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道德經》:成大事者遵循的三個原則

作者:文化新思維

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我們先來了解本章的字面意思。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有的解釋是以無為的态度去作為,以不攪擾的方式去做事,以恬淡無味當作味。更深解讀是這樣的,為無為,指的是不以自己的需求為做事的根本,這樣,人就不會被事情的表象所困擾,事情也就不叫事情,因為事情本就在按道的規律發生。人也不會被感官所限制,味也就不叫味道,因為物質本身就是這樣被感官感覺到的。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人們在大小多少的得失中掙紮,而無為的人,卻用德來回應這樣的報怨。

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我們搞不懂的,難的事情,都來源于容易,所有大的事情,都是由細小構成的。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所謂天下的難事,必然是從容易開始發展起來的。所謂天下的大事,其實就是把基礎的事情做牢,做好。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是以有道德的人,從來不做什麼大事,他們都是把小事做細做好,是以他們做的事情看起來都很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一個人如果随意承諾,那麼一定會失信。一個人如果把什麼都看得很容易,基本上他就處理不了難事。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是以,聖人都是把容易的事看得很難,一絲不苟,是以終究不會有什麼困難。

了解完字面意思,我們來深入探讨本章《道德經》有哪些深意,能給到我們哪些啟示,提升我們哪些方面的認知,以及哪些方面可以讓我們在實踐中去運用。

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哪個人隻是為自己而活,如果隻是為自己而活,一個人在深山老林過就可以了。隻要是在人類社會,我們就一定要與人打交道,與人打交道,是要做既損人又不利己雙輸的事情,是損人利己的事情,或者利人損己的事情,又或者是利人利己雙赢的事情?

正常人希望選擇的是利人利己,真正做起來多數是前兩者。

為什麼?

雙輸的事情不用動腦子,夫妻之間一吵架,大不了離婚!員工跟上司鬧沖突,大不了不幹了!個人感受在第一位,什麼家庭、團隊、友誼靠邊站。損人利己的事情做的人也不少,一方武力強就可以壓制另一方,隻要對方服從自己,哪管對方在什麼狀态。利人損己的事情,有些人也會做,這樣的人不多。真正難的是實作雙赢、多赢,因為需要非常非常高的智慧,這個智慧就是無為。

毫不誇張地說,無為思想解決了人類社會最大的難題,不管是政治、軍事、經濟,所有涉及到人的地方,都可以用無為的思想。人類可以不用靠殖民、殺戮、征服、強迫,就可以和平相處。無為也解決了管理和人際關系最大的難題,老闆可以充分發揮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壯大自己的企業。家長就能做到不用每天跟孩子沖突不斷,也能實作幫助孩子成長。在人際交往當中,無論是放低還是擡高自己,都不會産生好的效果,用無為就可以很輕松地與人交往。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首先就是要調整我們的主觀心态到為無為的狀态。

什麼叫為無為?前面已經講過很多,其核心就是把自己想要的價值放在幫助他人得到價值的基礎上,當他人的價值實作時,自己的價值同樣也就得到了,或者說是創造他人需要的價值。你搭好一個平台,每個人都能在你的平台上發揮自己的能力,實作自己的價值,你也因為搭建的這個平台而得到自己的價值。

最能展現為無為的地方就是家庭。大部分父母培養孩子,都是希望孩子有更好的成長,并不是為了自己能夠得到更多。當孩子成長得比自己更好,進入更高、更廣的舞台展現自己的時候,父母也就得到自己的價值,滿足感。

企業老闆做的也是為無為的事情。水準高的企業老闆就是通過激發員工的積極性,為他自己創造更好的資源,更多的回報。當員工不斷的積極進取,收入越來越高,人生價值感越來越強時,老闆的這個企業也會如日中天,越來越強大。

前面也舉過一些例子,無為就像開發區管委會得到一塊地搞開發,先做基礎設施建設,把各種批文搞下來,有什麼樣的政府支援條件,把預留區塊劃分出來,水電暖等等建設好。建設完情境招商引資,我們這個地方有什麼條件,幾年免稅,各項政策的扶持力度怎麼樣,引發企業到這個開發區落戶。

