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财經分析】中國品牌出海一線觀察:科技、綠色、國潮成為關鍵字

作者:新華财經

新華财經上海5月17日電(記者杜康)有科技感的國産機器人,邁向智能化的“中國建造”,風帆正勁的新能源汽車,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香薰、瓷器和絲綢……在剛剛結束的2024年中國品牌日活動上,記者看到,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科技、綠色、國潮等關鍵詞支撐中國品牌不斷向上生長,出海遠航。

硬核技術閃亮“中國創造”

今年的中國品牌博覽會現場,在節卡機器人展台,記者看到一台雙臂機器人在靈活地玩魔方,展示其雙臂協同和機器視覺技術。這家成立10年的中國機器人企業,已将其産品遠銷海外。

“國内機器人品牌因技術水準成熟、服務能力可靠等過硬實力已倍受全球市場關注,品牌國際影響力和市場業務逐漸攀升,展現着‘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華麗蛻變。”節卡機器人副總裁常莉表示。

常莉介紹,目前中國智能制造水準不斷提升,中國機器人産業鍊自主化程度不斷提高,在産業鍊的上下遊,減速器、伺服電機等關鍵核心零部件技術已有不同程度突破,機器人産品性能和穩定性達到國際先進水準,并已落地規模化應用,拓展了豐富的應用場景,實作科技創新和場景應用雙向賦能。

目前,節卡機器人已與豐田、施耐德、偉創力等國際知名企業建立深度的合作關系。“我們的産品在歐洲、北美、日韓、東南亞等全球衆多國家批量化應用,它們靈活高效地服務于汽車、電子、半導體、新能源等全球知名品牌的生産線,同樣也在衆多商業新消費領域從事與消費者直接接觸的服務工作。”常莉說。

近些年來,中國參與建設的高速公路、高鐵、港口、橋梁、電站等基礎設施遍布世界各地,為世界各地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貢獻了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中國建造”已經成為享譽全球的國際品牌。科技的加成,也讓“中國建造”這塊牌匾更加閃亮。

在“中國建造”品牌展館現場,中鐵隧道局展示了智能掘進、智能拼裝、智能協同、智能診斷、智能檢測等“八大智能”隧道建造體系。以“智能掘進”為例,中鐵隧道局自主研發的全國首套盾構智能掘進系統內建了神經網絡、機器學習、預測算法等技術,可實作複雜地質盾構掘進主動參數預測、隧道姿态調整控制、盾構有人值守無人操作智慧掘進、異常事件防控預警。

中鐵隧道局展台負責人介紹,在國際隧道與地下空間協會釋出的“過去50年具有全球影響力的50項隧道工程”中,中國有9項工程成功入選,數量最多,占比最大;而中鐵隧道局參建了入選9項工程的7項。“中鐵隧道局的裝備科技、工法、工藝等已經向全自動化、智能化邁進,成為‘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更新的生動寫照。”

新能源汽車出口“風勁吹”

談到出海,不能不提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汽車作為大陸出口“新三樣”,被全球關注。2023年,大陸汽車産銷量均首次邁上3000萬輛台階,躍升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其中,新能源汽車産銷量占全球比重超過60%,連續9年位居世界第一。

2023年上汽集團推出的“全球車”MG4 EV更是實作單款車型在海外市場的銷量突破13萬輛,單月銷量超過1萬輛,成為歐洲緊湊型純電動車銷量冠軍。

紐西蘭Rotorua MG門店負責人理查德·範德恩格爾表示,紐西蘭居民在購買中國汽車的過程中,看重的不僅僅是高成本效益,更是其中蘊含着的技術實力。“以前,紐西蘭居民對中國品牌不熟悉,我們在賣車的時候需要做很多的背景介紹鋪墊,現在,不少紐西蘭居民會為了中國電動汽車慕名而來。”

今年的品牌日上,比亞迪展示了MC Cube、超低電阻繼電器、第三代高度內建配電箱(BDU)等新能源領域的創新成果。去年比亞迪海外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突破24萬輛,同比增長337%,成為2023年新能源汽車出口最多的中國品牌。比亞迪品牌相關負責人王春陽介紹,目前比亞迪已進入全球83個國家和地區,并在巴西、匈牙利、泰國等海外地區投資建廠,成為中國制造的“新名片”。

品牌日上,記者還看到了不少“造車新勢力”。成立于2015年底的的零跑汽車展台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零跑把2024年作為其出海“元年”。據中國市場新勢力品牌最新銷量榜單顯示,今年以來,零跑銷量排名靠前。

前不久,零跑與國際汽車巨頭Stellantis集團達成了戰略合作。零跑汽車管道市場部總經理周穎介紹,此次合作是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反向合資”的一個案例,“中國品牌不再僅僅作為技術或市場的接受方,而是作為輸出方參與國際合作,這是對中國新能源車企技術創新和品牌價值的一種肯定。”

從“國潮”走向“世界潮”

“國潮”作為一種極具中國文化創造力的時尚符号,近幾年持續掀起消費熱潮。從中國傳統文化中,這些品牌獲得了源源不斷的靈感和生命力。

在品牌日東方美谷展台,記者看到一組極具東方特色的香薰展品。四瓶香薰以四季命名——“春·木蘭墜露”“夏·牡丹花火”“秋·夜昙沐月”“冬·山茶裹雪”。

這組香薰屬于一家成立于2017年的國産品牌“節氣盒子”。品牌創始人孫雪婷這樣介紹品牌創意。“以‘春’為例,我們參考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天青釉紙槌瓶器型制成了瓶身,擴香棒是用非遺技藝将通草制成的白玉蘭花。無論是天青色,還是白玉蘭,都是春天的專屬。不隻是四季,還有中國的傳統二十四節氣,節氣盒子這個品牌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靈感,設計出的産品矩陣受到不少年輕人的認可。”

“現在的‘Z世代’人群非常認可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國潮國風已經變成了時髦的元素。”孫雪婷表示。

在蘇州城市展區,一家百年絲綢非遺老字号企業“繡娘”講述了他們的出海經曆。展台負責人介紹,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石,“繡娘”一直在傳播“典雅”“精細”的江南生活理念,連續四屆代表中國絲綢參展了上海、米蘭、哈薩克斯坦和迪拜世博會,把“繡娘”品牌傳承的蘇繡、織造工坊推向世界,還原了清明上河圖、千裡江山圖等蘇繡展覽作品。

在景德鎮展區,各色陶瓷産品琳琅滿目,這裡參展商多是來自景德鎮陶博城。“一座景德鎮,半部陶瓷史”,陶博城數字貿易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嘉表示,景德鎮2023年全市陶瓷年出口總額達到了10億元。

記者了解到,近幾年來,随着景德鎮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國家級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的建設推進,景德鎮在海關、稅務等方面形成合力,幫助景德鎮陶瓷“出海”又出圈。黃嘉介紹,以市場采購貿易方式為例,特别适合中小微企業多品種、小批量、多批次的外貿交易特點,陶博城很多商戶都在自己家門口實作了“賣全球”的夢想。

編輯:羅浩

聲明:新華财經為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資訊平台。任何情況下,本平台所釋出的資訊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有問題,請聯系客服:400-6123115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