贊譽。丁嫡母憂,歸以生母年高不複出。”縣志卷七之六選舉志“仕籍”載其“任刑部河南司員外郎”。

6.謝蘭馪

縣志卷八之七人物志“孝友”載有其傳記:“謝蘭馪字霞仙,職員廷恩幼子也……父旋卒,逾數年,母病……母殁之前後四三年,伯仲叔三兄先後不祿。又以粵氛不靜,馪與季兄蘭墀毀家纾難,耗其資以億萬計。逮發逆陷撫,不得已随季兄蘭墀,奉庶母避居浙西之餘姚,奔走羁栖,心力俱瘁,至姚僅數月而病作矣,卒時無他語……沒後十餘年,邑人士感其孝,請旌表。同治九年三月十五日得旨,準以建坊入祀孝悌忠義祠。”

崇仁謝氏與曾國藩關系密切,其起始當為謝蘭生與曾國藩皆是道光十八年(1838)進士,有同年之誼;太平天國爆發後,謝蘭墀、蘭馪兄弟“毀家纾難,耗其資以億萬計”,給予曾國藩的湘軍大力支援。如此曾國藩方才會撰寫謝廷恩墓志銘,謝蘭墀、蘭馪兄弟刻書也會呈送給曾國藩。鹹豐九年,崇仁謝氏刊刻《通典》《通志》《文獻通考》,其牌記頁題“鹹豐九年崇仁謝氏仿武英殿本刊湘鄉曾國藩署首”,亦可見兩者的關系非同尋常。

四、刊刻時間考略

活字套印本《禦選唐宋文醇》《詩醇》的版本年代,《第四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定為“清”。2014年泰和嘉誠拍賣公司定為“清道鹹間”,2015年北京保利拍賣公司定為“清中期”。筆者認為可以更加具體。

崇仁謝氏有兄弟五人,為何書名頁上僅署謝蘭墀、蘭馪二人,而不言其他。聯系到謝蘭馪傳中“母殁之前後四三年,伯仲叔三兄先後不祿”一語,筆者認為,活字套印本《禦選唐宋文醇》《詩醇》刊成之時,其他三位兄弟皆已病逝,故而隻能署這兩人。

蘭階、蘭英生平簡略,無從考證其卒年,蘭生卻有迹可循。國家圖書館古籍館藏有一部清道光鈔本《道光十四年甲午科江西鄉試題名錄》(書号:02383),其中記載了謝蘭生的簡介:“第十名謝蘭生,年二十六歲,崇仁縣候委訓導。”據此推算謝蘭生當生于1809年。縣志傳記中載其病逝時“年四十有一”,是以,謝蘭生去世年為1849,即道光二十九年。如果考慮到之後三弟蘭英的去世,筆者以為,謝蘭墀嫡母及伯仲季三兄的去世時間,最晚者應該已到鹹豐初年。曾國藩在《詩醇》題跋中說“此本又其初印者,緻足愛也”,以兩者的關系考慮,可以作如下了解:謝蘭墀、蘭馪兄弟在該書刊成後不久,即刷印一部,敬呈與曾國藩。故而該書的刊成時間距離鹹豐九年不會太遠。

謝蘭馪傳記中言“逮發逆陷撫,不得已随季兄蘭墀,奉庶母避居浙西之餘姚,奔走羁栖,心力俱瘁,至姚僅數月而病作矣,卒時無他語”。案太平軍攻占撫州事在鹹豐六年(1856)二月。謝蘭馪的卒年當即是鹹豐六年。

綜上,筆者認為,活字套印本《禦選唐宋文醇》《詩醇》的刊成時間應該在鹹豐初年,最晚不會超過鹹豐六年。是以,可以将此書的版本年确定為“清鹹豐間”。

本文選自謝冬榮編著的《文津識小錄》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