咱們國家的一帶一路就是這樣的操作,先提出一帶一路的理念,然後幫别的國家建港口、建高鐵,有了很多成功案例,其他國家也紛紛加入進來,都從中得到自己的利益。

中國從來不充當世界警察的角色,把别的國家搞得雞犬不甯,做這種損人利己的事情。中國也不會對其他國家說,這是我一個國家的功勞,你們都必須聽我的,而是說,這是咱們共同建構的朋友圈,大家都能從中獲益,要做,就做多赢的事情。

漢高祖劉邦在平定天下後,在和群臣在一起讨論總結時,曾經說過這樣的一段話,想當初,我斬白蛇起義軍,不過是一區區亭長。說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我不如張良。治國安民,保障後勤,我不如蕭何。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劉邦說的這三個人好像某一方面的能力都要比他強,那麼誰當老大?是劉邦。

劉邦建設一個平台,也就是建設一個情境,在這個平台上,韓信、蕭何、張良各自發揮自己最大的能力。是以,無為的人不需要樣樣都強,隻需要建設情境的能力強,有功賞,有過敞,會識人用人即可。

這樣,就不會有什麼太大的事情,因為事情本就按照道的規律在發生。

這就是事無事。

為什麼會事無事?

事無事并不是不去做事情,不是遇到事情忍着不去解決,不是躺平逃避,而是正向積極地去面對事情,把事情做在事前。

這就像你射出去的箭能正中靶心,那是你多年刻苦訓練和對當下客觀環境、主觀情境準确了解的結果。在箭射出去之前,你就知道,能中。别人隻看到你百發百中的一面,由衷贊歎,真乃神人也!

古人講,天地之化在高與深,聖人制道在隐與匿。真正強大的人在别人看來就像是神人,别人還不知道怎麼回事,他們已經把事情做好了。他們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把舞台搭建好,隻等演員登場。那邊在打仗打得如火如荼,這邊還在淡定地下棋。

看上去他們沒啥事,結果不會出他們的意料。是以叫事無事。

前面還講過扁鵲和大哥、二哥的故事。扁鵲,我們都知道,一代名醫,但是他跟大哥、二哥比起來,醫術最差,卻最有名。

他大哥的醫術最高明,卻隻有家裡人知道。因為他是治未病,在病人病情發作之前,在别人還不知道的時候就已經把疾病鏟除掉了,别人反而覺得他不會看病,是以隻有他們家裡人才知道。

他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的時候,看上去他好像隻能治治小病,是以他的名氣隻能在他們鄉裡流傳。

而扁鵲治病都是在病情嚴重的時候。一般人隻看到他用麻藥讓人昏迷,在經脈上穿針放血,在皮膚上敷藥,都是些不可思議的大手術,自然以為他的醫術高明,由此一來名氣也就遠遠大于他的兩位哥哥。

是以說,要是一個人說自己天天忙得要死,手下都離不開自己,你就知道,這個人的水準有限。

做事,一定是把事情做在事前最有效。既然遵循自然規律做事,事情本身就按照自然規律在發生,自然就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味無味。我們中醫有五味,辛甘酸苦鹹,外界物質由感官感受到這五味。

然而,五味令人口爽,當人們追求吃喝玩樂、金錢美女,沉溺于良好感官感受的時候,就受限制了,更高的追求就看不到了。我們前面講過,有是限制,無是不受限的。是以,這裡的味無味可以引申為不受限于客觀世界。

要做到為無為,事無事,成大事的人一定是不受限的,他們會了解到客觀事物本身是沒有意義的,所有的意義都是人類賦予的,要去甚、去奢、去泰,去除應該如此的觀念、去除享樂主義的觀念、去除自以為是的強制觀念。隻有先把這幾個限制人思維的觀念去除,去除掉自己的私欲,才能得天下人心。

就像劉邦,劉邦打敗了秦王子嬰,進入鹹陽城,他看到皇宮裡美女珍寶不計其數,哪見過這陣勢,就想留下享用。手下怎麼勸都不行。張良勸他,隻因秦王殘暴,不得人心,我們才有今天的勝利,既然為天下除暴安良,就應該提倡節儉,改變奢侈淫逸之風。現在剛入秦宮,就像秦王一樣享樂,那有什麼差别呢?劉邦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撤出鹹陽。

換作一般人,早就不管不顧了,劉邦有着超出常人的清醒頭腦,看到金錢美女的時候尚且如此,更何況那些普通人呢!

當然,如果劉邦被客觀世界的物質所限制,他也就不成為劉邦了!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一)